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產業的發展與轉型,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中職、高職院校每年為國家培養約1000萬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能工巧匠、大國工匠不斷涌現。
在社會競爭日益加劇的當下,教育競爭不斷升溫。但產業發展帶來的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職業教育本身的發展及人口結構的變化,使得職業教育成了當前不少家長和學生的一種主動選擇,一定程度上成為教育競爭的另一個出口。
前幾年的“雙減”政策旨在通過優化教學環境與資源配置,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然而,家長對于子女教育的焦慮情緒并未得到有效緩解。學生的學習就像是一場賽車比賽,學生是駕駛者,承載著家庭與社會的期望,而家長坐在副駕駛的位置,不僅要在情感上給予支持,還要在策略上提供指導,力求在這場無形的競賽中“開得又快又遠”。
教育競爭反映了教育在社會資源分配中的作用。研究顯示,在當代社會,教育競爭的激烈程度與社會的收入差異成正相關的關系,即收入差異越大的社會,教育競爭越激烈。原因在于學歷層次、畢業院校和專業差異等都會帶來就業崗位和收入的差異,這自然使得家長竭盡所能,通過校外補習、學科競賽等種種手段為子女在教育競爭中爭取有利地位。
無疑,校外教育市場的快速發展、教育培訓機構不斷鼓吹超前競爭的做法制造了教育焦慮,但隨著時代的變化,家長對子女教育不斷增長的訴求,也為教育競爭“添了把火”。
在“80后”成長的時代,很多父母受制于自己的成長環境及教育水平,對子女的教育常呈現“放養”的態度。在“90后”成長的時代,中國經濟已經起飛,越來越多的父母認識到教育的重要作用,對子女的教育逐漸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財力,部分父母開始對教育有了更加長遠的規劃并更早地介入子女的教育。在“00后”成長的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更加成熟,而這一代孩子的父母,大多從教育中獲益。他們從自己的經驗出發,深知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對子女的教育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財力,以更加認真甚至是專業的態度來規劃子女的教育,并通過各種途徑向子女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以增加子女進入好學校的機會。到了“10后”成長的年代,這一趨勢進一步延續。在社會競爭的大背景下,很多家長考慮的不僅是“我的孩子要有好的教育”,而且是“我的孩子必須勝過別人”。由此,教育競爭變得激烈。
在教育競爭愈演愈烈的背后,職業教育得到了更加廣泛的關注,其重要性也愈發凸顯。中共中央、國務院及多個地方政府均先后出臺政策支持、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與質量提升。2022年4月20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四次會議修訂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并于2022年5月1日起施行。法律的修訂進一步強調了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并希望推動職業教育進一步發展。與1996年通過的第一版相比,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對職業教育存在的實際問題有了更多的回應,也有了更強的約束力。
伴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尤其是質量的提升和升學路徑的打通,其對緩解當前教育的過度競爭態勢產生了一定作用,一個重要方面體現在教育系統滿足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所帶來的更加多樣化的人才需求上。
經濟和產業要擺脫低質量發展的困境,實現轉型升級,尤其是提升制造業的競爭力,在產業鏈中爭取更加上游的位置,需要高質量的人力支撐,這既包括研發方面的人才,也包括技術技能型人才。當前,許多企業都面臨缺少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困難。比如,部分經濟發達地區的工廠缺乏技術水平較高的技術工人,其月收入已達萬元。部分企業甚至因技術工人的數量或質量供給不足,面臨嚴重的發展困難。當大量企業都需要技術技能型人才而供給較為稀缺的時候,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此外,政府也希望提高技能型勞動者的素質水平、專業能力,從而推動整個產業的發展,占領產業高地。因此,職業教育作為與就業市場連接較為緊密的一種教育類型,在培養社會所需的高技術技能人才、彌補企業技術工人缺口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適應不同興趣稟賦的學生以及教育體系本身的多元均衡發展上,職業教育也彰顯著其重要性。
人們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是社會發展和促進教育強國建設的必然選擇,但教育競爭的不斷提前,使得無數家長和孩子身不由己地裹挾其中,導致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開始出現,比如當前較為突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同時,人們投入更多的資源參與教育競爭,但是,對于許多個體而言,這種同質化的內卷未必能夠帶來預期的結果。一個典型案例就是“雞娃十八年,高考放榜582分”。北京海淀區是各類教育資源集中的沃土,海淀家長高知、善于規劃、高薪卻“刀耕火種雞娃”的形象也深入人心,甚至一度成為其他地區家長爭相效仿的對象。而“雞娃”多年取得582分的高考成績之所以讓人唏噓,不僅是因為投入產出比存在較大落差,也與家長對孩子的期待背道而馳。實際上,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

由此可見,激烈的競爭最終帶來的是教育的內卷化、焦慮的家長和不堪重負的孩子。不過,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家長逐漸意識到,成功不是只有一種模樣,有的孩子適合讀大學,而有的可能更適合去學習實踐性的技能。加上職業教育良好的發展前景以及經濟產業對于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的提升,人們漸漸看到,職業教育也許能夠給孩子多一種選擇。
前不久,教育部發布了高職專業最新調整變化。與去年相比,新增專業點6068個,撤銷專業點5052個。山東、湖南、浙江等多個地區對接新舊動能轉換、健康養老服務、人工智能等新產業設立了新專業,不僅適應學生多元發展的需要,也對學生創新思維、開闊眼界具有重要作用。同時,與普通高中具有嚴格的分數考評體系、學生和教師都存在較大壓力的情況不同,許多職業學校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學習選擇,使得學生可以參加不同形式的課外活動。而且,為促進學生的多元發展,不少學校還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研項目。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精神樣貌更加豐富而飽滿。
多種現實表明,職業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普通中小學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偏狹和片面,糾正唯分數的傾向,促進學生更加全面、均衡地發展,從而在社會層面推動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實現。不過,職業教育的更好更快發展至少面臨兩方面的挑戰:一是在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過程中,人才培養的質量是否能夠切實提高,其背后涉及產教融合與升學趨勢、行政指揮棒與學校自主性等多種因素之間的協調;二是職業教育質量對家庭教育選擇的影響有明顯的滯后性——職業教育的質量需要若干年后才能看到,而當下的家庭仍然有可能選擇繼續“加碼”,從而為減負增加難度。
無論如何,職業教育并非很多人所認為的“兜底選擇”,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中指出的,大國工匠是我們中華民族大廈的基石、棟梁。我們要把職業教育發展好,要樹立工匠精神。
(作者單位系同濟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
編輯:張鈺梅 zhangclaire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