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陜北地區的農業以旱作為主,玉米作為該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提升其栽培技術水平對保障當地糧食安全和農民收入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近年來,在農業科技進步和旱作農業技術不斷發展的推動下,陜北地區的玉米栽培技術水平逐步提升,但依然面臨水資源短缺、土壤肥力不足等自然條件的限制。為進一步提升陜北地區玉米栽培技術水平,從種植地塊整理、品種選擇、地膜覆蓋、起壟、施肥、灌溉、中耕除草、收獲及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總結當地玉米栽培技術要點。
關鍵詞 玉米;栽培技術;陜北地區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05
陜北地區位于我國陜西省的北部,是充滿歷史底蘊且地理環境獨特的區域。該區域地處黃土高原,地勢高低起伏,溝壑縱橫,是典型的黃土丘陵地貌,溫帶半干旱氣候,年降水量較少且分布不均,這使得該地區面臨干旱的挑戰。陜北地區主要種植的玉米品種有陜單609、陜玉308、陜科6號等。為進一步提升陜北地區的玉米產量,必須加強對玉米栽培技術的優化與創新,從而推動當地農業發展,促進農民收入水平提高。
1 玉米栽培現狀
1.1 水資源短缺
玉米作為一種高耗水作物,在生長期間需要大量的水分,但陜北地區自然降水往往無法滿足玉米生長的需求,尤其是在春季和夏季這兩個關鍵生長期,降水稀缺,導致玉米生長受限,產量下降。雖然部分地區采用了灌溉技術,但由于水資源有限,灌溉成本高昂,很多農民仍然面臨灌溉困難的現狀。
1.2 土壤貧瘠與肥力不足
陜北地區的土壤大多屬于黃土,土壤質地疏松,保水保肥能力差,加之長期以來的過度耕作和缺乏科學施肥,導致土壤肥力逐年下降。玉米對肥料需求較高,在貧瘠的土壤中生長,其產量和品質都會受到嚴重影響,且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也是該地區面臨的重要問題,進一步加劇了土壤肥力的下降[1]。
1.3 耕作技術滯后
陜北地區很多農民仍然采用傳統的耕作方式,如人畜力耕作、簡單農具等。傳統耕作方式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造成土壤結構的破壞和肥力的流失。加之缺乏科學的耕作指導和技術支持,農民在耕作過程中往往憑經驗行事,難以達到最佳的耕作效果。
2 玉米栽培技術要點
2.1 種植地塊整理
2.1.1 地塊選擇
陜北地區水資源短缺,土壤肥力不足,所以種植戶在選擇種植地塊時應優先考慮土層深厚、排水性良好且具有一定保水能力的地塊。根據陜北地區玉米種植實踐經驗來看,種植在土層厚度在30 cm以上的地塊,玉米產量更高。
2.1.2 地塊平整與深耕
陜北地區地形復雜,地塊平整度差異較大,所以在種植前種植戶需要對地塊進行精細平整,確保播種深度的一致性,提高出苗率。深耕也是提高土壤肥力和玉米產量的有效措施,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層,增加土壤透氣性,有利于玉米根系深扎和養分吸收,深耕的深度一般控制在25~30 cm,可確保玉米根系有足夠的生長空間。
2.1.3 排水與灌溉設施建設
陜北地區降水分布不均,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現。因此,種植戶在整理地塊時必須考慮排水問題,防止積水對玉米生長造成不利影響。為了應對干旱季節玉米對水分的需求,需要建設灌溉系統,通過合理規劃排水溝和灌溉渠道的位置和尺寸,確保玉米在生長過程中能夠得到充足的水分供應[2]。
2.2 品種選擇
陜單609是陜北地區廣泛種植的玉米品種,具有抗旱、耐瘠薄的特性,株高適中,莖稈堅韌,具有較強的抗倒伏能力,非常適合陜北地區的干旱環境,且生育期適中(120~125 d),與陜北地區氣候條件相符。陜玉308具有較強的抗旱性和適應性,株高較高,但莖稈強壯,不易倒伏,能夠在干旱條件下保持較高的產量,且生育期約為125 d,適合陜北地區的氣候特點。陜科6號抗旱性強,株高適中,抗倒伏能力強,生育期約為120 d,且具有一定的耐寒性,能夠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保持穩定的產量,特別適合陜北地區的干旱環境[3]。
2.3 地膜覆蓋
