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詩經》之興的認識,直至今天學界尚未達成共識,“興”依然在和“比”纏夾。《毛傳》標舉“興也”,奠定了《詩經》之興的基本內涵?!睹珎鳌匪鶚酥芭d”在結構上的最大特點就是發端起辭,即其內涵是詩篇或詩章結構上的發端起辭?!睹珎鳌匪鶚酥芭d”的藝術性,就是在詩篇或詩章結構上的一種安排組織方式。毛公標“興也”,促使“興”,從孔子所說的《詩經》實用功能,向《詩經》作品寫作技法上的轉變。
【關鍵詞】毛公;“興也”;“發端起辭”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43-0043-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3.012
“興”由《詩大序》引入《詩經》,所謂“《詩》有六義焉”,然并無任何解說,其內涵若何仍不得而知。而《毛傳》標舉“興也”,不僅明確將“興”引入《詩經》作品之中,而且還有具體標注實踐和注釋,因此奠定了“興”的基本內涵。毛公是第一個提出《詩經》作品之中包含“興”這一概念的人。今天所說《詩經》之興,即指《毛傳》所標之“興”。因此后人探討《詩經》之興,要尊重第一個提出概念者的本義。察明《毛傳》所標之“興”的本義,也就容易理清歷代學者關于《詩經》之興內涵的挖掘、引申與發揮,有些是在探求《毛傳》所標之“興”的精神實質,而有些則僅是依托《毛傳》所標之“興”而進行詩歌理論的創新。由于古代著述體例及客觀條件所限,《毛傳》所標之“興”,或標準不夠嚴謹,或釋義簡略等等,后世學者對其理解產生各種分歧,遂成為詩經學史上一大公案,直至今天學界尚未達成共識,“興”依然在和“比”纏夾。要想解決這一公案,尚須重新審視《毛傳》所標之“興”。
一、關于《詩經》之興的古今論述
關于毛公所標之“興”的內涵,古今學者均有探討,鄭玄是第一人。他在箋《詩經》時,認為毛公所標之“興”是比喻。這與他注《周禮》“六詩”之“興”的內涵是不同的。“鄭玄以美刺分釋興比,但他箋興詩,仍多是刺意。他自己先不能一致,自難教人相信?!?①后人雖不信鄭玄對《周禮》“六詩”之“興”的注釋,但卻接受了他對毛公所標之“興”的解釋。學術活動幾乎和鄭玄同時的王逸,便將毛公所標之“興”看作比喻??傊J為毛公所標之“興”是比喻,在東漢中期已是學者們的共識,可稱漢學派。自此以后,“興”“比”開始纏夾。正由于此,劉勰才去思考“興”“比”的區別,說“興”有“隱”“微”之特征。稍晚于劉勰的鐘嶸,或許看到劉勰如此講“比”“興”,故而才對“興”發揮出“文已盡而意有余”的說法。至唐孔穎達已經察覺“興”和“比”其實質并無區別,但囿于漢人學說,從而閃爍其詞,一面區分著“比”和“興”,一面又說“興、喻名異而實同” ②。同樣纏夾。直到宋代疑古思潮的興起,學者們才擺脫漢學的束縛,重新認識“興”。蘇轍當是較早認識到,“興”屬于形式上的范疇,所謂“可以意推,而不可以言解也” ③。后鄭樵、朱熹附和。而朱熹則為“興”下了一個較為圓融的定義:“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边@說的是形式結構上的概念,本是較為明確的。元明兩朝幾無異議。且稱宋學派。然而到清代,復興漢學,又將“興”看作比喻,如陳奐、馬瑞辰、胡承珙等。近代以后,學者對“興”的認識,并未超出傳統的范圍,只是研究的方法不同而已??煞秩笈桑皇且灶欘R剛為代表的宋學派,倡“興”無關內容的發端起辭說,后錢鍾書呼應。二是以聞一多為代表的漢學派,運用西方社會學的方法,提出“興”是象征性的隱語,倡“興”取義說。后趙沛霖繼承并發揮之。三是以朱自清為代表的調和派,認為發端、譬喻合在一起才是“興”。可稱今天學界的主流認識。魯洪生于2017年出版《賦比興研究史》一書,是系統研究“賦比興”的專著,搜集的材料頗為豐富,其中專設一節“《毛傳》標興本義考”,認為毛公所標之“興”的本義是:“借與己意相似或相關之物、事以起情?!?④也屬于調和派。調和派有兩大特點,一是從大的方面看,在調和漢宋之爭,認為“興”既有所取義,又有發端起辭的作用。二是對“興”義的理解,也不局限在比喻,尚有象征、渲染等。然而,這樣來理解“興”,依然沒能解決和“比”的纏夾問題。
