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的發展不斷取得突破,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智能水平,但它仍然依賴20世紀50年代奠定基礎的傳統計算機硬件系統。面對AI領域數據存儲量及能耗激增的挑戰,研究人員將目光投向生物計算機這一新興領域。奇妙的生物計算機以細菌、細胞以及類器官作為硬件基礎,其新型計算架構在能效方面有望超越傳統計算機。
據英國《自然》雜志報道,一項最新研究表明,經過基因改造的細菌能夠識別出質數、元音,并用特殊的方式加以表達。
印度加爾各答薩哈核物理研究所專家桑格拉姆·巴格和他的團隊,對屬于大腸桿菌的一種細菌進行了基因改造,使其能以各種方式組合起來,解決一些問題。改造后形成的細菌神經元,在隨后的實驗中以多種組合方式排列,完成了多達12項任務。研究人員表示,這是一種類似樂高積木的模塊化系統。它們不是多細胞生物,但能夠作為一個多細胞實體共同參與工作。
眾所周知,傳統計算機用低電壓和高電壓表示的0和1傳遞信息。在細菌神經元中,化學物質成為傳遞信息的元素。經過改造的細菌能對一些化學刺激作出反應。通過一定的轉換機制,細菌能發出綠色或紅色的熒光。發光的細菌神經元通過各種排列組合,可以顯示從0到9之間的某個數字是否為質數,或者從A到L之間的某個字母是否為元音字母,從而實現計算和輸出。

每個細菌神經元的長度在2—5微米。它們裝有“化學電源”,可以通過上述機制模擬輸入數據、計算和輸出數據的操作。研究人員指出,細菌計算機在體積、工作效率和成本方面都勝過傳統計算機。其體積比傳統計算機要小得多。由于能夠自我復制,細菌計算機經過發展和改進可以實現大規模組裝,形成成本低廉的超級計算機。
多個國家的科研人員都在研發細菌計算機。英國西英格蘭大學的阿達馬茨基教授領導的團隊,在今年3月成功開發出一款以細菌為原材料的計算機。在這部計算機中,菌體可充當導體和電子元件。它們能接收及發送電信號,并保存信息。“與傳統計算機相比,細菌計算機具有多項優勢。”阿達馬茨基表示,“其優勢體現在便捷性、環境適應性、成本效益以及與現有技術有效集成等方面。”
阿達馬茨基表示,未來以細菌計算機作為硬件基礎的通信網絡,將表現出與神經元系統類似的特性,比傳統計算機更高效,運算能力更強。他計劃利用細菌的電學特性創建類似人類大腦的計算機系統,該系統將具備學習、存儲、計算、模式識別等多種功能。
《自然》雜志指出,細菌計算機相當于人工神經網絡。未來組織結構更龐大、更復雜的細菌計算機必將被納入ChatGPT等大型語言模型的核心。
“生物計算有多種形式。”西班牙國家生物技術中心研究員安赫爾·莫雷諾表示。莫雷諾和他的團隊致力于生物計算機的研發。他們的研究重點是細胞計算機,即利用經過改造的活細胞創建能復制內存并進行邏輯運算的系統。
莫雷諾指出,細胞計算機能對環境作出反應,并通過計算給出應對方案。它最初的應用領域是促進生物修復,特別有助于受損生態系統的修復。



“這是傳統計算機難以涉及的領域。”莫雷諾說,“我們不能把一臺傳統計算機扔進湖里,然后讓它通過計算評估環境,再給出修復受損環境的方案。淹沒在水下的細胞計算機能隨著細胞對化學刺激和其他刺激的反應,對環境進行細致入微的解讀——這是細胞計算機一個可能的應用場景。”
莫雷諾的團隊利用單細胞生物創建了一個人工神經網絡,并完成了簡單的輸入、運算和輸出實驗。研究人員表示,接下來將嘗試組建能夠解決更復雜問題的可編程細胞計算機。
瑞士FinalSpark公司是生物計算機研發領域的先行者之一。今年5月,該公司推出了“神經平臺”(Neuroplatform)。它是世界上第一部類器官計算機,由16個類器官組成。該公司將這種“活體計算機”定位為傳統硅基計算機的接班者。
據《科學美國人》雜志報道,“神經平臺”的耗電量是傳統數字處理器的百萬分之一,展現出驚人的能效比。該平臺擁有一系列處理單元,每個單元包含4個直徑為0.5毫米的球形類腦器官。每個類腦器官都與8個電極相連。這些電極能夠對類器官內的神經元實施電刺激,并將類器官接入傳統的計算機網絡。神經元有選擇性地暴露在神經遞質多巴胺中,以模仿人類大腦的“自然獎賞”系統。
FinalSpark公司研發人員表示,這種雙重設計,即多巴胺“獎賞”和電刺激,能夠訓練類器官的神經元,這與人腦的學習方式非常相似。如果這項技術進一步得到完善,就有望讓類器官模仿硅基人工智能,形成與CPU(中央處理器)和GPU(圖形處理器)功能類似的處理單元。
要讓類器官計算機與傳統硅基計算機競爭,仍存在一些難點。首先是沒有標準化的制造體系;其次是活體類器官會死亡。FinalSpark公司的類器官平均只能存活100天,這已是相當大的進步。FinalSpark公司聯合創始人弗雷德·喬丹表示:“‘神經平臺’優化了類器官的制造流程。該設施未來有望納入2000—3000個類器官,不斷更新換代。”
上述生物計算機的相關理論研究和開發實踐仍在推進中。一方面,擺脫傳統束縛,創造出由生物材料構成的計算機,必將大幅提升數據運算系統的效率。另一方面,有科學家認為生物計算機相當于實驗室中創造出的“有意識的微型大腦”,因此關于類腦器官、智能細菌和智能細胞是否能夠獲得意識的生物倫理爭論從未停止。奇妙又高效的生物計算機,其未來發展之路值得關注。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