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Open AI推出ChatGPT以來,人工智能的發展一日千里,各種大模型的推出和迭代令人眼花繚亂,包括視覺智能、空間智能等多模態人工智能的應用開始提速,場景也日益多元化。如何在人工智能及其應用的雙賽道競爭中實現落地,是擺在中國相關產業和企業面前的緊迫任務。而各地政府如何根據自身的產業基礎和科研資源,發揮好引領、規劃和統籌功能,發揮好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也是難度不容小覷的挑戰。
在數字經濟方面走在全國前列的杭州,結合多模態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和自身優勢,圍繞視覺智能產業推進中國視谷建設,做大做強智能物聯產業生態圈的實踐,給人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在產業賽道日益細分且供給側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任何一個地方的產業發展都要在既有的產業資源深耕和精耕的基礎上謀篇布局,而不能再冀望像短缺經濟時代那樣靠產業橫移來達到平地起高樓的效果。如果能有突破性的技術進展,產生新的業態,固然難能可貴、可喜可賀,但更為“靠譜”的做法顯然是結合自身和外部的技術進展來有效盤活既有的產業資源,在此基礎上更好地打通上下游產業鏈,更有效形成新的產業聚合、產業集群和產業生態圈。
杭州以視覺智能為先導、以智能物聯為生態的產業集群的發展壯大,離不開此前就較為先進的數字技術近年在工業和醫療等領域的多元化應用和場景開拓。而其對圖像等的高效處理本身就需要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技術的協同。如果沒有此前服務業數字化和數字經濟的發展,杭州在大數據、云計算等方面不可能有如此雄厚的基礎,也無法為視覺智能產業的發展提供如此高效的支持和協同,所謂數實融合以及從數字化到智能化的轉型也不會如此順遂。如今人工智能技術的躍進給杭州智能物聯產業的發展增添了緊迫性,但無疑也提供了更大的產業想象空間和技術躍遷的可能性。
在杭州的智能物聯“故事”中,市場所提供的耦合創新作用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如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就得益于汽車零部件生產和汽車整車組裝能力,與電子行業的生產創新能力,以及新能源電池技術和產能優勢的疊加。這些都很難由政府提前預測和規劃。
此外,一個地區的發展很難面面俱到,也不可能每一波潮流都能做弄潮兒。數字經濟脫實向虛當然不可取,制造業和服務業雙輪驅動自然是理想的狀態,但對制造業的強調不應該意味著對服務業的矮化甚至污名化。當下的產業發展趨勢表明,服務業和制造業的區隔不僅沒有過往那么壁壘分明,甚至出現了融合的趨勢,先進制造業的發展離不開高端IT服務業對其數字化改造和智能化賦能。
地方政府對地方產業的發展可以進行適度的前瞻性規劃,但應力忌“這山望著那山高”,脫離地方實際而令企業無所適從,甚至拋棄既有的優勢去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充分發揮企業家精神,讓企業能夠自主創新,并能迅速捕捉追趕國內外技術發展最新趨勢,因時而變、因勢利導,已經被證明為中國式現代化寶貴經驗之一。
當然,在充分發揮企業自主和能動性的基礎上,政府對各種資源的協同將發揮倍增效應。以“中國視谷”為例,通過打造一個具象的產業空間,杭州市政府在提高產業和創新資源集聚度的同時,令原有的產業鏈更為貫通、產業集群的邏輯更為合理,令產學研聯動更為緊密,也令各方更容易圍繞視覺智能匯聚算力等資源。
在這個過程中應注意保持體制機制的靈活性,既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鏈長的資源和統籌優勢,也要防止技術路線的固化,而要為技術路線發展的多元化和對外部新生技術的涵納預留足夠的彈性空間。
此外,政府在主動創造需求方面也大有可為,比如可以要求并幫助制造業和服務業加大數字化改造和智能化轉型的力度,為智能物聯等技術落地提供更多的場景和應用空間,并在此過程中提高其技術水平和智能物聯產業生態的成熟度,形成多向正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