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內蒙古作為我國北方地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氣候條件適宜、土地資源豐富,為發展山地蘋果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大力推廣優良栽培管理技術,對于實現內蒙古山地蘋果產業的可持續高效發展、促進當地農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義。為給內蒙古山地蘋果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實踐指導,在介紹內蒙古自然環境條件及產業現狀的基礎上,闡述內蒙古山地蘋果栽培管理中的關鍵技術環節,從品種選擇、園地選擇與整地、苗木選擇與栽植、水肥管理、修剪與疏果、病蟲害防治及采后處理與貯藏等方面提出相應措施。
關鍵詞 山地蘋果:栽培;技術要點:內蒙古
中圖分類號:S66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07
內蒙古地處我國北部邊疆,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條件適中,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農產品生產基地。近年來,內蒙古山地蘋果產業發展迅猛,截至2022年,全區蘋果種植面積達到14萬hm2,產量超過650萬t,產值逾180億元,已成為內蒙古農業的重要支柱產業[1]。然而,與其他主產區相比,內蒙古山地蘋果尚存在品種單一、產量波動大、貯藏保鮮能力差等問題,制約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加強對山地蘋果栽培技術的研究,對于內蒙古發揮區位和資源優勢、提高蘋果產量和品質、增加農民收入、推動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1 自然條件
1.1 地理環境
內蒙古地處我國北部邊疆,東西橫跨經度28°,南北跨越緯度16°,總面積118.3萬km2,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2.3%。內蒙古地形以蒙古高原為主體,平均海拔在1 000 m,地貌復雜多樣,東部及東北部有大興安嶺、陰山山脈等,中西部則為廣闊的高原、丘陵和荒漠。內蒙古境內有大小河流上千條,黃河自西北向東北橫貫中部,形成馬蹄形環繞鄂爾多斯高原。內蒙古地處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春季干旱多風,夏季短暫炎熱,冬季寒冷漫長。綜合自然地理條件,內蒙古中西部地區比較適合發展山地蘋果產業。
1.2 氣候特征
內蒙古氣候條件具有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特征,全區年平均氣溫6.3 ℃,晝夜溫差和季節溫差均較大;降水量稀少,年均降水量為200~450 mm,且時間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全年日照時間長,大部分地區年日照時間在2 700 h以上,光能資源極為豐富。內蒙古還是我國風能資源大省,年平均風速在4~6 m·s-1,局部地區在8 m·s-1以上,大風日數可在50 d以上。雖然氣候環境較為嚴酷,但內蒙古夏季高溫多晴、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等特點,有利于蘋果的開花結果和果實著色,適宜山地蘋果生長。
1.3 土壤條件
內蒙古土壤資源極為豐富,種類繁多,共有9個土綱、22個土類,土壤正處于鈣積過程,有機質含量較高。最東為黑土帶,向西依次為暗棕壤、黑鈣土、栗鈣土、棕鈣土、黑壚土、灰鈣土、風沙土及灰棕漠土等土壤帶。其中,黑土和黑鈣土耕作質量最佳,自然肥力較高,結構良好,非常適宜發展農林業生產。栗鈣土、棕鈣土等則分布于內蒙古中西部山地丘陵,質地疏松、排水性能好,適于種植經濟作物,如蘋果等。總的來說,內蒙古中西部山地地區土壤質量優良,為發展山地蘋果產業奠定了基礎。
2 技術要點
2.1 山地蘋果品種選擇
品種選擇是內蒙古山地蘋果栽培的基礎環節。內蒙古具有氣候干旱、晝夜溫差大、植物生長期短等特點,適宜發展早熟型和耐旱型蘋果品種。目前,在內蒙古山地蘋果示范園和主產區,主要種植有以下4個品種。
