《幼兒園保育教育評估指南》的師幼互動章節中,明確強調了教師要重視幼兒通過繪畫、講述等方式對自己經歷過的游戲、閱讀圖畫書、觀察等活動進行表達表征,教師能一對一傾聽并真實記錄幼兒的想法和體驗。這一要求不僅體現了對幼兒自我表達能力的尊重,也彰顯了對幼兒教師專業素養的更高期許。
在我園持續推行與實施中發現,要想實現師幼之間真實、有效的互動應當做到:一是構建一個寬松、自在的互動環境,讓幼兒能夠毫無拘束地表達自我;二是全面而真誠地接納每一個幼兒的獨特性與差異性,確保每位幼兒的聲音都能被聽見、被理解。下面,我將通過一系列具體而生動的案例進行闡釋與說明。
輕松自然的氛圍
1.豐富多彩的簽到
簽到活動,在幼兒眼中標志著美好一天的開始。每日清晨,當幼兒們踏入幼兒園,簽到便成為了一項例行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無論是幼兒還是教師,都對簽到產生了各自的新觀點與新想法。
西西說:簽到就是簽自己的名字;小優說:簽到就是表示我今天來了;木子說:我爸爸媽媽上班也得要簽到……經過師幼間的深入交流,我們認識到,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簽到的方式與意義應有所區別;各班級間的簽到形式亦可靈活多變,以激發幼兒入園第一個環節的新鮮感。
幼兒們以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了他們想到的簽到方法,親自設計了簽到表,并向同伴們闡述自己的設計理念。教師們在幼兒的表征中發現球類玩具在小班幼兒中頗受歡迎,因此,小班教師別出心裁地在乒乓球上貼了幼兒的照片,每當有幼兒來簽到時,他們都會興奮地投出一個乒乓球,仿佛在與自己的照片進行一場歡快的互動。就這樣,在不同的年齡段我們開啟了不同的簽到方式。
在小班階段,我們注重培養幼兒的參與感與歸屬感,通過識別個人頭像等簡單方式,引導幼兒進行自主簽到。對于部分需輔助的幼兒,教師則通過拼插玩具、接火車、掛掛鉤等趣味活動,吸引其主動參與簽到過程。中班階段,我們聚焦于幼兒的情感發展與任務意識培養。通過星期標注、學號簽到、合計統計等方式,使幼兒在游戲中體驗簽到的實際意義。同時,我們更加關注幼兒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簽到板上的學號、姓名與星期幾等元素,不僅展示了幼兒的個人信息,還融入了多元化的教育元素。大班階段,簽到活動則側重于培養幼兒的時間管理、自我管理與前書寫等良好習慣。簽到內容融入了姓名、學號、星期幾與周數等多元信息,鼓勵幼兒自主簽名與記錄。鑒于大班幼兒即將步入小學,我們特別關注其前書寫能力、記錄表達能力與統計表特征識別能力的發展,為幼小銜接做好充分準備。
綜上所述,小中大班豐富多樣的簽到方式與內容,不僅展現了教師為幼兒營造的輕松自然氛圍,也體現了教師在與幼兒互動中捕捉到的關鍵信息。教師們根據幼兒的需求與興趣,不斷更新簽到內容與形式,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2.儀式滿滿的晨間談話
晨間談話活動是師幼之間情感交流的又一重要途徑。幼兒們的生活充滿了無盡的想象與趣味,從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日常生活經歷、新接觸的材料、游戲創意到周圍發生的事件,無不蘊含著豐富的教育意義,而且這些均為他們所熱衷的話題。為了確保晨間談話活動的自主性與開放性,教師須從兒童的視角出發,悉心傾聽他們的聲音。
無論是在室內還是室外,幼兒們都會自發地圍聚在教師周圍,通過趣味十足的“問好儀式”,共同拉開晨間談話的序幕。談話內容緊密貼合幼兒的生活經驗,既可能圍繞班級大事進行回顧,也可能針對幼兒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深入探討,還可結合班級公約、值日生制度或季節變化等展開。這其中既包含隨機性的日常交流,也涵蓋常規性的信息分享,更有基于幼兒興趣和觀察生成的,以及具有預見性的討論內容。
教師以開放性問題與幼兒展開積極的互動,營造出輕松自由的談話氛圍。此外,教師和幼兒還會根據晨間談話的具體內容,共同繪制出充滿創意的網絡圖,以直觀的方式展現他們的思維過程與討論成果。
