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顏淵》有言:“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币馑际钦f,審理訴訟案件,我同別人一樣,重要的是必須使訴訟案件根本不發生。這句話是孔子仁政思想的體現,強調以德化人。近年來,上海市崇明區人民檢察院著力將新時代“楓橋經驗”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努力加強輕罪治理,積極探索建立多元化工作機制,促進社會治理、多元解紛與檢察辦案融合發展。
“釋法明理化矛盾,恪守公正促和諧”——這是崇明區人民檢察院第一檢察部的檢察官收到的一面特殊錦旗上的文字。說它特殊,是因為這面錦旗是由被害人和嫌疑人共同送來的,而且被害人還對檢察官從輕處理了嫌疑人表示感謝。
故事要從一起盜竊案說起。
被害人陳女士在搬家時丟失了一條價值不菲的黃金手鏈,四處尋找無果后向警方報案。在民警調查過程中,陳女士的閨蜜小靜主動承認是自己在幫陳女士搬家時起了貪念,偷走了手鏈。說完,小靜便當場將手鏈還給了陳女士。
在審查案件時,陳女士主動找到承辦檢察官,說自己和小靜是多年的閨蜜,還向檢察官遞交了整整兩頁紙的諒解書。小靜也對自己因一時的貪念導致親如姐妹的兩人對簿公堂而悔恨不已。面對案件雙方的態度,承辦檢察官在綜合審查案件后認為,小靜是初犯、偶犯,并且能夠自首、認罪認罰、主動退贓取得被害人諒解,應該給她改過的機會。依據刑事和解的規定,雙方在檢察官的主持下簽署了和解協議書,曾經的至交握手言和、重歸于好。
我國刑事法律之所以規定“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正是為了給一時失足的人一次悔過的機會,給破損的社會關系一個修復的可能。但與此同時,小靜確已構成刑事犯罪,法可容情,卻不能對違法行為視而不見。所以,根據行刑反向銜接的規定,檢察官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建議由公安機關對小靜作出治安處罰。
“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向來被法律人奉為圭臬。雖然法律可以懲治犯罪,卻并不能完全解決糾紛、撫慰人心,修復破損的社會關系。近年來,崇明區人民檢察院著力加強輕罪治理,建立檢調對接工作機制,依托屬地人民調解室幫助數十位案件當事人化解矛盾糾紛,在辦案中主動對弱勢群體進行司法救助,對生活困難的被害人加大幫扶力度,實現精準施救。崇明區人民檢察院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踐行了“治罪”與“治理”并重,懲治犯罪與化解矛盾同行。
“在村委會安排下,施某已完成7日治安巡邏、環境衛生整治等公益勞動,其間服從安排、踏實肯干、任勞任怨、盡職盡責,表現良好。”這是一份來自村委會的證明文件。證明中提到的施某是一家廢品回收站的老板,因為收購了五十多公斤的電纜線涉嫌刑事犯罪。
2023年4月,某天凌晨三點,施某的廢品回收站突然響起了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施某匆忙下床開門,原來是兩名男子要向他售賣五十多公斤的電纜線。施某查看后發現電纜都很新,但是都被剪成了小段,對方說這些是工地工程結束后沒用完的電纜,還要求施某用現金支付。雖然覺得有些不對勁,但施某還是向對方支付了2萬元現金,收購下了這批“廢舊”電纜。過后,施某越想越不對勁,便聯系了家里的長輩幫忙一起報警。警方偵查后發現,這批電纜是那兩名男子從一處工地上盜竊的贓物。
在案件審查起訴階段,施某承認覺得電纜線可能有些問題,但出于僥幸心理還是收購了,這才構成了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綜合全案,承辦檢察官認為,施某收購電纜線的當天便主動聯系民警,并且上繳了所收購的電纜線,認罪悔罪態度積極,主觀惡性較小,且上游犯罪人員被抓獲后已全額退賠被害人損失并取得了諒解,可以認定施某犯罪情節輕微,遂依法對其作出不起訴決定。
為貫徹落實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進一步服務市域治理體系,承辦檢察官委托施某所在村委會對其進行社會公益服務考察。公益服務考察結束后,村委會主任聯系檢察官說:“這小伙子干活蠻勤快的,這次志愿服務結束后,他還主動報名成為我們村志愿者的一員哩?!?/p>
“相對不起訴+社會公益服務”是檢察機關的一項有益探索,一方面讓嫌疑人有機會用行動服務社會,另一方面也能增添志愿服務的有生力量,進一步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以公開促公正,以聽證贏公信。崇明區人民檢察院召開檢察聽證會,邀請人民監督員、聽證員、偵查人員、辯護人共同參與施某擬相對不起訴聽證會,以公開聽證的形式讓當事人把事說清、讓聽證員把理辨明、讓檢察官把法講透,以看得見、聽得懂的方式保障檢察權在陽光下行使。同時,為了讓施某的廢品回收站運營得規范合法,檢察官向施某送達了綜合治理檢察建議,建議其收購貴重廢品時核實來源并建立進銷臺賬。在這起案件中,崇明區人民檢察院找準“病灶”開良方,真正意義上實現了訴源治理。
“我承諾,自覺樹立‘拒絕賭博,從我做起’的意識,不參與賭博活動,帶頭遵守國家法律規定,不參與任何以營利為目的的打麻將、打撲克牌等活動……”在某村委會的會議室內,崇明區人民檢察院第一檢察部的檢察官帶著厚厚一沓《拒絕賭博承諾書》,聲情并茂地講述著一位留守老人參與賭博將一生積蓄揮霍一空的故事。

這個村子里的居民大多是留守家中的耄耋老人,子女幾乎都在外區工作生活。閑來無事時,老人們常常以棋牌娛樂,消磨時光。然而,在辦理一起開設賭場案時,檢察官發現,該村有幾位老人曾多次參與賭博活動。于是,檢察官決定到村子里給老人們普法。聽完故事后,老人們唏噓不已,紛紛表示絕不參與賭博活動,也會積極向司法機關提供相關線索,并一一簽下了《拒絕賭博承諾書》。同時,檢察官也向屬地村委送達了一份檢察建議,為拒絕賭博、村居治理打上了一劑“預防針”。
“檢察百村行”是崇明區人民檢察院從2021年起開展的一項“菜單式”普法下鄉村的創新工作,自開展以來已“送法”下鄉100余次,覆蓋全區315個村居。與此同時,針對未成年人的“法治進校園”工作也開展得如火如荼,法治副校長們會定期帶著各類法律課程赴各中小學講課,近2萬人因此受益。
“無訟”是在古代中國就很有影響的法律觀念,時至今日依然在影響著我們。檢察機關要充分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將更多的法治力量向訴源端發力。多元化解矛盾糾紛機制只有向基層、向社會面下沉,才能更好地將矛盾糾紛化解在源頭,將違法犯罪預防在搖籃。崇明區人民檢察院將繼續以“無訟”為目標,讓新時期“楓橋經驗”煥發新生。
編輯:張鈺梅 zhangclaire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