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甘肅白龍江阿夏省級自然保護區的人工林栽培在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但在實踐中仍面臨樹種選配不當、苗木質量控制不嚴、造林模式單一等諸多挑戰。為推動當地人工林栽培工作高質量發展,深入剖析甘肅白龍江阿夏省級自然保護區人工林培育現狀,揭示制約其發展的關鍵因素,并在此基礎上,從優化樹種配置方案、強化苗木培育過程管控、創新復合林分營建模式、完善林分撫育管理體系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優化對策。
關鍵詞 人工林培育;優化策略;甘肅白龍江阿夏省級自然保護區
中圖分類號:S725.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64
甘肅白龍江阿夏省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林業資源豐富,在維護當地生態平衡、改善環境質量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人工林栽培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制約了保護區林業的可持續發展[1]。因此,分析存在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探討栽培種植技術優化策略,以為當地林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依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林業資源概述
保護區地處秦嶺余脈與黃土高原交接地帶,林業用地面積達114 696 hm2,活立木蓄積量超過1 913萬 m3[2]。
保護區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孕育了豐富的林業資源,區域內針闊混交林分布廣泛,以油松、華山松、側柏、蒙古櫟、白樺等鄉土樹種為主,部分林分中亦有落葉松、云杉等珍貴樹種。林下灌木草本層種類多樣,有木本油料植物花椒、山胡椒,藥用植物黃芪、黨參等,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兼具。據初步調查,保護區內主要高等植物有140科481屬1 049種,其中苔蘚植物17科24屬32種,蕨類植物12科20屬33種,種子植物111科437屬984種,植物種類豐富。然而,由于保護區內部小地形復雜,坡度變化大,局部立地條件差異顯著,對育林造林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在一些干旱陽坡地段,需要采取耐旱樹種與灌草結合的混交造林模式,并在整地、造林等環節因地制宜,以確保造林成活率;對于生長快、材質佳的珍貴用材樹種,在實施近自然撫育過程中,需要采取密度調控、修枝、透光等精準措施,方能充分發揮其生長潛力,實現高效培育。總而言之,立足保護區的林業資源稟賦,采用科學的栽培養護技術開展造林撫育工作,對于提升林分質量、充分發揮林業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至關重要。
2 問題分析
2.1 樹種選擇與立地條件匹配度有待提升
保護區地形地貌復雜多樣,立地條件空間異質性強,而在目前的造林工作中,在進行樹種選擇與配置時未能充分考慮局部小環境的差異性,導致局部林分適應性不足,生長勢降低。例如,在一些土層較薄的石質陽坡,應優先選擇側柏、山杏等耐瘠薄樹種進行造林,但實踐中卻常見以油松等非適生樹種造林,致使林木生長不良,部分林段出現大面積衰退[3]。又如,在林區內零星分布的季節性積水洼地,梣葉槭、糙皮樺等耐濕樹種無疑是理想選擇,而實際工作中這類立地上大面積栽植的卻是白樺、山楊,難以形成健康穩定的林分。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究其根源在于前期立地調查不夠精細,樹種選擇與立地條件的匹配度有待提升。樹種選擇與立地條件若匹配不當,不僅造林成活率難以保證,還將影響后續林木的健康生長,制約林分質量的整體提升。
2.2 育苗技術與苗木質量控制有待加強
當前保護區育苗工作中,育苗技術方案制訂不夠精準,缺乏因地制宜的針對性措施,導致苗木質量參差不齊,難以滿足造林綠化的高標準要求。育苗基質配比是影響苗木品質的關鍵因素之一,但目前普遍采用統一配方,忽視了不同樹種的生長需求差異。以油松育苗為例,砂壤土與腐殖質的最佳混合比例應為(2∶1)~(3∶1),而實際操作中,腐殖質比例往往偏高,致使苗木莖干徒長,而根系發展不足[3]。對先進育苗技術的應用也有所不足,以云杉幼苗培育為例,保護區缺乏對無菌育苗技術的有效應用,育苗過程中病蟲害防控工作也未充分開展,導致苗木生長不良,有效成苗率偏低。此外,苗木出圃起運過程中,莖干和根系損傷的情況時有發生,苗木成活率和健壯度受到影響[4]。