1)紅富士蘋果是內蒙古山地蘋果生產主栽品種。紅富士蘋果果實直徑普遍在60~70 mm,單果質量為200~300 g,外觀色澤紅艷,果肉細嫩多汁,糖度14%~16%,貯藏期5~6個月;樹冠自然圓錐形,結實力強,適生區域廣。
2)秋紅是一種早熟露地紅色蘋果品種,在內蒙古9月中下旬可成熟上市。秋紅果實直徑在50~65 mm,單果質量為150~250 g,外觀紅亮,果肉細嫩、香甜、多汁,糖度13%~15%,貯藏期2~3個月;樹勢中庸,結實力較高。
3)龍鈞為一早熟高糖蘋果品種,在內蒙古7月下旬成熟采收。龍鈞果實直徑在54~64 mm,單果質量為170~230 g,外觀紅黃兩色,果肉脆嫩、香甜、多汁,糖度15%~18%,貯藏期1~2個月;樹勢矮密,結果力極強。
4)新紅星為耐旱型蘋果新品種,有耐鹽堿、耐貧瘠的特點。新紅星果實直徑可在50~60 mm,單果質量為180~220 g,果皮紅色,果肉細嫩、香甜,糖度14%~16%,貯藏期4個月以上;樹冠開張大,生長力強。
上述品種綜合了早熟、高糖、耐貧瘠等特性,符合內蒙古山地特殊的環境條件,是目前當地較為優良并且應用較為廣泛的品種。
2.2 園地選擇與整地
由于內蒙古地形復雜,種植戶選擇種植地時應遵循“背陽向陽、通風良好、避免冰雹、交通便利”的原則。應選擇光照充足的緩坡地帶,避免在陰面及冷濕地塊進行種植。種植地海拔宜控制在1 000~1 600 m,海拔過低會增加霜凍風險,過高則熱量不足;同時應遠離河谷地帶和低洼區域,防止冷凝霧的形成。盡量避開易發生冰雹的地段,如峽谷出口、溝口、冰雹天氣多發地等。此外,場地周需要有便捷的交通路線,利于后期管理和運輸。
選址確定后,即可開展整地工作。先對場地進行清理平整,將雜草、礫石等清除干凈[2]。然后按梯田的形式分層修建寬5~8 m的水平面,并在外側設置擋水溝或護墻,防止水土流失。接下來需要將表層
30 cm的熟化土翻耕細碎,與基肥混勻后回填,形成深30~50 cm的耕作層。同時,輔以深翻整地、土壤消毒等措施,以利于植株根系生長和土壤通氣。為了防止土壤板結和失水,可在梯田表面覆蓋無紡布或顯色地膜,并適當增施有機質。經過精心選址和整地,可為蘋果的正常生長和高產營造一個良好的園地環境。
2.3 苗木選擇與栽植
在選擇苗木時,應充分考慮內蒙古特殊的環境條件,選擇具備抗旱、抗寒、矮化等性狀的優良種源。苗齡以1~2年生苗木為宜,主干直徑在0.8~1.2 cm,高度控制在1.2~1.8 m。粗壯的主干有利于幼樹早日建冠,矮化砧木更適合密植。同時,要嚴格檢查苗木的通直度、分枝角度、植株根系等,保證外植體無病蟲害,根系疏密適中、分布均勻。栽植前需要將苗木根系浸泡24 h,剪去部分側根并涂抹生根粉。栽植時,種植穴尺寸以60 cm×60 cm×60 cm為宜,底部攤鋪5 kg熟化有機肥作基肥。定植時可用泥漿蘸根或直接用土回填,并在穴周圍形成20 cm高的環池,利于后期澆水保墑[3]。栽植密度根據品種和砧木情況而定,通常矮砧樹種行距、株距控制在4 m、2 m,高砧樹種行距、株距5 m、3 m左右,錯落分布更利于植株對環境的利用和自身發育。入秋后要對新植苗木采取防護措施,如環樹圍沙、堆糞或覆蓋保溫被等,防止苗木凍害和失水致死。次年2—3月底,及時清理樹盤周圍的被覆物,清除附近雜草,同時對苗木進行澆水、除草、打杈等普修,以促進新梢生長。
2.4 水肥管理
科學合理的水肥管理是保證內蒙古山地蘋果高產優質的關鍵環節。由于內蒙古氣候干旱、降水稀少,確保適度的水分供應尤為重要。同時,因土壤貧瘠,需要配合合理施肥以滿足果樹生長需求。水分管理方面,要因地制宜采取滴灌、微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其中,滴灌是目前最為先進的節水灌溉模式。一般可沿樹冠滴水線布置滴灌設施,雙側各設一行,每米布置2~3個滴頭,日供水量以樹齡為依據控制在每株20~60 L。同時,搭配免耕覆蓋,可將供水效率提高30%以上。灌溉時間方面,在4—10月選擇在早晚進行,避免日間高溫導致水分蒸發過快。越冬期間應暫停灌溉,保持土壤相對干燥狀態。肥料供應方面,應科學測算蘋果不同時期的肥料需求量,制訂合理的施肥方案。一般新栽蘋果在前5年需要重點補鉀,之后以施氮肥為主,并兼顧磷肥。成園后的年施肥量為每株純氮150~300 g、磷100~200 g、鉀180~360 g。可采用深溝環狀或滴灌同步施肥的方式,分3~4次補充。同時,要適當施入有機肥,如農家肥、生物有機肥等,以改良土質,長期維持肥力。
2.5 修剪與疏果
