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祁連山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交匯地帶,地理環境獨特,森林資源豐富,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保護祁連山林業生態環境,對維護西北地區生態安全屏障、涵養重要內陸河流、保育生物多樣性等具有重要意義。為了促進祁連山林業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并給我國西部林業生態保護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以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際情況為切入點,分析了該區林業生態保護中存在的林業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公眾生態保護意識淡薄;管理職能交叉,缺乏有效監管;生態建設投入不足、人才隊伍建設滯后等主要問題,提出了加強林業資源合理利用、加大宣傳力度、理順管理體制、創新投融資機制及加強人才培養等對策。
關鍵詞 林業生態保護;問題及對策;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中圖分類號:S76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36
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位于甘肅省境內祁連山北坡中、東段,地跨武威市、金昌市、張掖市等地,地處青藏高原東北緣,是黑河、疏勒河、石羊河三大內陸河的發源地,擁有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1]。祁連山不僅在維護西北地區生態安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也是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生物多樣性基因庫。加強祁連山林業生態保護,對于保育獨特的高原生態系統、維護區域環境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1 林業生態保護概況
1.1 自然保護區概況
保護區位于祁連山北坡中、東段,總面積
265.3萬hm2,地跨武威市、金昌市、張掖市3地的
8縣區。該保護區地處祁連山山系,主要為高山深谷地貌,大部分海拔在3 000~3 500 m,呈現自西向東逐漸傾斜的走向;保護區內森林草原帶主要集中在海拔
2 800~3 200 m。保護區屬大陸性高寒半濕潤山地氣候,年平均氣溫-5~3 ℃,年降水量300~700 mm,總體上干冷少雨,且降水分布極不均勻。由此可見,保護區擁有獨特的高原山地自然生態環境。
1.2 森林資源概況
保護區森林資源種類繁多,主要有青海云杉林、祁連圓柏林等針葉林,以及少量闊葉林如樺木林、楊樹林等。其中,青海云杉林分布最為廣泛,多呈純林狀態,集中分布于海拔2 300~3 300 m的半陰坡、陰坡地帶;陽坡則主要為高山草甸、灌木,并有少量祁連圓柏散生。受保護較好的天然林資源是該地區寶貴的生物多樣性基因庫,進入21世紀以來,在政府重視及相關保護措施的推動下,保護區森林植被面積逐年增加,成為西北地區較為密集的天然林區之一。截至2023年,該保護區有林地面積49.89萬hm2,林草覆蓋率37.5%,有高等植物1 311種,其中不乏國家重點保護野生物種。
1.3 保護工作開展情況
保護區的林業生態保護工作由保護區管理機構統一負責開展。該管理機構下設22個基層保護站,構建了由保護區管護中心、各縣區林業主管部門和社會公眾多方參與的林業生態保護管理體系。近年來,保護區積極落實國家重點林業生態功能區的相關保護政策,通過制定地方性法規,嚴格限制祁連山地區的采伐活動,對重點保護區域實行封山育林。同時,加大人工造林力度,大規模開展植樹造林,預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積極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探索更加科學高效的保護理念和管理模式,取得了積極成效[2]。
2 主要問題
2.1 森林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
雖然保護區森林資源儲備豐富,但由于長期以來對林業資源的開發利用缺乏科學規劃和合理引導,森林資源配置失衡,利用效率低下。保護區林區的林分蓄積量分布極不均勻,部分地區單位面積蓄積量偏低,遠低于當地平均水平,資源得不到充分高效利用;而且林種構成單一,以人工營造的純林為主,缺少天然混交林,生物多樣性較差,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弱[3]。此外,保護區以往長期存在重造林輕培育、重利用輕管理的被動局面,大量低效林地、疏殘林地長期無人問津,自然更新能力逐漸衰竭,造成資源極大浪費。同時,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營林作業方式落后,資源綜合利用率不高,無法充分釋放林業資源的生態經濟價值。
