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林業承擔著保護和建設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態系統、維護和發展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職責,肩負著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重大任務。為更好地保護和利用林業資源,實現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以陜西省榆林市為例,介紹其地理環境概況、林業資源分布與類型、林業資源利用現狀,系統分析其林業資源保護中存在的法律法規滯后、管理理念陳舊、科技投入不足及缺乏統籌規劃等問題,并提出完善法律政策、優化生態管理、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及統籌規劃布局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 林業發展;資源保護;陜西省榆林市
中圖分類號:F326.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63
林業在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生態功能。陜西省榆林市林業資源相對富集,林草覆蓋率達36.3%,現有林地面積約120萬hm2[1]。榆林市林業資源狀況關乎其生態安全和林業可持續發展,然而近年來受自然災害及人為活動影響,當地林業資源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威脅和挑戰。準確評估榆林市林業資源現狀和保護中遇到的難題,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對統籌推進當地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 林業資源現狀與特點
1.1 地理環境概況
榆林市位于陜西省最北部,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交界處,是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區,地理坐標為北緯37°49′~38°30′、東經108°56′~110°24′,東接山西省,南與延安市接壤,西北與內蒙古、寧夏毗鄰,總面積42 920 km2,轄區內有9縣2區
1市。榆林市屬中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區,四季分明,春季風沙多、降水稀少,夏季高溫炎熱,秋季降溫迅速,冬季寒冷漫長;年平均降水量僅400 mm,
日照時間長(年均日照時間在2 600~2 900 h),氣溫年較差和日較差均較大。榆林市地形西北高、東南低,總體呈現東北向西南傾斜的狀態,土壤以潛育層厚、鹽漬化嚴重的砂質土和風沙土為主,生物多樣性貧乏。受干旱缺水和人為活動的影響,榆林市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問題十分嚴重,生態環境非常脆弱。雖然榆林市自然條件較為惡劣,但在近幾十年的植樹造林和治理中,當地林業資源豐富程度顯著提高,為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1.2 林業資源分布與類型
榆林市林業資源分布狀況與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由于降水少、干旱缺水,榆林市林業資源主要集中分布在河谷、溝壑、梁地等相對濕潤的區域。按林種分類,主要有喬木林地、灌木林地和疏林草場三大類型。其中,喬木林地占比最高(約占林地總面積的60%),以人工營造的針葉林為主,主要樹種有油松、樟子松、側柏等;闊葉林主要樹種有青甘楊、榆樹、杏等。灌木林地面積約占20%,主要樹種有檸條錦雞兒、沙棘、烏柳、沙蒿等。疏林草場面積約占20%,主要分布在毛烏素沙地南緣,是天然的防沙固沙林帶[2]。
1.3 林業資源利用與保護現狀
近年來,隨著生態建設力度的加大,榆林市林業資源保護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1)在資源利用方面,榆林市積極發展林產品加工、林化工業等傳統林業產業,木材、人造板、林副產品等產值逐年上升。同時,大力推進林業產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森林旅游、生態觀光、森林康養等新興產業,林業綜合效益持續增長。2022年,榆林市林業總產值達63.2億元。2)在資源保護方面,榆林市堅持“保護優先”理念,持續加大天然林資源保護力度,采取封山育林、飛播造林、人工補植等多種措施,林木蓄積量逐年增加。同時,加大力度治理荒漠化,啟動了一批重點防沙治沙工程,林草覆蓋率穩步提升。截至2022年底,榆林市森林覆蓋率達33.1%。總的來說,榆林市林業資源現狀基礎較好,生態功能不斷增強,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但榆林市林業資源保護工作仍面臨著自然條件惡劣、保護利用水平亟待提高等諸多困難和挑戰,需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2 面臨的主要問題
