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更好地完成“十四五”時期云南省昭通市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目標任務,深入調研當地蘋果、竹、馬鈴薯、天麻、花椒及特色養殖等六大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現狀,圍繞農產品加工水平亟待提升、技術服務亟待加強、產品營銷有差距等制約產業發展的因素,從突出重點,抓基地強加工;拓展市場,補齊產品營銷短板;科技支撐,強化技術服務;“五化”提升,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創新模式,探索實踐路徑等方面提出產業發展建議。
關鍵詞 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云南省昭通市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18
根據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昭通市擁有耕地面積45.51萬hm2[1]。根據《數說云南“三農”》,2022年,昭通市高原特色農業重點產業綜合產值達798億元,農業綜合產值達1 100億元。其中,蘋果產業產值達110億元,竹產業產值達80億元,馬鈴薯產業產值達70億元,天麻產業產值達79億元,花椒產業產值達90億元,特色養殖產業產值達240億元。昭通市蘋果、竹、天麻產量分別占云南省的60%、70%、80%以上,擁有龍頭企業488個、合作社4 487個,有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2個、省級農業龍頭企業55個。為更好地完成“十四五”時期昭通市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目標任務,筆者現分析當地六大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現狀,并提出產業發展建議,以提供參考。
1 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現狀
1.1 蘋果產業
昭通市有80多年的蘋果種植歷史,生產出的蘋果不僅具有“早、甜、香、脆、艷”特色優勢,還具有富硒、有機、生態等特征,獲得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證書。2022年,昭通市蘋果種植面積為5.67萬hm2,投產面積為4.33萬hm2,實現綜合產值110億元,涉及農戶13.80萬戶。昭通市正聚力打造國內一流蘋果產業,以努力把“昭陽紅”打造成全國知名品牌。2022年,“昭陽紅”蘋果入選云南省“十大名品”產品。
1.2 竹產業
昭通市實施低效竹林改造,提高規范化、科技化竹種植水平,在北部8縣(市)全面規劃建設以方竹和筇竹為主的高標準竹基地。2022年,昭通市竹種植面積達到37.53萬hm2,實現綜合產值80億元,涉及農戶50.01萬戶。目前,昭通市正著力打造“中國天然筇竹第一市”。
1.3 馬鈴薯產業
昭通市生產的馬鈴薯甜、糯、鮮、香,可實現冬早、小春、大春、晚秋四季種植,周年供應新鮮馬鈴薯。2020年,昭通市榮獲“世界馬鈴薯種薯之都”稱號。2021年、2022年,“嚕咪啦”牌薯片入選云南省“十大名品”產品。2022年,昭通市馬鈴薯種植面積為15.8萬hm2,實現綜合產值70億元,涉及農戶
59.54萬戶。目前,昭通市正著力打造“洋芋之鄉”,創建“全國最好吃馬鈴薯”品牌。
1.4 天麻產業
天麻作為藥食同源產品,具有祛風濕、益氣活血、止痛、降血壓、保護心臟、鎮靜、抗驚厥、明目及提高智力等功效。小草壩天麻是昭通市彝良縣小草壩鎮的特產,被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評定為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出口免檢。目前,昭通市已形成以彝良縣為中心,永善縣、大關縣、鎮雄縣、鹽津縣、威信縣、昭陽區6個縣(區)均有參與的天麻產業發展格局。2022年,昭通市天麻種植面積0.62萬hm2,實現綜合產值79億元,涉及農戶2.23萬戶。
1.5 花椒產業
昭通市生產的青花椒顆粒飽滿、青綠鮮亮、油分充足、麻味純正,主要分布在昭陽區、魯甸縣、巧家縣、永善縣、彝良縣5個縣(區)。2022年,昭通市花椒種植面積為10.2萬hm2,實現綜合產值90億元,涉及農戶15.03萬戶。
1.6 特色養殖產業
昭通市堅持“生豬和肉牛為主導,羊和家禽為補充”的特色養殖產業發展思路,抓科技支撐,抓產能調控,推動特色養殖產業發展。2022年,昭通市出欄生豬450萬頭、肉牛22萬頭、肉羊62萬只、家禽
1 250萬羽,特色養殖產業實現綜合產值240億元,涉及農戶72.84萬戶。
2 制約因素
2.1 農產品加工水平亟待提升
2022年,昭通市從事農業加工的主體雖有近4 000戶,
但其中個體工商戶占96%以上,且大多數從事小作坊初級加工,生產的產品層次低、附加值不高。昭通市農產品產值和農產品加工值比為2.02∶1.00,與全國的2.80∶1.00差距較大,農產品加工水平亟待提升。
2.2 技術服務亟待加強
2022年,昭通市150個鄉鎮(街道)僅有農業科技人員1 830人,且多為60后、70后群體,每位農業科技人員需要指導服務800多家農戶560 hm2農作物種植。昭通市農業科技推廣應用“最后一公里”不通的問題突出,技術推廣與服務遠遠沒有走向市場化。