在陜北地區,采用地膜覆蓋技術對提高玉米產量和品質具有重要作用。例如,采用地膜覆蓋技術可以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提高土壤溫度,保持土壤墑情,為玉米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可以實現玉米提前播種,提高土壤肥力,抑制雜草生長,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從而提高玉米的產量和品質。在選擇地膜時,一般選用厚度為0.01 mm的聚乙烯地膜。該類地膜具有良好的透光性、保溫性、耐老化性能。選用抗旱、抗病、高產的玉米品種進行播種,播種深度根據土壤墑情和種子大小而定,一般為3~5 cm。陜北地區常用的覆膜方式為玉米全膜雙壟溝播,與傳統的半膜覆蓋相比,全膜雙壟溝播技術采用了全地面覆蓋地膜的方式,能夠有效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且該技術將地膜覆蓋與壟溝種植相結合,可形成大小相間的壟面,有利于雨水的集流和滲入,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率,還能有效抑制田間雜草的生長,減輕土壤的鹽堿危害。覆膜時,要確保地膜與地面緊密貼合,避免出現氣泡和褶皺;覆膜后,要及時檢查并修補破損的地膜,確保覆膜
效果[4]。
2.4 起壟
種植戶可采用機械或人工方式進行起壟,壟的寬度一般控制在80~100 cm,壟的高度控制在15~
20 cm。根據陜北地區的氣候條件和土壤肥力狀況,通常每667 m2種植4 000~4 500株。在行距方面,大行距(即壟與壟之間的距離)控制在60~70 cm,小行距(即壟上兩行玉米之間的距離)控制在40 cm左右,既保證了玉米植株之間有足夠的空間進行光合作用,又避免了植株之間的過度競爭。
2.5 施肥
2.5.1 基肥
基肥是玉米播種前或播種時施用的肥料,其可以為玉米整個生長期提供穩定的養分供應。在陜北地區,基肥施用量應占總施肥量的60%~70%,每667 m2
可施用腐熟的農家肥2 000~3 000 kg或商品有機肥100~150 kg。如果基肥施用的為化肥,可每667 m2施用尿素10~15 kg或等效的其他氮肥,磷酸二銨15~20 kg或過磷酸鈣50~75 kg,硫酸鉀10~15 kg或氯化鉀10 kg左右。施用基肥時,應將肥料均勻撒施于地表,然后深翻入土,使肥料與土壤充分混合。
2.5.2 追肥
苗肥在玉米出苗后至3葉期施用,以促進根系發育和壯苗。苗肥以氮肥為主,每667 m2可追施尿素5~7 kg,若基肥中磷鉀肥不足,也可在此時適量補施。拔節肥在玉米拔節期前后施用,以促進莖稈粗壯和葉片增大。拔節肥以氮肥為主,每667 m2可追施尿素10~15 kg,并根據土壤磷鉀含量情況適量補施磷鉀肥。穗肥在大喇叭口期至抽雄前施用,以促進雌穗分化和籽粒形成。穗肥是玉米高產的關鍵肥料,應以氮肥為主,配合施用磷鉀肥,每667 m2可追施尿素15~20 kg,同時施用磷酸二銨5~7 kg和硫酸鉀
5~10 kg。
此外,陜北地區水資源匱乏,因此施肥后應及時灌溉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如果條件允許,可采用水肥一體化的方式進行施肥灌溉。
2.6 灌溉
陜北地區常用的灌溉方式有滴灌、噴灌等,考慮到該地區水資源有限,通常選擇節水效果好的滴灌方式能夠更好地控制灌溉量,減少水分蒸發和滲漏損失,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為保證玉米種子順利發芽出苗,播種前需要對土壤進行充分灌溉,使土壤濕度維持在田間持水量的60%~70%,有利于種子吸水膨脹,促進發芽。玉米苗期對水分的需求相對較低,但仍需保持土壤濕潤,此時灌溉量不宜過大,以免造成幼苗徒長,建議土壤濕度維持在田間持水量的50%~60%。拔節期玉米植株生長迅速,對水分的需求增加,灌溉量應適中,保持土壤濕度在田間持水量的60%~70%,以促進莖稈粗壯和葉片增大。抽雄吐絲期是玉米生殖生長的重要階段,對水分的需求達到高峰,應保證充足的水分供應,使土壤濕度維持在田間持水量的70%~80%,確保雌穗正常發育和授粉結實[5]。
種植戶應根據玉米生長發育的需要、當地氣候條件、土壤類型及灌溉方式等因素確定灌溉量。陜北地區水資源有限,因此需要計算每次的灌溉量,避免浪費。通常每次灌溉量以使土壤濕度達到上述玉米各生長階段的要求為準。