2.3 造林密度與混交模式有優化空間
保護區在造林綠化過程中,存在造林密度把控不精、混交林構建模式有待優化等問題,制約了人工林的健康穩定發展。就造林密度而言,油松人工林初植密度局部地區667 m2在2 500株以上,遠超過適宜密度的上限。植被過密不僅加劇了林木個體間的生存競爭,還導致部分林段郁閉過早,林下植被生長不良,削弱了林分的生態功能。側柏人工林則相反,造林密度偏低,一些區域每667 m2僅800株左右,林分郁閉度低,冠層空隙大,不利于水土保持[5]。混交造林方面,保護區常見油松與落葉闊葉樹混交,但混交比例失衡,針葉樹比例偏高,季相變化不明顯,景觀多樣性不足。此外,珍貴樹種云杉雖有少量應用,但多為零星混交,規模化混交造林尚未成氣候。
2.4 撫育管理措施針對性與時效性不足
保護區在幼林撫育和中齡林管理環節中也普遍存在撫育不及時、管理不到位的現象,撫育管理措施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有待加強。幼林撫育是培育優質人工林的關鍵環節,然而保護區在經營油松幼林的過程中,松毛蟲等病蟲害防治不徹底,化學防治與生物防治結合不緊密,導致病蟲害危害加重,林木生長受阻;蒙古櫟幼林撫育則面臨除草問題,雜草爭奪水肥,影響幼樹生長,但目前除草時機把握不準,除草頻次偏低,難以從根本上解決雜草危害。就中齡林管理而言,以華山松為例,修枝強度普遍不足,枯枝落干現象突出,不僅影響林木生長,還存在林火隱患。此外,在中齡林管護過程中,存在跡地調查不全面、數據更新不及時、疏伐強度和疏伐方式缺乏量化依據等問題,難以實現精準調控。總體來看,撫育管理環節薄弱已成為制約保護區人工林質量提升的“卡脖子”問題。
3 優化策略
3.1 基于立地條件精準配置適生樹種
保護區地形地貌復雜多樣,立地條件差異顯著,因此在人工林培育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不同區域的氣候、土壤、水文等因素,精準篩選與立地條件相適應的造林樹種,才能確保造林成效。針對海拔800 m以下的低山丘陵區,土層較薄、保水保肥能力較差,可重點選擇馬尾松、麻櫟等耐瘠薄、根系發達的鄉土樹種進行造林綠化,并在造林前期適當增加造林密度,每667 m2保留2 200株以上,通過密植促根系交錯生長,加快林下枯枝落葉的分解,逐步改善林地土壤理化性狀。對于海拔800~1 500 m的中山區,立地條件相對較好,可大力發展以油松、華山松為主的針葉林,并適度混交青岡、麻櫟等闊葉樹,構建復層異齡林分結構,最大限度提升林分生態功能。在樹種配置過程中,還應引入立地質量評價技術,通過系統分析坡度、坡向、土壤類型等多種立地因子,構建精細化的立地分類系統,編制保護區適生樹種配置圖譜,實現因地制宜、對癥下藥,切實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此外,對于河谷階地、礦區廢棄地等立地條件極端的特殊區域,可積極探索應用容器苗造林技術,選用塑料軟盆育苗,苗木根系連土坨整體起挖、整體植入,顯著提高苗木成活率。同時,加強容器苗造林后期管理,及時采取揭蓋、松土除草等撫育措施,促進苗木盡快成林。
3.2 規范化育苗流程,提升苗木成活率
保護區的育苗工作要從選址、整地、播種等各環節入手,嚴格按照規程操作,優化苗木培育全流程,促進苗木質量的整體提升。育苗地選擇應避開低洼積水區,并采取深翻、深耕等措施,打破土壤板結,增強通氣性,為苗木生長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播種前,開展嚴格的種子質量檢驗,淘汰發芽率低、千粒重不足的種子。在基質配比方面,油松等喜酸性樹種,腐殖質比例應控制在20%以內;而對于云杉等喜鈣植物,育苗基質中可適量添加石灰粉,促進植株對鈣元素的吸收。苗期管理要重視灌溉、施肥、除草等關鍵環節,堅持因苗施策,提高苗木抗逆性。在整個育苗過程中,還應加強苗圃地力培肥,定期開展土壤檢測,及時調整土壤中各類養分的含量,滿足苗木生長需求。與此同時,苗圃內要加大病蟲害監測力度,及時采取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等綜合措施,將病蟲害影響降到最低。此外,在苗木出圃和運輸環節,要做到帶土起苗、根系完整,減少機械損傷,提高苗木成活率。通過以上措施可以看出,只有嚴把苗木質量關,強化育苗全流程管控,才能從源頭上保障造林綠化的成效,為保護區的生態修復和景觀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3.3 優化造林密度,合理混交造林