2.3 產品營銷有差距
昭通市涉農主體市場意識不強,重前端生產、輕后端銷售,加之產銷對接不充分,營銷體系不完善,通過網絡銷售的農產品比例不到生產總量的5%,特色農產品進大型商超、發達地區市場的少之又少,很難實現產值增值。
3 對策建議
昭通市具備了打造高原特色農業的良好資源優勢、產業基礎和政策環境。只要抓住機遇,突出特色和優勢,加強農業設施化、有機化、數字化建設,突出抓招商、加工、銷售、創品牌等關鍵環節,六大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必將為昭通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提供重要支撐。昭通市要立足自然資源稟賦,緊扣糧食和農特產品生產,主攻產業基地建設、做強農產品加工、做活市場營銷、強化科技服務、探索創新機制模式,推動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2]。
3.1 突出重點,抓基地強加工
對標《昭通市千億級高原特色農業重點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目標任務,抓重點產業基地建設、提升農產品加工水平。1)壓茬推進基地建設。按照最佳品種、最適區域、最具特色、最好效益、相對連片、分級分類的要求,統籌推進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建設。建設糧食作物高標準示范樣板1.13萬hm2以上,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基地
1.00萬hm2以上,油料生產基地2.80萬hm2以上;推進糧煙協同發展,在魯甸縣打造煙豆套種集中連片省級示范樣板,在昭陽區、巧家縣、彝良縣建設煙豆套種市級示范樣板基地。組建社會化服務隊伍每年實施蘋果園提質增效0.2萬hm2次。劃定馬鈴薯產業發展優勢區,打造667 m2產量在2 t以上馬鈴薯高標準示范基地,基地面積不小于馬鈴薯種植總面積的10%;建設種薯生產基地,其中內需種薯基地1.33萬hm2,外銷種薯基地0.33萬hm2。實現天麻種植基地面積穩定在0.67萬hm2。促進生豬規模化養殖場、育肥基地高質量發展,推進肉牛養殖規模化基地建設。建設昭魯壩區、鎮雄縣、永善縣等二半山區夏秋補淡型蔬菜基地1.47萬hm2,以巧家縣、永善縣為代表的“三江四河”冬早型蔬菜基地0.67萬hm2。建設昭陽區、魯甸縣、巧家縣、鎮雄縣、彝良縣食用菌示范基地,高標準打造4.00萬hm2竹子有機基地,實施3.47萬hm2花椒提質增效。2)持續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升蘋果分選產能,加快竹筍精深加工進程,推進魯甸縣5萬t速凍馬鈴薯條深加工新建項目落地。積極推進天麻食品、保健品、日化品、藥品研發,延伸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快魯甸縣花椒生物科技產業園區建設。推動生豬飼料加工廠項目建設及運營,完善飼料供應體系建設;加快肉牛屠宰加工設施建設,逐步健全肉牛產業鏈,加快推進2家昭通小肉串預制企業建設[3]。
3.2 拓展市場,補齊產品營銷短板
引導市場經營主體面向國內高端市場建設專供基地,拓展境外市場建設出口基地。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培育農產品電商新業態。確保到2025年建成1個市級電商運營中心、11個縣級公共服務中心、146個鄉鎮公共服務站,力爭實現每個建制村公共服務點全覆蓋,新增培育千萬元以上的電商龍頭企業30戶,累計達50戶;打造不少于10個電商網紅打卡基地,培訓電商人才5 000人,農產品網絡銷售額達到21億元,年均增長18%以上。加強辣雞醬、自熱烏骨雞湯、牛肉制品等預制菜系列產品市場推廣。到2025年在四川省成都市、云南省昆明市等地鋪設烏雞專賣店鋪200家以上。堅持推動“云品出滇”“昭品入滬”,組織動員企業參與各類線上線下展會,創造產品銷售條件,為產品銷售積極開拓市場[3-4]。
3.3 科技支撐,強化技術服務
昭通市應積極開展蘋果種質創新及利用研究,展示推廣優良品種,力爭蘋果品種選育和品種改良達到云南省領先、西南先進水平。推動以竹代塑利用及新產品開發等核心技術攻關及終端產品研發。建好天麻野生種質資源圃、天麻種質資源展示平臺,加大天麻品種選育力度,加強“兩菌”篩選研究,組織開展當地新品種申報登記。加大科研成果轉化利用力度,蔬菜、蘋果、其他水果良種覆蓋率分別在80%、90%、50%以上,豬和雞良種覆蓋率在95%以上,牛、羊良種覆蓋率分別在90%、70%以上。深化科企、校地合作,開展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
3.4 “五化”提升,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全面提升產業規模化、專業化、綠色化、組織化、市場化水平。圍繞糧食、特色農產品生產,突出昭通市蘋果、竹、馬鈴薯、天麻、花椒及特色養殖等六大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嚴格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黨政同責,逐步建立完善基層監管體系,實施網格化管理,推行質量追溯和信用管理,大力推廣應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和食用農產品二維碼追溯,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3-4]。