2.7 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能夠疏松土壤、去除雜草,為玉米生長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對于陜北地區,建議每年進行2~3次中耕除草。第1次中耕在玉米出苗后至3葉期進行,深度控制在5~10 cm,以去除雜草并疏松土壤。第2次中耕在玉米拔節期前后進行,深度可適當控制在10~15 cm,進一步疏松土壤并促進根系發育。第3次根據雜草生長情況,可在玉米抽雄吐絲期前再進行一次中耕。中耕除草,可以減少雜草與玉米的競爭,提高土壤通透性,有利于玉米根系的生長和發育。
2.8 收獲
收獲過早,玉米籽粒未完全成熟,其產量和品質都會受到影響;收獲過晚,則可能遭遇不利天氣,導致玉米產量下降。在判斷成熟時間時,當玉米籽粒的乳線消失,黑層出現,即表示玉米已達到生理成熟,此時玉米籽粒的干物質積累達到最大,是收獲的最佳時機。在陜北地區,一般情況下玉米生育期在150 d左右,在8月底至9月初可開始收獲。
人工收獲適用于小面積種植或地形復雜的區域,可以更加精確地挑選玉米棒,減少產量損失。對于大面積種植的玉米地,機械收獲效率更高,現代化的玉米聯合收割機可以一次性完成摘穗、剝皮、脫粒等多項作業,極大地提高了收獲效率。
合理的儲存環境可以延長玉米的保質期,減少損失。儲存環境的溫度應保持在15 ℃左右,避免過高或過低的溫度對玉米造成損害;相對濕度應保持在60%~70%,以防止玉米受潮發霉;定期通風換氣,保持儲存環境的空氣新鮮,減少病菌滋生的可能性。
2.9 病蟲害防治
2.9.1 玉米螟防治
玉米螟又稱玉米鉆心蟲,是玉米生產中的主要害蟲,其幼蟲會蛀食玉米的莖稈、葉片、果穗,導致玉米減產甚至絕收。玉米螟在陜北地區一年可發生多代,以幼蟲在秸稈內越冬。針對玉米螟蟲害,種植戶可使用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40%水胺硫磷乳油1 000倍液等高效低毒農藥噴霧防治。在玉米心葉末期(大喇叭口期)進行防治效果較佳,此時玉米螟幼蟲大多集中在心葉叢中,尚未蛀入莖稈內。噴霧時,要確保藥液均勻覆蓋玉米心葉,以提高防治效果,并注意輪換使用農藥,避免害蟲產生抗藥性。
2.9.2 大斑病防治
大斑病是玉米上的一種重要病害,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也侵染葉鞘和苞葉,病斑呈長梭形,灰褐色或黃褐色,長5~10 cm、寬1 cm左右,有的病斑更大,或幾個病斑連接成大型不規則形枯斑,嚴重時葉片枯焦。該病在陜北地區多雨年份易發生,對玉米產量影響較大。在防治大斑病時,種植戶可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等噴霧防治。發病初期開始噴藥,每隔7~10 d噴一次,連續噴2~3次即可有效控制病情。噴霧時,要確保藥液均勻覆蓋玉米葉片,特別是病斑部位,并加強田間管理,增強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
2.9.3 黏蟲防治
黏蟲是一種遷飛性、暴食性害蟲,主要以幼蟲咬食玉米葉片為害,嚴重發生時,可將葉片吃光,僅剩光稈,造成嚴重減產。黏蟲的發生與氣候、食料等因素有關,陜北地區夏季氣候適宜其繁殖和生長。針對黏蟲蟲害,種植戶可選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
2 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等噴霧防治。在黏蟲幼蟲3齡前進行防治效果較好,此時幼蟲抗藥性弱,且尚未造成大量危害。
4 結語
玉米是陜北地區重要的糧食作物,在該地區廣泛種植。為提升陜北地區玉米產量,農業部門需要加強對旱作區玉米種植關鍵技術的研究,確保種植戶掌握技術要點,進而提升玉米的產量和品質。
參考文獻:
[1] 任頻頻,李保國,黃峰.農作物種植結構演變下的黃淮海旱作區小麥玉米生產時空格局[J].資源科學,2022,44(3):436-449.
[2] 梁永賢,魏廷邦.氮肥用量與種植密度互作對旱作區玉米光合特性及產量的影響[J].中國土壤與肥料,2022(10):147-155.
[3] 鐘鈺,甘林針.資源約束下西北旱區保障糧食安全的路徑研究[J].中州學刊,2022(8):42-50.
[4] 吳玉環,王自奎,劉亞男,等.帶幅設計對玉米/苜蓿間作群體光環境特征及光能利用效率的影響[J].草業學報,2022,31(3):144-155.
[5] 楊玲,郭茹,劉洋,等.寧夏引黃灌區玉豆間作和帶狀輪作模式對玉米水氮利用及產量的影響[J].西北農業學報,2022,31(6):755-765.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