要想察明毛公所標之“興”的真正內涵,必須對毛公標“興”的實踐進行全面考察。本世紀初葛曉音有《“毛公獨標興體”析論》 ⑤一文,運用歸納推理的完全歸納法,逐篇分析所標興體的興句與興義的思理聯系方式,認為毛公在標示興體時既有“形式上”的幾個標準,又有“思理上”的幾個標準,其中在“形式上”的標準中包括“興都在開頭”這一標準。然而,《析論》一文并未深究“興都在開頭”這一標準,從而導致最終沒能揭示《毛傳》所標之“興”的內涵。本文正是從“興都在開頭”這一特點生發開去,揭示《毛傳》所標之“興”的內涵,即特有屬性。
二、《毛傳》所標之“興”在結構上的特征
《毛詩》共標116興,且每篇只標一興。首章次句下的99篇,首章三句下的八篇,首章首句下的三篇,首章四句下的三篇,首章末句下的一篇(《魯頌·有駜》),次章次句下的一篇(《秦風·車鄰》),三章次句下的一篇(《小雅·南有嘉魚》)。⑥據此,可以歸納《毛傳》標“興”在結構上的特征:《毛傳》所標之“興”,僅有兩篇在次章和三章,在首章的共114篇,占總數的98%。而《詩經》全文有那么多章,為何絕大部分卻標在首章?這個比例應該不是偶然的。也就是說,《毛傳》標“興也”絕大部分標在首章,表明毛公考慮的正是“興”在結構上的發端。
然而,畢竟毛公所標之“興”還有兩篇不在首章。這又是什么原因呢?這就牽涉到“結構上的發端”的具體含義。所謂“結構”自然是指形式方面,就是“文藝作品的組織方式和內部構造。作者按照塑造形象和表現主題的需要,運用各種藝術表現手法,把一系列人物、事件或意象、旋律等分別輕重主次,合理而勻稱地加以安排和組織,使其成為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 ⑦。對于一件文藝作品來說,整體結構其實是由若干子結構⑧所組成的,正是對這些子結構進行安排和組織,才構成最終的完整的結構。那么,“結構的發端位置”,并不是物理上的發端,即不是絕對的位置上的發端,而可能是作品整體結構的發端,也可能是其中某些子結構的發端。既是如此,對于《詩經》來說,結構的發端,自然可能是首章,可能是次章、三章等。毛公標“興也”在次章次句下的一篇是《秦風·車鄰》:
1.有車鄰鄰,有馬白顛。未見君子,寺人之令。
2.阪有漆,隰有栗。既見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樂,逝者其耋。
3.阪有桑,隰有楊。既見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樂,逝者其亡。
《詩經》中“阪有漆,隰有栗”是個常見的起辭句式。毛公于此詩二章次句下注曰:“興也。陂者曰阪,下隰曰濕?!?⑨除此之外,并無其他注釋。對于此詩,將毛公所有注釋綜合考察,依然不能明確毛公對“阪有漆,隰有栗”的意義的理解,也即毛公對此二句沒有作意義上的注釋。既是如此,毛公在這里所標的“興”就是結構上的發端起辭,引起下文女子與君子的行為表現。當然,這里的結構主要指第二章,也即子結構。然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毛公除此篇外,毛公于《鄭風·山有扶蘇》和《唐風·山有樞》卻全是在其首章前兩句下標“興也”,其發端起辭的用意極其明顯。由此可知,“×有×, ×有×”句式在《詩經》中是常見的發端起辭的句式。毛公標注“興也”在三章次句下的是《小雅·南有嘉魚》:
1.南有嘉魚,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賓式燕以樂。
2.南有嘉魚,烝然汕汕。君子有酒,嘉賓式燕以衎。
3.南有樛木,甘瓠累之。君子有酒,嘉賓式燕綏之。
4.翩翩者鵻,烝然來思。君子有酒,嘉賓式燕又思。
《毛傳》在三章次句下注云:“興也。累,蔓也?!背酥?,亦無其他注釋,很難看出毛公這里的注釋和下文君臣宴會有必然的聯系。同時,與“南有樛木,甘瓠累之”幾乎相同的句式,即《周南·樛木》之首章前兩句“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下,毛公卻標注“興也”。⑩因此,毛公于《小雅·南有嘉魚》的三章下標注“興也”,其用意亦是結構上的發端起辭。