適當的修剪不僅有利于調控樹體營養分配,還能優化光照條件,同時預防病蟲害發生。而及時疏果則可減輕樹冠負荷,提高果實品質。修剪時間方面,通常分為翌年1—2月的冬季大修、5—6月的綠肥修理、8月下旬的夏季修剪3個階段。其中,冬季大修為主修環節,目的是疏枝透光,調節結果母枝,保留60%以上一年生帶果枝條,建立適度開張樹冠形態[4]。綠肥修理重點在于去除徒長枝、垂直枝等,同步施用氮素類肥料。夏季修剪則微調枝葉,以保證果實光照充足。
疏果從果實初期生理落果后開始,一般在果實直徑1.0~1.5 cm時進行化學疏果,輔以人工疏果。利用六氰合鉀等化學藥劑,可有效去除大小果及畸形果,并控制疏果強度。使用化學藥劑疏果后可人工疏除部分密集果團,大型果枝果比控制在(4~5)∶1,葉果比以(50~60)∶1為宜。此后仍需要持續進行人工疏果,遵循“疏上留下”的原則,使單果間距在10 cm以上。
2.6 病蟲害防治
內蒙古地處溫帶大陸性氣候區,晝夜溫差大、干旱少雨,為一些病蟲害的高發區。因此,必須采取綜合防治措施,遏制病蟲害流行。主要病蟲害有黑星病、炭疽病、紅蜘蛛、蘋果蚜蟲等。防治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構建以物理防治為基礎、生物防治為主導、化學防治為輔助的多手段并舉防治體系。物理防治方面,在園區內種植具有阻隔、誘捕功能的綠色植被,或利用樹干粘蟲板、誘殺罐等,有效隔離外來病蟲侵害。生物防治方面,可引入天敵生物,如瓢蟲等,或選用高效廣譜的蘇云金芽孢桿孢菌等生物農藥,發揮其對病蟲害的防治和驅避作用。化學防治僅作為輔助手段,在使用時要求因時制宜、精準施藥。年末可噴施一次48%毒死蜱1 000倍液+5%辛菌胺水劑400倍液;4—5月可噴施殺菌劑如多菌;7月下旬噴施25%敵百蟲防治紅蜘蛛[5]。注意要每季更換不同類型藥劑,避免病菌、害蟲產生抗藥性。同時,要及時清除枯枝敗葉,保持園內良好通風,注意田間衛生,有助于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科學用藥、注意環保,綜合運用各種防治手段,將極大提高內蒙古山地蘋果的抗病抗害能力,為優質高產奠定堅實基礎。
2.7 采后處理與貯藏
山地蘋果采收時間和方式是關鍵。內蒙古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采收較為合適,此時果實著色良好并易于貯藏。采收要在10:00后氣溫回升時進行,避免在清晨和夜間采摘。采果要輕拿輕放,防止機械損傷。單手持果柄采摘較好,也可使用“人”字形鉗子小心夾取。采摘后進行篩選分級是首要加工環節。先將畸形果、蟲蛀果、嚴重機械損傷果等殘次品剔除,然后根據果實的大小、色澤、質量等進行分類,操作時注意輕拿輕放。目前,內蒙古普遍采用自動化分選設備,選果效率可達5 000 kg·h-1。篩選后需要對優質果實進行清洗消毒,清洗時水溫控制在50~55 ℃,每100 L水加入3 g二氧化氯溶液;清洗后立即使用5 mg·kg-1的農抗120噴霧消毒。貯藏前還需要再次人工把關,剔除遺漏的傷果和次品。之后即可分類堆碼貯藏,貯藏溫度控制在0~1 ℃,相對濕度控制在85%~90%。通風良好的冷庫可有效延長貯藏期,適度噴施1-甲基環丙烯等保鮮劑還可進一步延緩果實呼吸代謝,延長貨架期。貯藏過程中還需要定期檢查庫溫庫濕,注意防霉防菌。如發現病果,需要及時挑出并隔離。貯運時最好選用小箱包裝,減少震動和擠壓造成果實損傷。
3 結語
內蒙古山地氣候環境雖然較為惡劣,但只要科學選擇適宜品種,嚴格執行各項栽培管理技術要點,完全可以在這片特殊的區域發展出高產優質的山地蘋果產業。種植戶應該秉承適度用水、合理施肥、科學修剪、規范采收等一系列先進理念,并加強病蟲草的綜合防治,從而最大限度發揮當地獨特的光熱資源優勢。如此一來,必將為內蒙古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助力鄉村全面振興,使內蒙古山地蘋果產業成為帶動當地農村經濟發展、富民惠民的綠色
產業。
參考文獻:
[1] 王秋萍.內蒙古:寧城縣多措并舉打通塞北蘋果產銷供應鏈[J].中國果業信息,2023,40(12):59.
[2] 杜芳寧,高浩浩.山地蘋果栽培管理技術要點探究[J].果農之友,2023(8):1-3.
[3] 張藝,王耀.內蒙古果業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J].中國果樹,2023(4):136-140.
[4] 郝建輝.山地密植蘋果幼樹常見三個問題及解決辦法[J].西北園藝(綜合),2022(4):66.
[5] 朱虹.山地精品蘋果生產關鍵技術[J].果農之友,2022(7):7-9.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