2.2 公眾生態保護意識淡薄
公眾生態保護意識淡薄,嚴重制約了保護區林業生態保護工作的順利推進。作為保護區周邊的主要利益相關者,當地村民對于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的重要性缺乏充分認知,保護意識淡薄。很多村民由于對森林功能的認知不足,仍將森林視為可肆意利用的資源,偷牧、破壞林地等行為時有發生。而且,一些陋習如林地燒荒等,以及傳統祭祀的舊俗,在當地農村根深蒂固,很多村民無視森林防火警示,我行我素,增加了林火發生風險,嚴重威脅森林資源安全。
2.3 管理職能交叉,缺乏有效監管
保護區管理體制分散,存在職能交叉的現象,制約了林業生態保護監管工作的有效開展。保護區橫跨多個市縣,林地歸口管理部門不一,缺乏統一高效的管理機制。保護區內林地的養護職責主要由各區域的保護站承擔,但保護站相關執法權力有限;而縣級及以下林業主管部門雖擁有較強執法能力,但不擁有保護區內林地的直接管轄權。管理權責不清晰、執法管轄存在空白,常導致保護工作前后失位,甚至出現相互推諉、互相掣肘的被動局面。同時,保護區現有監管力量整體偏弱,缺乏科學高效的監管手段和技術支撐,難以實現全天候、全方位監控,導致非法放牧、毀林等破壞行為屢禁不止。
2.4 生態建設投入不足
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林業生態建設投入嚴重不足,資金短缺已成為制約生態保護工作的關鍵因素。由于林業生態建設缺乏直接經濟回報,加之周期較長,政府和社會投入都較為有限。從政府層面來看,地方財政對林業生態建設的支持尚顯薄弱,林業生態建設資金多來源于上級財政的轉移支付,但由于財力有限,支持力度難以滿足實際需求[3]。同時,由于受市場影響較小,林業生態建設領域缺乏有效的社會資本參與機制,社會投資入口較為狹窄。資金短缺導致林業生態建設進程緩慢、工程質量堪憂、監管手段落后,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部分區域管護站點陳舊、裝備落后;人員方面由于經費供給不足,執法監管力量捉襟見肘。
2.5 人才隊伍建設滯后
林業生態保護工作專業性強、任務艱巨,對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但目前保護區的人才隊伍正面臨嚴重的老齡化、學歷偏低等結構性矛盾。基層林業工作者大多技術水平有限,專業知識儲備單薄,缺乏現代生態保護理念和管理經驗,很難滿足工作需求。而高層次的專業人才更是奇缺,林區管理和科研隊伍人才匱乏,尖端技術和智力支撐力量嚴重不足。同時,當前保護區在職人員的職業待遇較低、發展空間有限,難以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加之基層執法人員流失嚴重,使得人才隊伍建設面臨巨大阻力
3 對策建議
3.1 科學規劃,合理利用林業資源
科學合理規劃林業資源開發利用,是保護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針對祁連山林區存在的林種單一、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等問題,應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編制全面系統的林業資源規劃。在全面評估資源稟賦的基礎上,統籌協調好生態保護和資源利用的關系,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嚴格限制重點保護區內的資源開發強度[4]。因地制宜優化林種結構,積極發展混交林和天然林,形成穩定、多層次的立地生產,提升森林抗災能力和綜合效益。同時,堅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理念,推進生物質能源和林下資源開發,提高林地的綜合利用率。加大對現有資源的培育經營力度,持續提升林分質量和蓄積水平,努力實現保護區資源永續利用。
3.2 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全民保護意識
有關部門應充分利用各種宣傳渠道和載體,廣泛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深入農村社區,通過發放宣傳資料、設立宣傳欄、召開現場講座等形式,向廣大村民普及林業生態保護的重要意義,倡導文明祭祀、禁止焚燒等文明新風尚,切實增強公眾的生態保護意識。積極吸納當地村民參與護林防火、人工造林等工作,讓他們在實踐中感知生態保護的價值,從而自覺維護好家園環境。同時,重視對政府工作人員和相關從業者的培訓教育,使其樹立先進的生態文明理念,端正工作作風,切實做到言傳身教。此外,創新宣傳形式,通過融媒體傳播、互聯網直播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輕群體的關注,不斷擴大生態保護的影響力。
3.3 理順管理體制,強化監管職能
