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我國玉米的單位面積產量還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種植方式不夠合理。我國常規的種植模式不夠理想,限制了空間布局和資源利用效率,直接對玉米的產量造成了影響。為提高我國玉米產量,改善種植方式,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結合對當前我國玉米種植技術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的分析,對玉米高效種植技術進行探討,介紹“大壟雙行、單元四株不等距”玉米高效種植技術模式,并為推廣和應用單元四株不等距種植模式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 單元四株不等距;玉米;增產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02
近年來,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和對食品需求的不斷增加,人們對高效、科學的農業種植技術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作為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玉米種植技術的優化對提高產量和經濟效益至關重要。傳統的玉米種植模式中,田間栽培密度高,通風透光性差,導致田地邊緣的玉米生長較好,而中間的玉米生長不佳,不利于提高玉米的產量和品質。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部分研究者引入“大壟雙行、單元四株不等距、品字形擺放”玉米種植技術模式。這種新型的高效種植方式,旨在解決傳統種植方法存在的問題,為提高玉米的產量和品質提供新的途徑。
1 整體發展趨勢
近幾年,我國東北地區受政策引導,玉米的種植面積逐漸減少,以順應農業現有種植結構的變化。然而,隨著玉米種植業和加工業等行業對玉米需求量的增加,有限的土地面積需要更多的玉米產量[1]。為了應對這一挑戰,需要通過提高玉米單位面積產量來增加整體產量。因此,實施玉米高效種植技術并研發配套的農機具,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玉米產量,成為在土地有限和玉米種植面積減少的背景下增加玉米總產量的可行途徑。引入先進的種植技術和自動化農機,可以有效提升玉米的生產效率和產量,從而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和保障糧食安全,有助于實現在有限資源條件下的農業持續發展,并推動東北地區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
2 玉米種植模式發展現狀
在我國東北地區,玉米是主要的農作物之一,長期以來形成了以壟作為主的種植模式[2]。目前,我國針對玉米主要采用均勻壟種植和大壟雙行種植(又稱寬窄行種植)兩種形式[3-5]。均勻壟種植模式已經相對成熟,一般壟距為60 cm,種子播種在壟面上(見圖1)。
寬窄行種植則是在傳統的一壟一行模式的基礎上將兩個原來的單壟合并成一個大壟,在大壟上種植兩行玉米,行距不均勻分布,通常小行行距為40 cm,大行行距為80~90 cm(見圖2),這種種植方式充分發揮了邊行優勢,相較于傳統均勻壟種植,可使植株有更加良好的透氣和光照條件,同時具備抗旱排澇等優勢。在黑龍江省、遼寧省、吉林省等旱作地區,寬窄行種植模式已經得到廣泛應用。
為了提高玉米產量,農業生產者通常會選擇種植更高產的玉米品種、優化整地方式、合理增加種植密度及科學施肥等方法。但傳統的種植模式往往無法有效調節和轉變水、肥、光、氣、熱等因素。此外,在傳統的種植方式下,玉米的抗病、抗倒伏、抗旱、抗澇能力較弱,果穗成熟度不佳,籽粒不均勻、不飽滿。因此,采用高效種植技術成為提高玉米產量的關鍵。采用新型種植模式,如單元四株不等距種植模式,可能會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新的思路。這種種植方式有望提高玉米產量,改善果實品質,并提升玉米植株對環境因素的適應能力。
3 技術概述
“大壟雙行、單元四株不等距、品字形擺放”玉米高效種植技術模式的設計是在考慮玉米生長的生態需求和空間需求的基礎上進行的,具體方法如圖3所示,要點在于壟上的行距為40 cm,壟與壟之間的間距為80 cm,從而形成了寬行80 cm、窄行40 cm的寬窄行種植模式。
通過將四株玉米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小單元,在寬窄行種植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種植密度,同時能避免植株之間過于密集的問題。每穴兩棵玉米植株的穴距為17 cm,而每單元之間的距離為68 cm,這種設置既可以確保每株玉米都獲得充足的光照和養分,又能有效利用土地資源,讓每株玉米都能在相對獨立的空間內生長,改善了其生長環境,提高了其生長潛力。
4 技術優勢
4.1 增強通風透光效果,促進作物生長
大壟雙行玉米種植模式增加了壟間的通風透光性,以達到邊行效應。在傳統玉米種植中,因通風透氣條件不同,地頭和壟邊的玉米植株生長旺盛、果穗飽滿,而中間位置的玉米長勢較弱。單元四株不等距玉米種植模式使田間整體呈現橫向和縱向都是寬窄行的布局,進一步增強了田間的通風透光效果。
4.2 提高作物抗倒伏能力,優化種植布局
