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受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多樣、區內植物種類豐富而復雜等因素的影響,陜西化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森林病蟲害發生風險較高,病蟲害防治難度大。為提高病蟲害防治能力和效果,在介紹保護區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對森林病蟲害防治現狀、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說明,并提出病蟲害防治問題的對策,包括提高病蟲害監測能力,持續提高病蟲害防治水平,以及注重病蟲害的精準防控。
關鍵詞 森林;病蟲害防治;陜西化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中圖分類號:S76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70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第二條的規定,自然保護區指的是在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的陸地、陸地水體或者海域依法劃出的,受到特殊保護和管理的一定面積區域。自然保護區在保護自然生態系統、野生動植物物種方面,以及在保護具有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自然遺跡方面,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需要對其進行嚴格和有效的管理。陜西化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作為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管理的自然保護區,屬于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以保護典型的北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及珍稀瀕危植物種群為主,兼具野生動物保護的功能。雖然經過長期的建設和管理,保護區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管理體系,但在森林病蟲害防治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影響了自然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保護的安全性、穩定性。基于可持續發展的考慮,有必要對保護區森林病蟲害防治的現狀、問題及對策進行分析研究,以彌補當地病蟲害防治的不足。
1 概況
1982年,陜西省政府開始籌建化龍山自然保護區。2000年,化龍山自然保護區經陜西省專家評審,同意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2007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發布河北塞罕壩等19處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名單的通知》(國辦發〔2007〕20號),將化龍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位于陜、鄂、渝三省(市)的接壤地帶,地處陜西省最南端的鎮坪、平利兩縣交界的化龍山林區。保護區覆蓋范圍對應的地理坐標為東經109°16′41″~109°30′29″、北緯31°54′39″~32°08′13″。保護區的總面積為28 103 hm2,其中核心區面積為
11 923 hm2,緩沖區面積為3 914 hm2,實驗區面積為12 266 hm2。
保護區屬于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6.6 ℃,極端最高氣溫為18.9 ℃,極端最低氣溫為-18.6 ℃,無霜期為250 d。獨特的氣候條件,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復雜的地形地貌和相對封閉的地域環境,使保護區形成了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北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林混交的森林格局,森林生態系統表現出自然完整、植被類型復雜多樣的特點。目前,保護區內的森林有9個植被類型和26個群系。2015年
5月至2016年6月,保護區管理局組織開展的森林蟲害普查結果顯示,保護區有森林害蟲277種,其中絕大多數屬于危害程度較小的害蟲,只有華山松大小蠹1種危害程度較大的害蟲[1]。在時間上,蟲害主要發生在每年的5—9月,具有發生時間晚、結束時間早的特點,且受溫度等因素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海拔2 200 m