3.5 創新模式,探索實踐路徑
3.5.1 優化政策路徑
昭通市應落實黨中央關于鞏固提升脫貧地區特色產業、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政策要求,確保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用于產業發展的占比不低于60%,市級明確財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億元專項資金用于高原特色產業提質增量[3]。
3.5.2 推動農業提質增效
昭通市應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50.67萬hm2以上,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品種更新更換等科學技術,提高農民種糧收益。結合省級產業基地建設提升工作,加大銷售收入超1 000萬元涉農企業提質提效幫扶力度,支持建立高質量產業基地,通過基地化種植、規模化養殖、品牌化打造、產銷一體化發展,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帶動高原特色農業提質增效[5]。
3.5.3 推動市場主體培育
昭通市應建立市長、縣長、局長招商機制,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帶動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各縣(市、區)每年引進1家以上農業龍頭企業落地發展,帶動培優本土企業。確保到2025年,昭通市有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4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00家,全面實現國家級龍頭企業覆蓋到市、省級龍頭企業覆蓋到縣、市級龍頭企業覆蓋到鄉鎮。大力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確保到2025年昭通市有市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800個,每個建制村都有1個標準化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每年新培育900個以上規模適度、生產集約、管理先進、效益明顯的家庭農場,到2025年全市家庭農場有6 500個以上,每個建制村有5個以上家庭農場引領產業發展。確保到2025年,昭通市農產品產值和農產品加工值比為2.30∶1.00,新培育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省級35家,農業龍頭企業增加到830家以上(新增360家)、中小型農業企業6 200家(新增2 100家)。鼓勵農民依法進行土地流轉,支持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通過主體培育、龍頭引領、產加融合,促進高原特色農業組織化、產業化發展[4]。
3.5.4 推動新興業態發展
大力發展新業態,實施3 000家民宿、3 000家農家樂創建計劃。確保到2025年,每個建制村有1名以上直播帶貨人員,新增培育千萬元以上電商龍頭企業10家,農產品網絡銷售額達18億元、年均增長15%以上。通過培育新業態、促進電商網絡全覆蓋和新能源發展,帶動高原特色農業效益提升,促進農村居民經營凈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增加,助力鄉村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韓志琴.昭通市經濟發展水平研究[J].品牌研究,2023(23):155-157.
[2] 張春濱,朱德華,胡華玉.高原特色產業的生動實踐[N].國際商報,2019-11-22(6).
[3] 昭通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昭通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昭通市推進農業現代化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EB/OL].(2022-11-11)[2024-09-14].http://www.zt.gov.cn/content.html?channelid=3125&id=211867.
[4] 趙家進,吳海鋒,趙曉晨,等.云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趨勢與建議[J].熱帶農業科技,2024,47(2):73-77.
[5] 張寧靜,張祖榮.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加快農業保險發展的對策[J].農村經濟,2009(12):15-16.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