其實,即便是一章之內,結構上的發端,可能是首句,也可能是次句、三句等。毛公標注“興也”在首章末句下的,如《魯頌·有駜》:
有駜有駜,駜彼乘黃。夙夜在公,在公明明。振振鷺,鷺于下。鼓咽咽,醉言舞,于胥樂兮。
毛公注曰:“鷺,白鳥也,以興潔白之士。” ?根據上文論述,再據《毛傳》《孔疏》的解釋,此章可分前后兩個子結構,前四句為一子結構,后四句為一子結構。“振振鷺,鷺于下”正是下一子結構的發端,所引起的是下文“鼓咽咽,醉言舞,于胥樂兮”這一系列行為的發生者——潔白之士。因此這里的“以興”是一個子結構的發端??傊?,不同時代或類型的作品,由于各種因素的作用,其發端可能呈現出各自獨特的性質,在結構上定會有發端:可能是作品整體結構的發端,也可能是其中某些子結構的發端。
綜上,形式上,《毛傳》所標之“興”在結構上的最大特點就是發端起辭,即標舉“興也”其用意就是指示詩篇或詩章結構上的發端。這個結論是根據《毛傳》實際標“興”的情況得出的,然而毛公標“興”卻是較隨意的,且是否全標亦不得而知。目前學界一般認為,毛公所標興體存在淆亂和漏標的情況。“如果我們對《毛傳》進行全面考察的話,就會發現《毛傳》標興很隨意,并未將其所認為的興都標出?!??其中是否有一些被隱蔽的因素,如傳抄訛誤、版刻遺漏等等,亦未可知。因此目前只能根據現有的“116”數據進行分析論證。
三、《毛傳》所標之“興”的藝術性
首先看《毛傳》所標之“興”的特有屬性。《析論》一文通過全面考察,還指出毛公所標之興體,更多的在興句和應句之間沒有直接的思理聯系。這就引發筆者思考:既然毛公所標之“興”,其興句與應句在內容(思理)上沒有必然關系,那么,其興句與應句在內容(思理)上的關系,便不是毛公所標興詩的本質屬性。所謂本質屬性,就是某類事物的有決定性的特有屬性。某類事物的特有屬性,就是某類事物都具有而別的事物都不具有的那些屬性。據上文論述,毛公所標之“興”在結構上的最大特點就是發端起辭。由此可知,結構上的發端起辭,便是毛公所標之“興”的特有屬性。至于興句與應句在內容(思理)上的聯系,正是毛公所標“興”的偶有屬性。所謂偶有屬性,就是某類中的某些事物所具有但不是某類中所有事物都具有的那些屬性。而后世學者即漢學派和調和派,正是抓住這些偶有屬性進行各種闡釋。概念是反映事物的特有屬性(固有屬性或本質屬性)的思維形態。因此我們可以給《毛傳》所標之“興”下個定義:《毛傳》所標之“興”,就是詩篇或詩章結構上的發端起辭。宋學派基本抓住了《毛傳》所標之“興”的精神實質。
其次看《毛傳》所標之“興”的藝術性。勒內·韋勒克說:“顯然一件藝術品的美學效果并非存在于它所謂的內容中……例如,小說中講述的事件是內容的部分,而把這些事件安排組織成為‘情節’的方式則是形式的部分。離開這種安排組織的方式,這些事件就無論如何也不會產生藝術效果?!??韋氏以小說為例,說明了“安排組織的方式”所產生的藝術性。當然,不僅是小說,詩歌亦是如此。詩歌的這種將字、詞、句等話語,按照線性結構來“安排組織”,就是技巧的運用,也會產生藝術性。同時這些字、詞、句等話語,會被“安排組織”成一個個子結構。而毛公所標之“興”正是其中一種“安排組織的方式”。韋氏還說:“‘詩律’和‘詩節’之上的另一層‘形式’可稱之為‘結構’?!??由此可以更具體地說,毛公所標之“興”主要是在“詩節”上“安排組織的方式”。
文學作品在結構上的發端技巧,是多種多樣的。任何一部文學作品,在形式上都是線性結構,不管是將第一個字、第一句話、或第一段等等,定為發端的標準,總是有所謂發端的。具體到《毛傳》之“興”的發端起辭,其用于發端起辭的事物(客觀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物體和現象)是什么呢?較常見的就是寫景繪物。其實除了“寫景繪物”,還有敘事。如《召南·行露》首章前三句“厭浥行露,豈不夙夜,謂行多露”下,毛公標注“興也”,意思是這三句合在一起都是“興”。第一句“厭浥行露”雖是寫景,但三句合在一起,顯然主要是敘事。再如《小雅·采芑》首章前三句“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菑畝”下,毛公亦標注“興也”。這三句詩顯然是合在一起,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既無寫景也無繪物,全在敘事。