以下的區域。病害方面,近年來,對森林危害比較大的主要是松材線蟲病,該病害對松樹有著毀滅性的破壞,致病力強,且傳播速度快、寄主種類多,防治難度較大[2]。
2 病蟲害防治現狀
2.1 病蟲害防治措施
2.1.1 開展病蟲害監測
保護區管理局主要采取人機結合的病蟲害監測措施。安排專門人員常態化巡視森林,對病蟲害發生情況進行動態、實地、詳細檢查分析;使用無人機等先進設備,對區域內森林生長狀況進行低空巡查,利用拍攝的照片識別、分析病蟲害發生情況。同時,保護區管理局根據病蟲害監測的需要,會對人員進行持續性的知識和技能培訓,并對無人機等監測設備進行性能檢查與維護,確保病蟲害監測的效果。
2.1.2 針對部分病蟲害采取防治措施
安康市林業局、保護區管理局會根據當地森林病蟲害發生情況,以及病蟲害監測中發現的問題,組織相關技術人員研究、制訂相應的病蟲害防治方案,指導保護區工作人員進行科學防治。例如,針對松材線蟲病這一高發病害,安康市林業局組織相關專家,編寫了《安康市2023年松材線蟲病防治方案》,有力地指導了保護區的松材線蟲病防治工作。該方案在介紹基本情況、防治目標與任務的基礎上,按照除治區和重點防治區兩類區域分別制訂了主要防治措施。其中,除治區的防治措施包括嚴格檢疫檢查、開展疫情監測、清理死亡松樹、疫木除害處理、防治媒介昆蟲等,重點防治區的防治措施包括嚴格檢疫封鎖、全面開展監測普查、防治松墨天牛等。同時,管理局會根據病蟲害防治的需要,集中采購和使用相應的防治藥劑或者設備。例如,2023年8月,管理局集中采購了一批華山松大小蠹聚集信息素,用于誘殺華山松大小蠹。
2.2 病蟲害防治成效
保護區通過重點針對松材線蟲病、華山松大小蠹等典型、多發病蟲害采取防治措施,有效降低這些病蟲害在保護區森林中的發生率,保證了森林中苗木的健康生長。此外,保護區逐步構建起了人機結合的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機制,利用人與技術的互補性,提高了病蟲害發現、防治的效率和效果。
3 存在的問題
3.1 病蟲害監測能力有限
目前,保護區的病蟲害監測主要依靠流動人員開展,難以實現全天候、無死角的病蟲害監測,導致病蟲害監測能力比較有限。雖然保護區管理局借助專項財政資金在保護區內布設了智能周界防范監控、重點植物物候監測點和實景視頻管護系統,用于全天候的遠程巡視監測,為森林病蟲害監測提供了一定的幫助,但該類監控系統并非專門針對病蟲害防治開發和配置的,導致系統中可供病蟲害防治使用的數據資源比較有限[3]。故而,從整體上看,保護區的病蟲害監測能力仍是有限的。而這種能力有限的情況,導致當地無法實現病蟲害監測全天候、全區域覆蓋的目標,進而影響到了病蟲害防治效果。
3.2 部分病蟲害防治技術更新滯后
目前,保護區的病蟲害防治工作主要由保護區管理局主導。雖然保護區管理局內部設有保護管理科,專門負責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并對保護站和管理點實施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指導和檢查。然而,該科室的人員并非完全是農業技術專業背景,且缺乏對保護區重點、高發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持續性研究、學習和更新。這導致部分區域出現瓜絹螟、華山松大小蠹蟲害等病蟲害時,該科室的人員無法及時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加以防治。而在防治松材線蟲病等時,保護站需要求助安康市林業局的技術專家。顯然,這種部分病蟲害防治技術應用滯后的情況限制了保護區病蟲害防治工作的快速、有效開展,使森林中病蟲害蔓延的風險加大。
3.3 病蟲害防治措施不夠精準
由于保護區面積大,植被分布多樣且存在交叉的情況,森林病蟲害的防治精準度不夠。1)病蟲害防治的范圍不精準。由于缺乏高效的監測、調研力量,保護區更多地在已經發現病蟲害的區域內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而其他區域則沒有被納入病蟲害防治范圍內,導致病蟲害防治未能覆蓋全部可能或者已經出現病蟲害的區域。2)病蟲害防治措施不精準。在病蟲害防治方面,保護區雖然會適當增加一些新技術、新材料,但是主要依靠的仍然是以往的經驗性做法,并沒有根據病蟲害發生原因采取針對性、精準性的防治措施,導致病蟲害防治的行為缺乏針對性,防治的效率和效果往往不理想。
4 對策
4.1 提高病蟲害監測能力