單元四株不等距玉米種植模式下,相鄰植株間距離為17 cm,單元之間的距離為68 cm,不僅能增加株間的通風,還因為4株玉米的根系在單元中交叉生長,根系更加穩固,從而增強了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4.3 增加玉米有效株數,實現高效種植
單元四株不等距玉米種植模式相較于傳統均勻行種植,通過合理密植在單位面積內增加了保苗株數。在傳統種植模式下,根據壟距60 cm、株距30 cm計算,每公頃玉米保苗約5萬株;而在單元四株不等距玉米種植模式下,每公頃保苗數量在7萬株左右,這意味著平均每公頃的株數提升約30%。
5 技術實施要點
5.1 品種選擇
東北地區玉米種植普遍選用良玉99、鄭單958、翔宇998、裕豐303等品種。其中,良玉99玉米品種因具有耐密、抗倒伏、抗病、產量高等特點,較適應單元四株不等距種植模式。但不同環境條件下選擇品種的要點不盡相同。例如,黑龍江省氣候較為寒冷,生長季節較短,需要選用適應冷涼氣候、生長期較短的品種;遼寧省氣候相對溫暖,生長季節較長,可選擇生長期稍長、適應性更廣的品種。在實際操作中,可以參考農業部門和種子公司的推薦,也可以咨詢當地農業技術專家和有經驗的農民,選擇適合種植地生態條件和需求的玉米品種。
5.2 整地
在單元四株不等距玉米種植模式下,整地是關鍵環節,為保障良好的土壤條件和種植環境提供支持。要先使用耕整機翻松土壤,改善通氣性和水分滲透性;然后利用平整機對土壤進行平整,確保整個種植面平坦,有利于種子的均勻播種和植株的生長。土地平整時,寬行行距為80 cm、窄行行距為40 cm。在整地后,采取防止土壤侵蝕的措施,如保護性耕作、植被覆蓋等,保持土壤結構和肥力,防止水流沖刷或風蝕。
5.3 播種
利用適應單元四株不等距玉米種植模式的播種機具進行播種。在播種時,根據單元四株不等距的設計原則,每個種植單元內播種4粒玉米種子,間距都為17 cm,種植單元間距離為68 cm,以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和生長空間,避免植株過于密集形成過度競爭,同時防止植株稀疏導致產量減少。在播種時需要注意調整播種機具的設置,確保每株玉米植株之間的距離適中,符合單元四株不等距玉米種植模式的要求。
5.4 田間管理
在應用單元四株不等距玉米種植模式期間,應注重以下3個方面的田間管理。
5.4.1 除草
為了減少雜草對玉米生長的影響,應定期除草,可以采取人工、機械或化學除草等方法。例如,可在播種后1~3 d,使用乙草胺除草劑兌水30 kg均勻噴霧土表,進行苗前除草,防除禾本科雜草;在玉米
4葉期,雜草2~3葉期,可以使用煙嘧磺隆除草劑,每667 m2用40%懸浮劑200~250 mL,兌水30~50 kg莖葉噴霧,進行苗后除草。但應注意不要過量使用藥劑,同時避免混用不同成分的藥劑,以防止化學反應導致的藥害。
5.4.2 病蟲害防治
種植戶應定期巡查田間,及時發現病蟲害,并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等方法。例如,利用瓢蟲防治蚜蟲;通過人工拔草和覆蓋草膜等方式防止雜草生長等。化學防治通常使用特定的藥劑,對于蟲害,可以使用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30~50 mL,兌水45~50 kg防治玉米螟;如對于病害,玉米銹病發病前期可以使用20%苯醚甲環唑微乳劑1 500~2 000倍液進行防治,每隔7~10 d噴施1次,連續使用2~3次。在實施防治時,應根據種植地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同時,防治后應進行監測,確保病蟲害得到有效控制。
5.4.3 施肥
根據玉米的生長需求和土壤測定結果,應定期進行追肥,及時補充植株所需養分。例如,在玉米拔節期,可以每667 m2溝施復合肥25~30 kg,并注意施肥后及時灌水;在孕穗期,可以每667 m2追施復合肥15~20 kg,并結合土壤墑情適量灌水;在灌漿期,應提高磷鉀肥的施用量。在單元四株不等距玉米種植模式下,在每個單元中四株玉米的中間位置進行追肥,可以有效減少單株玉米所需的施肥量。
6 結語
單元四株不等距玉米種植模式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種植技術,通過優化植株間的空間分布和合理施肥等措施,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和土壤資源的利用效率,進而提高了玉米的產量和經濟效益。該技術模式的實施,不僅可以增加種植戶的收入,還能夠提高我國玉米產業的整體水平,對于保障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未來,應進一步對該技術模式進行研究和推廣應用,不斷完善其技術體系,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劉擎.2022—2023年度玉米市場回顧及展望[J].今日養豬業,2024(1):87-92.
[2] 岳玉蘭,張世忠,張磊.東北春玉米生產歷史、現狀及前景探討[J].吉林農業科學,2010,35(4):56-58.
[3] 王慶杰,李洪文,徐迪娟,等.大壟雙行玉米免耕播種技術研究[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7,25(2):17-20.
[4] 付乾坤,薦世春,賈洪雷,等.玉米滅茬起壟施肥播種機的設計與試驗[J].農業工程學報,2016(4):9-16.
[5] 趙萍,張煥章,田悅,等.玉米大壟雙行深耕施肥播種機設計與試驗[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18,40(2):235-240.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