總之,毛公所標之“興”的藝術性,就是在詩篇或詩章結構上的一種安排組織方式。不同的安排組織方式自然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至于這些被安排組織而用于發端起辭的事物,和其所引起的部分,在內容上的關系,則復雜而多樣。這是另一個問題,篇幅所限,暫不論及。
四、《毛傳》標舉“興也”的學理支撐
《毛傳》標舉“興也”的學理支撐,也就是論證《毛傳》所標之“興”是結構上發端起辭的旁證。首先,毛公對《詩經》之興的認識,有著明顯的學術傳承和超越。漢代的《詩經》研究對前人自有繼承,主要是繼承孔子和先秦儒家的詩教理論,在他們時代的歷史條件下,用經過改造和發展了的儒學,對三百篇的內容進行解釋和發揮。?毛公標舉“興也”,代表當時《詩經》研究的水平?!啊吨芏Y》‘六詩’的名稱,似乎原出于樂歌;所謂‘興’,跟《毛詩》‘興也’的‘興’不同?!?? “六詩”之“興”是否為樂歌,有待考證,但至少和毛公所標之“興”已有所不同。《周禮》一書,到成帝時劉向、劉歆父子校理秘書,始又發現而著于《錄》《略》,到王莽時方得表彰而大顯于世。?那么毛公自然未寓目《周禮》,但一定見到過《論語》。從《論語》到毛公,歷經250年左右。其間《詩大序》將“賦比興”引入《詩經》,可惜并無任何解說,然而自此以后所有研讀《詩經》的文人學者都認為“賦比興”存在于《詩經》作品之中。處于這個時期的毛公,綜采前人說法,結合自己的研究,將“興”標注于《詩經》文本,并作解釋。從學術傳承關系來看,毛公可說是孔子的再傳弟子,接受的自然主要是孔子等的學說。
孔子關于“興”的論述有兩條:“《詩》可以興”“興于《詩》”??鬃釉谶@里顯然是將“興”作為《詩經》的實用功能的,而非《詩經》作品的藝術特點?!啊对姟房梢耘d”,孔安國注:“興,引譬連類?!??意為援引同一類別的其他事物來說明道理。通過“其他事物”來理解要說明的“道理”,在思維邏輯上“其他事物”在先,“道理”在后,由先及后,這便是在思想情感(內容)方面的“起”。朱熹注曰:“感發志意?!??所謂“感發”,就是感動、生發的意思。合在一起,意為生發人的思想情感,自然思想情感(內容)方面的“起”。楊伯峻注釋說:“可以培養聯想力?!??聯想也是一個在思想情感(內容)方面“起”的過程。至于“興于《詩》”,包咸注:“興,起也。” ?朱熹注:“興,起也。” ?由此可知,孔子所說的“興”,基本內涵都是一個“起”的過程。至毛公,則借用“興”之“起”的內涵,來指稱詩歌的寫作技法——發端起辭。由此“興”到毛公這里,已被賦予新的內涵,形成一個新的概念。概念的形成是一個過程,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認識不斷深化的結果。當然這是對前代學術成果,且主要是對孔子或儒家學派所談之“興”的繼承和超越的結果。
其次,《詩經》是一部具有民歌性質的詩歌總集。顧頡剛認為,《國風》《小雅》中有不少的歌謠,《大雅》和《頌》沒有歌謠,且還認為這些歌謠都是已成樂章的歌謠,不是歌謠的本相。?這里的歌謠,即指民歌。所謂民歌,就是民間口頭創作的詩歌,在口頭流傳中不斷經過集體加工,屬于民間文學的一種。當然,時代不同,“民”的含義也不同。劉立志認為,“《國風》民歌”說之“民”絕非平民(包括農民與奴隸等),而是相對于朝廷或宮廷的民間;或者民歌之“民”是專就音樂層面而言,民歌稱指的是相對于宮廷雅樂及文人詩而言的土風樂調。?《詩經》包括各國民歌,即使王官樂師制作的樂歌和貴族階級的抒情詩,在長期流傳中也經過人們不斷修改加工,也已經具有群眾性創作的性質。?因此無論“民”具有何種含義,《詩經》相當一部分作品經過群體創作,且受到民歌的一些影響當是無可置疑的。而“興”在結構上的發端起辭是民歌重要的藝術技巧。劉肖杉曾統計過陜北民歌中,“興”的發端起辭運用的普遍性,指出傳統信天游的“興”多為“起興”,且目前收集信天游最多的《露水地里穿紅鞋——信天游曲集》全書共413首,1153段(上下句為一段),用“興”的413段,其中318段為“起興”。?再如姜珍婷也撰文指出,新化山歌也普遍使用發端起辭的“興”的藝術技巧,據她統計,《中國民間歌謠集成·湖南卷·新化資料本》共收錄新化民歌372首,其中144首用了“興”,占總數的38.7%。?