2.1 法律法規滯后,執法監管乏力
從法治保障的層面來看,榆林市林業資源保護工作仍然存在諸多不足。現行的法律法規在林業資源保護領域的針對性和操作性有待加強,部分條文表述過于籠統,缺乏明確的操作指引,難以真正滿足林業資源保護的實際需求。此外,林業資源保護的執法監管力度不足。由于地域遼闊、監管力量薄弱等,榆林市很多林區一直是執法監管的空白點和盲區,難以及時發現和制止違法行為。某些地方政府和職能部門對林業保護工作缺乏高度重視,資金和人力投入嚴重不足,致使日常巡查監管工作流于形式[3]。一些基層林業管護人員對違法違規行為,未能及時果斷查處,給林業資源保護帶來嚴重隱患,急需提高其職業素養和責任心。
2.2 管理理念陳舊,模式單一落后
從管理理念和模式上看,榆林市林業資源保護工作存在一些陳舊和滯后的問題。長期以來,受傳統思維定式的影響,部分地方政府對林業資源保護工作的認識還停留在“重保護、輕開發”,管理理念較為陳舊、保守,對林業資源保護工作缺乏前瞻性謀劃,難以與時俱進地體現新理念、新思路。林業資源保護的管理模式也較為單一。目前,大多數地區仍延續著以行政手段為主的林業資源管理模式,主要依賴政府主導和強制性措施。但這種單一的管理模式已經日漸難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其在營造良性互動、調動各方積極性方面顯現出明顯的不足。
2.3 科技投入不足,技術創新滯后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林業資源保護事業發展的重要動力。然而在榆林市,科技投入嚴重不足,技術創新步伐滯后。就科技投入而言,無論是財政支持力度還是人力資源配備,都遠遠不能滿足林業資源保護的實際需求。科研經費投入缺乏長期規劃和持續支撐,很多急需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由于資金短缺而無法被解決。科技人才儲備更是緊缺,缺乏高層次復合型人才,高水平科研團隊奇缺,嚴重制約了科技創新的活力。同時,榆林市林業科技創新能力較為薄弱。當前,榆林市科研力量較為分散,缺乏系統部署和集中攻關,新理論、新技術在林業資源保護領域的應用轉化效率不高。一些傳統技術手段已經落后,創新動力不足,使得林業保護工作的科技支撐作用無法充分發揮。
2.4 缺乏統籌規劃,保護與利用存在分歧
林業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是一個需要統籌兼顧的系統工程,需要前期進行全面科學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榆林市這方面工作顯然還存在不足,缺乏系統謀劃和整體布局,導致林業資源保護與利用之間存在一定分歧和矛盾。由于缺乏科學規劃的頂層設計,林業資源保護工作存在重視程度不一、標準不統一等問題,保護力度參差不齊。林業資源利用方面也較為分散和隨意,缺乏整體謀劃,過于注重眼前經濟效益而忽視長遠發展。林業資源保護與利用之間界限分明、目標迥異,很難形成良性互動。林業資源保護工作與其他領域的發展缺乏協調統籌,職能部門之間路徑分歧嚴重。例如,在一些地區,林業、環保、規劃、城建等部門在林業資源利用問題上存在復雜利益糾葛,加之缺乏頂層協調設計,造成決策盲區,導致林業資源保護與利用之間的矛盾加劇。
3 對策建議
3.1 健全法制保障,強化監管執法
健全法制是加強林業資源保護工作的基石和前提,榆林市必須從源頭上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構建系統完備的林業資源保護法治體系,為保護工作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在法律法規的制定修訂過程中,要充分體現針對性和操作性,對林業資源保護的各環節和具體標準做出明確規定,避免原則性條文過多導致執行層面的困惑。同時,注重與其他相關領域法規的銜接配套,形成保護工作的法律法規整體鏈條,避免存在法律真空地帶。大力推進相關法律法規的落實執行,并加大執法監管力度,建立健全林業資源保護的監管體系,確保日常巡查監管無死角可鉆。此外,加強執法力量建設,提高基層林業主管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責任心,推行責任追究制,形成執法嚴格、違法必究的高壓態勢。
3.2 優化理念模式,推進可持續發展
榆林市要與時俱進地更新理念觀念,摒棄陳舊保守的舊思維定式,樹立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新理念。過去“重保護、輕開發”的單一理念已經難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必須轉變為“保護優先、合理利用”的可持續發展新理念,既要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性要求,又要確保資源的合理有序開發利用,在保護和發展之間尋求最佳平衡點[4]。同時,林業資源保護的理念更新應該體現社會共治的時代精神。單一依賴行政手段已經無法滿足現實需求,必須轉向多元參與、共建共治的新模式。這就要求榆林市擴大參與渠道,充分調動和凝聚政府、企業、社區、公眾等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全社會的合力。理念的更新必然帶來管理模式的優化創新。榆林市要因地制宜選擇符合實際的新型管理模式,如政府主導下的多元參與共治模式、專業機構統籌下的委托代理模式、社區自治為主導的民間模式等,不斷探索行之有效的新路子。