1)加強智能監測設備的功能開發與應用。保護區應根據森林病蟲害防治的實際情況,通過在視頻管護系統中增加病蟲害識別的算法,實現自動識別和預警;增加監控攝像頭,確保系統覆蓋區域內全部森林;增設如紅外熱成像儀、光譜分析儀等專業的病蟲害監測設備,進一步提升現有智能周界防范監控、重點植物物候監測點和實景視頻管護系統的病蟲害監測能力,實現病蟲害監測覆蓋范圍的擴大和全天候、持續性的監測[4]。2)在重點區域實施無人機遙感巡查。無人機遙感巡查是在無人駕駛飛行器技術、遙感傳感器技術、遙測遙控技術、通信技術等技術的基礎上開發的綜合性森林病蟲害巡查技術方法[5]。在病蟲害監測中,保護區管理局、保護站可以通過無人機對林區進行巡查,獲取高清的森林影像數據。然后利用遙感圖像處理軟件對影像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識別出病蟲害的潛在威脅和風險,并根據歷史數據和當前監測結果,對病蟲害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和評估,制訂相應的防治措施。最后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對存在病蟲害風險的區域進行精準防治。考慮到保護區內病蟲害的發生和傳播具有相對集中的特點,保護區管理局可以根據以往病蟲害監測數據,劃分出各類病蟲害重點發生區域和發生時間,然后在該區域內投放相應的無人機遙感巡查裝備,借助無人機實現區域內病蟲害的全范圍、動態化監測。
4.2 持續更新病蟲害防治技術
1)壯大病蟲害防治專業技術隊伍。保護區應繼續借助柔性引進人才的方式,加強與陜西師范大學、安康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高校的合作,積極引進和培養具備農業技術、昆蟲學等方面專業知識的技術人才,以壯大現有病蟲害防治專業技術力量。同時,根據病蟲害監測的相關資料數據,梳理出本年度重點防治的病蟲害類型,然后邀請高校、技術推廣單位的相關專家為保護站的技術人員進行相應的技術指導培訓,使他們掌握諸如瓜絹螟、華山松大小蠹等病蟲害發生和傳播的規律,以及相應的防治方法,及時更新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方法。2)開展重點病蟲害技術攻關。針對常見的如瓜絹螟、華山松大小蠹等病蟲害,保護區應組織專業團隊進行深入研究,探索其發生規律和防治方法。當然,也可以加強與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合作,共同開展技術攻關,研發出更加高效、環保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和藥劑。3)完善病蟲害防治方案。保護區應根據病蟲害的監測結果和發生規律,對原有病蟲害防治方案中防治技術的相關內容進行修訂完善,及時淘汰對森林生態系統破壞性較大的病蟲害防治技術方法,確保防治方案契合病蟲害防治的現實
情況。
4.3 注重病蟲害的精準防控
1)劃定精準的病蟲害防治范圍。保護區要在全面調研的基礎上,精準劃分不同類型病蟲害的除治區和重點防治區,形成保護區內病蟲害發生區域“地圖”,作為病蟲害防治的重要參考性資料,確保防治工作覆蓋所有可能或已經出現病蟲害的區域。同時,在病蟲害防治實踐的基礎上,對不同區域病蟲害發生的種類和程度進行細化明確,用于指導制訂差異化的防治策略,實現精準施策。2)建立病蟲害防治效果評估機制。保護區要定期對病蟲害防治工作進行評估和總結,分析此前針對特定病蟲害所采取的各項防治措施所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并據此對原有的病蟲害防治措施進行細化調整,提高病蟲害防治的精準性和
有效性[6]。
5 結語
保護區作為兼具森林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植物種群和野生動物保護功能的重點區域,其病蟲害防治任務十分艱巨。雖然保護區前期采取的病蟲害防治措施取得了預期的效果,但也存在諸如病蟲害監測能力有限、部分病蟲害防治水平偏低、病蟲害防治措施不夠精準等方面的不足。針對這種情況,保護區要在提高病蟲害監測能力的同時,持續提高病蟲害防治水平,并注重病蟲害的精準防控,以確保病蟲害防治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凌小惠,呂建榮.化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害蟲普查初報[J].綠色科技,2017(17):186-188.
[2] 李強,湯麒麟.松材線蟲病防治技術[J].中國林副特產,2024(1):37-39.
[3] 袁紫耀,金舟.陜西化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智慧視頻監控系統建設與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23(16):122-125.
[4] 張薇薇.森林病蟲害防治問題與對策研究:以霧靈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為例[J].綠色科技,2021,
23(2):33-35.
[5] 邊翠芳,方剛.無人機遙感技術在森林病蟲害監測中的應用[J].中國農村科技,2024(1):55-56.
[6] 魏清義.自然保護區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及實施對策[J].農業災害研究,2023,13(6):
16-18.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