進一步理順保護區林區管理體制,明確權責劃分,是強化林業生態監管的前提和基礎。針對保護區管理過程中職能分散、權責交叉的現狀,應當按照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打造集中統一的垂直管理體系。賦予保護區管理機構更大的管轄權和決策權,使其能夠統一行使對轄區內林地的綜合管理職能;同時縣級林業主管部門應承擔起輔助監管的職責,與保護區管理機構密切配合,形成全方位立體監管網絡。加大執法力量整合力度,集中優勢執法資源,組建精干高效的綜合執法隊伍,確保監管工作的連續性和權威性[5]。在夯實管理基礎的同時,需要給予林業執法人員相應的職權和裝備保障,建立健全執法制度,為強化監管提供制度遵循。同時,運用先進的監測監控技術手段,實現對保護區的全天候動態監控,消除監管盲區,切實提高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效率,為祁連山林業生態保護提供有力保障。
3.4 創新投融資機制,確保資金投入
保護區應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發揮政府在生態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切實增加對祁連山林區的資金投入;同時構建有效的市場化運作機制,通過發行林權權屬金融產品、進行林業生態產權交易等方式撬動社會資本進入。創新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探索特許經營等合作新路徑,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多方位、多層次的投資主體。在吸引資金的同時,注重資金的精準投放,將重點放在基礎設施建設、設備更新、人員培養等急需領域,切實提高投入產出效益。建立完善的資金監管機制,確保資金安全、規范、高效運作,為保護區的生態保護工作注入持久動力。
3.5 加強人才培養,打造高素質隊伍
高素質的林業生態保護人才隊伍,是保護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重視對基層林業工作者的職業技能培訓,將現代林業理念、先進管理技術等納入培訓內容,不斷提高他們的專業素養和工作水平;同時加大對高層次林業管理和科研人才的引進力度,為保護區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改善從業人員職業待遇,拓寬職業發展空間,為人才隊伍注入新鮮血液。在強化培養培訓的同時,加強考核激勵,建立健全職業發展通道和晉升機制,最大限度調動人才積極性。還可以通過采取柔性引進、項目合作等靈活方式,吸引更多外部專業人才加入保護區生態保護事業,形成人盡其才、各展所長的良好局面。
4 結語
保護區承載著巨大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保護好這片綠色寶地,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意義重大。保護區的林業生態保護工作應該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利用林業資源,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切實提升公眾的生態保護意識;理順管理體制,強化監管職能,確保監管工作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創新投融資機制,拓寬多元化資金來源,為生態建設提供可靠資金保障;注重人才培養,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專業隊伍。只有統籌兼顧、全面落實上述對策措施,才能為保護區生態保護及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才能充分發揮,為推動區域綠色轉型發展、維護國家生態安全貢獻更大力量。
參考文獻:
[1] 路福慶.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森林資源保護重要性及防火措施[J].現代園藝,2023,46(22):198-200.
[2] 滾其崇.林業生態保護的規劃設計探究:以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J].廣東蠶業,2023,57(8):11-13.
[3] 徐生貴.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資源狀況及保護措施[J].廣東蠶業,2023,57(8):17-19.
[4] 張晶,王有盛.基于SWOT的祁連山森林資源保護與管理探究[J].廣東蠶業,2023,57(6):30-32.
[5] 王有盛,張晶.加強林業生態保護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以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J].鄉村科技,2022,13(3):82-84.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