3.3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增強創新驅動
科技是推動林業資源保護事業發展的重要動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增強科技創新是破解當前困境的關鍵舉措。榆林市必須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系統謀劃科技投入舉措,持續為林業資源保護工作注入科技活力。要進一步增加財政資金供給,建立科研經費專項,并注重投入的持續性和穩定性,避免資金中斷影響科研進程。同時,加強科技人才培養和引進,打造一批高水平創新團隊,為前沿科研攻關提供堅實的人力資源保障[5]。強化科技創新的系統部署和集中攻關,圍繞林業資源保護的重大理論問題和關鍵技術難題,集中力量開展集成創新。鼓勵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廣泛開展多學科交叉融合,形成優勢互補的協同創新格局。對于一些具有重大應用價值的創新成果,要加大產業化推廣力度,促進科技同經濟緊密結合,確保科技創新始終與林業資源保護工作的實踐需求相契合,充分發揮科技在保護工作中的支撐引領作用。
3.4 統籌規劃布局,協調保護與利用
林業資源保護與利用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進行全面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實現相互協調、良性互動。榆林市要從戰略高度出發,對林業資源的合理布局做出整體規劃。科學評估林業資源的空間分布和生態承載能力,合理確定林地的保護利用關系和開發利用強度,努力做到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同時,加強與其他相關規劃的銜接,促進林業資源規劃與國土空間、環境保護等其他專項規劃的協調配套。在規劃的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注重各方利益的平衡,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對于極其重要的生態功能區,要堅持保護為主、限制利用。但對于那些生態功能不太重要的林地,也要合理發揮其經濟效益,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通過制定差異化的保護利用標準,促進保護和利用兩者之間的平衡統一,加強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建立跨部門的統籌協調機制,避免出現林業資源保護與其他領域發展目標的矛盾沖突。通過資源整合、政策協調等方式,實現資源合理流動和高效配置,最大限度減少利益沖突,打造協同聯動的良性格局。
4 結語
加強榆林市林業資源保護工作,意義重大,任務艱巨。為此,榆林市必須全面加強頂層設計,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決。這包括健全法制保障,強化執法監管,為林業資源保護營造良好法治環境;優化理念模式,推進可持續發展,與時俱進更新發展思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增強創新驅動,讓科技創新成為林業資源保護的強大助推器;統籌規劃布局,協調保護與利用,實現資源開發和生態保護的良性互動;注重發揮社會共治作用,凝聚全社會合力,共同筑牢林業資源保護的堅實基礎。只有持之以恒、全面發力,榆林市林業資源保護工作才能行穩致遠,為綠色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王敏.森林資源保護管理現狀與對策措施研究[J].林業科技情報,2024,56(1):149-151.
[2] 于躍.林業資源保護現狀及管理措施[J].現代農村科技,2023(10):97.
[3] 萬亞平.淺談榆陽區林業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發展[J].安徽農學通報,2022,28(9):59-61.
[4] 杜云亭.榆林市林業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策略研究[J].現代農業研究,2021,27(1):85-86.
[5] 李江寧.基于榆林沙區林業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探討[J].現代園藝,2020,43(14):116-117.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