保護區造林要以培育健康穩定的人工林生態系統為目標,根據立地條件、造林樹種特性等因素,精準確定造林密度,科學設計混交造林方案,促進人工林向多功能、高質量方向發展。就針葉林而言,在立地條件相對較好的地段,油松初植密度可適當加大,每667 m2控制在2 000株左右,并及時開展撫育間伐,動態調控林分密度,引導林木個體向植株高大、體態優美的方向生長;在立地條件相對較差的地段,華山松造林則要適當降低密度,每667 m2保留1 400株左右,避免林木過度競爭導致的自疏現象。針對闊葉林造林密度偏低的問題,可采取定向補植、補造等措施,每667 m2密度可在1 500株以上,并注重補植苗木與原有林木在樹種、樹齡等方面的搭配,確保新老林木協調發展。
在混交林營建方面,落葉松與闊葉樹混交時,可采取帶狀混交的方式,帶寬控制在15~20 m,落葉松帶與闊葉樹帶交替布置,形成明顯的垂直層次結構,促進林分多樣性提升。對于油松與華山松混交,則要著眼于打造多樹種、多層次的復合群落結構,采取不規則群狀混交方式,每個混交群由30~50株油松、華山松組成,兩樹種數量比大致為6∶4,營建近自然的異齡復層林分。此外,在油松與落葉闊葉樹混交時,可積極探索應用零距離混交模式,將油松與槐、黃連木等闊葉樹穿插混交,株行距控制在1.0~1.5 m,營建類似天然林的復雜林分結構,最大限度發揮樹種間的互利共生效應。
3.4 制訂因地制宜的撫育管理技術方案
保護區要從幼林撫育、中齡林管理等關鍵環節入手,針對不同林種、林齡階段,量身定制撫育管理技術方案,切實提高森林經營的科學化水平。就油松幼林撫育而言,可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策略,在發生病蟲害的早期階段,及時噴灑高效、低毒的生物農藥,并積極開展天敵繁育與釋放工作,構建多樣化的生物防治體系,最大限度減輕病蟲害危害。在此基礎上,加強幼林撫育間伐,及時疏解林木競爭,優化林分密度,為幼樹生長創造良好的光照和通風條件。針對蒙古櫟林間雜草問題,可探索應用化學除草與人工除草相結合的方式,在保證除草徹底的同時,將化學藥劑的使用量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避免對林地環境造成污染。此外,可因地制宜開展林下種植,選擇披堿草、白車軸草等優質牧草品種,增加林地覆被度,抑制雜草生長。
在中齡林管理方面,華山松修枝要把握“緩、輕、勤”的原則,分階段逐步實施,避免一次性修枝過重導致樹體損傷。同時,及時清理主伐跡地,通過合理布設集材道,高效清運枯枝落葉,減少林火隱患。在采伐設計環節,可引入三維森林可視化技術,通過數字化建模,精準模擬采伐作業對林分結構、林相景觀的影響,為制訂科學合理的采伐方案提供數據支撐。綜合以上對策,可知唯有立足保護區實際,不斷創新撫育管理理念與技術,以精細化、數字化為導向,推動撫育管理向精準化方向發展,才能為林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4 結語
人工林建設事關生態文明建設大局,只有堅持問題導向,著眼精準施策,多管齊下、標本兼治,才能推動人工林培育從粗放式向集約化轉變,實現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的跨越。未來,保護區的林業發展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總基調,繼續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大力發展智慧林業,推動育林造林向數字化、智能化邁進。同時,進一步健全政策扶持體系,完善多元投入機制,激發社會資本參與林業建設的內生動力。只有牢牢把握新時代林業發展的新要求,在傳承中創新,在發展中突破,才能不斷開創保護區林業發展的新局面,為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貢獻更多
力量。
參考文獻:
[1] 丁婭萍,張成都,白兆林,等.甘肅省阿夏省級自然保護區樹木死亡調查與防治對策[J].陜西林業科技,2022,50(2):56-60.
[2] 郭明昌.甘肅白龍江阿夏保護區林火阻隔系統建設探析[J].森林防火,2022,40(1):1-5.
[3] 緱嬋娟,張成都,白兆林,等.阿夏保護區有害生物發生現狀及防治對策探討[J].甘肅林業,2022(4):31-32.
[4] 劉江林,張春陽.白龍江林區舉辦林業實用技術骨干培訓班[J].甘肅林業,2020(5):47.
[5] 馬強.甘肅生態林業建設淺析[J].甘肅林業,2023(6):
24-25.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