不打折扣的接納
觀察往往帶有一種距離感與評判意味,正如胡華園長所說“你來進入我的視野,我來評判你如何”的意味。相較之下,傾聽則展現了一種理解與共鳴的態度,更易于激發教師與幼兒深層次的交流。但傾聽不是一味追問幼兒的想法,傾聽的目的在于深入發現和了解幼兒,發掘其潛能,洞悉其意圖、需求、感受及體驗,并借此構建更和諧的師幼關系。同時傾聽是一種包容與全面的接納,它要求教師們在傾聽的過程中,積極擁抱幼兒多元化的聲音。以下是幾個展現師幼互動中全面接納原則的實際案例。
案例一:關于“壞蜜蜂”的啟示
幼兒點點在規劃時間時向教師表達了“我要做一只壞蜜蜂”的意愿。面對這一獨特想法,教師展現出真誠的好奇心,與幼兒進行深入交流:“哇哦,這個想法也太有意思了吧!那你打算怎樣扮演壞蜜蜂?”值得注意的是,幼兒口中的“壞”與成人世界中的“壞”是有所不同的。在幼兒眼中,“壞蜜蜂”可能指是蜜蜂的一種特殊飛行方式、一只不聽話的蜜蜂;更深層次地,它或許反映了幼兒對于掌控感、權力或情感表達的需求。若成人未能給予幼兒充分表達的機會,便可能錯失深入幼兒內心世界,理解并支持他們成長的關鍵時機。
相反,若教師以驚訝的口吻詢問:“你為什么要做壞蜜蜂呀?”這樣的反應則透露出教師并非真正出于好奇與理解,而是帶有不解、質疑甚至排斥的情緒。試想,若點點的計劃是“我要當警察”,那教師的第一反應將不會是“你為什么當警察”,而是會進一步了解他的想法:“你當警察想要做些什么呢?”“你做警察需要什么材料?”這種差異性的處理方式,凸顯了教師在面對幼兒獨特想法時應持有尊重、接納與引導態度。
案例二 關于建構區秩序的探討
在區域游戲活動中,教師觀察到幼兒們將已搭建完畢的高速公路與樓房逐一推倒,致使現場陷入一片狼藉。面對這樣的場景,教師選擇在一旁冷靜觀察事態發展。待游戲結束后,在分享環節中教師耐心且認真傾聽了幼兒們的敘述。原來幼兒們是在嘗試重現他們前一天所接觸到的油罐車爆炸的新聞事件。他們不僅以高度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生動再現了爆炸的現場情景,還精心地扮演了警察與消防員的角色,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模擬的救援行動之中。這次分享交流不僅激發了幼兒們對于災難應對及救援工作的深刻認識與理解,更在幼兒群體中掀起了一場關于未來職業選擇和人生志向的熱烈討論。
案例三:涂滿紅色的畫紙
教師采用持續一對一的傾聽方式,發現幼兒權權在與教師交流時表現出明顯的缺乏耐心。加上權權的繪畫作品涂滿了紅色,而選擇這一色彩表征進一步印證了權權內心的不安與困擾。在教師的進一步了解中得知,權權與父母的關系并不融洽。于是教師采取了積極主動的干預措施——利用親子合作繪畫,促進權權與父母之間的情感交流與理解。通過親子繪畫的過程,權權不僅得到了來自父母的關愛與支持,其父母也借此機會重新審視并調整了自己的心態與行為方式。隨著親子關系的逐步改善,權權的負面情緒逐漸得到了有效的疏導與緩解。
以上三個案例展現了教師對幼兒的全面接納對于促進幼兒自由表達內心想法、抒發個人情緒感受具有積極作用,同時也加深了教師對幼兒個體的理解。在后續的溝通過程中,當教師再與幼兒分享自身的感受、經歷與見解時,共享互動式的傾聽就順利展開了。隨著全面接納理念的深入根植,所有幼兒逐漸展現出更為真實的自我表達,這一轉變過程及其成效,正是教師以微笑、寬容的目光審視幼兒,班級中的每一位幼兒才能真切感受到被尊重的價值,進而主動敞開心扉,與同伴及教師展開深入而真誠的討論。反之,若缺乏全面接納的教師,則難以構建起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共同體。
實際上,教師傾聽的初衷、對傾聽的深刻理解,以及在傾聽過程中展現出的狀態,都會對幼兒的情緒與心理產生影響。幼兒更傾向于在充滿信任、關系緊密且無壓力感的教師面前分享自己的感受與見解,他們享受并樂于參與這樣的交流過程。當教師以更加放松的姿態進行傾聽時,幼兒也會相應地感到更加自在與輕松。事實上,師幼關系越親密,幼兒就越喜歡和教師溝通,溝通的內容也會越多越深,彼此也更享受分享的過程。因此,在傾聽幼兒的過程中,教師只有全心全意地去接納和學習,才能捕捉花開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