最后,“興”這一語詞,其本義便是起的意思?!芭d,起也。從舁,從同,同力也……【參證】商承祚《殷契佚存》:‘(甲文)象四手各執盤之一角而興起之?!??因此“興”字的造字之意與其后來的語用義,均有起的意思。毛公對“興”的理解,是符合“興”的詞義發展的事實的。
綜上所述,《毛傳》所標之“興”,就是詩篇或詩章結構上的發端起辭。毛公標“興也”,促使“興”,從孔子所說的《詩經》實用功能,向《詩經》作品寫作技法上的轉變。毛公一方面看到了詩歌發端起辭的藝術因素,一方面又無法具體解釋發端起辭在詩歌藝術中的文學和美學意義。正是因為這些用于發端起辭的“事物”,與下文在內容上的關系復雜而多樣,有些有意義上的聯系,有些則無,故毛公有時僅標舉“興也”,并無解釋;有時則指出意義的相關性。
注釋:
①?朱自清:《詩言志辨》,鳳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85頁,第57頁。
②鄭玄箋、孔穎達疏,朱杰人、李慧玲整理:《毛詩注疏·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3-14頁,第56頁。
③蘇轍著,曾棗莊、馬德富校點:《欒城集·欒城應詔集·詩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4頁。
④?魯洪生:《賦比興研究史》,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3頁,第99頁。
⑤葛曉音:《“毛公獨標興體”析論》,《中國文化研究》2004年春之卷。
⑥《魯頌·有駜》僅在注文中出現“以興”字樣。
⑦辭海編輯委員會:《辭?!?(第七版·網絡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9年版。
⑧這里涉及一個新的概念——子結構。這是筆者根據子集的概念而自創的一個概念。所謂子集,《辭海》:“對于兩個集合A和B,如果集合A的每個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則稱集合A為集合B的‘子集’。”一件文藝作品其整體的結構,一定包含一個或多個結構,將這些結構稱為子結構。
⑨⑩?鄭玄箋、孔穎達疏,陸德明音釋,朱杰人、李慧玲整理:《毛詩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584頁,第53頁,第2056頁。
??(美)勒內·韋勒克、(美)奧斯汀·沃倫著,劉象愚等譯:《文學理論》,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57-158頁,第276頁。
??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增注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58頁,第3頁。
?楊天宇:《周禮譯注·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9-10頁,第7頁。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525頁,第2487頁。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179頁,第105頁。
?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83頁。
?顧頡剛撰:《古史辨·從〈詩經〉中整理出歌謠的意見》(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89-591頁。原文刊于1925年《歌謠周刊》第九十四號。
?劉立志:《〈詩經·國風〉民歌問題研究的回顧與檢討》,《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
?劉肖杉:《從信天游“興”透視〈詩經〉“興”之本真形態》,《山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姜珍婷:《論新化山歌“興”的地域色彩》,《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6年第6期。
?許慎著,湯可敬注釋:《說文解字今釋》,岳麓書社1997年版,第373-374頁。
作者簡介:
葛光輝,男,河南正陽人,淮南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詩經》學、先秦兩漢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