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3日,日本國土交通省通報稱,豐田、本田、馬自達、雅馬哈和鈴木5家日本車企在量產認證申請過程中存在違規操作和舞弊行為,上述5家車企生產的38種車型存在認證欺詐問題。
據日本國土交通省6月3日的通報顯示,涉事的五家日本車企涉及碰撞數據造假、發動機功率測試舞弊、剎車測試數據造假等。豐田存在提交碰撞測試的虛假數據等問題,馬自達存在篡改發動機功率測試的控制軟件等問題,雅馬哈存在在不合規條件下進行噪聲測試等問題,本田存在在噪聲測試的測試表上進行虛假記載等問題,鈴木存在在剎車測試表上進行虛假記載等問題。據統計,此次涉嫌造假車輛共涉及38款車型、規模超過500萬輛。受此影響,日本豐田、馬自達公司于6月6日起暫停合計5種涉事車型生產。
就在去年12月,豐田旗下子公司大發汽車被曝碰撞測試數據造假,隨著調查深入,大發公司幾乎全部車型(超100萬輛)都存在質量違規,造假時間竟然長達30年。當月,本田汽車公司還就因日本電裝公司的燃油泵質量問題宣布召回超113萬輛汽車,涉及26款車型。有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3年間,僅日本電裝公司一家的燃油泵質量問題已導致日本國內召回近383萬輛汽車。
再往前追溯一個月即去年11月,本田公司又被曝出安全帶隱患,召回在美汽車超30萬輛。也就在同月,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則因腳踏式駐車制動存在故障等問題,宣布召回超58萬輛小型乘用車。
更多的造假往事也被新聞媒體挖掘出來,一次次地鞠躬道歉,又一次次知錯不改,難怪有網友調侃一出事就“躬匠精神”。
正因為此,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在記者會上痛批,“這損害了我國汽車產業的信譽”。為此,國土交通省又對位于愛知縣的豐田總部進行突擊檢查,據日本共同社報道,調查人員將詢問豐田相關管理人員,檢查有關安全測試的文件等。報道稱,政府對豐田這樣的企業進行入內檢查極為罕見。國土交通省則表示將最先開始調查豐田,隨后依次調查其他四家涉事企業,以體現政府的鮮明態度。
造成日本車企測試造假有著多重“驅動”。從直接原因來講,不少車企是為了攫取高額利潤,品質讓位于成本管理。面對國際車企競爭,為了確保市場份額、保持盈利能力,各大車企推進降本改革,有些車企甚至將壓縮成本推向極致。諸如2005年,渡邊捷昭上任豐田第九任社長,這名業界有名的“成本殺手”隨即提出要像“擰干毛巾里的最后一滴水”那樣,用三年時間將豐田的生產成本減少30%。
這種壓縮成本的管理方法隨后也應用于大發公司,大發從2011年開始裁減與銷售額不直接掛鉤的質保等部門人手。至2022年,負責碰撞試驗的安全性能部門人手已減少到2010年的三分之一水平。隨之而來的還有對快速開發的執迷,要求做到“快速開發、快速供貨”,雙向夾擊之下必然增加風險隱患,內部檢測工人疲于應付,甚至不惜以作假來代替正常檢測。為趕上進度,大發檢測員工直接改用計時器,而不是用感應器讓安全氣囊彈開,或者用副駕駛座的數據取代駕駛座的數據等,只求在期限內通過“必要合規”的碰撞測試。
為了滿足生產需要,也為了證明自己有能力按質保量承接所分配的任務,數據作假就逐漸成為慣性。曾任豐田汽車日本營銷總監的高田敦史指出,“大發在豐田集團中的角色是生產低成本的汽車”,而其數據造假的主要原因,“可說是為了滿足豐田的欲望,證明有實力承擔起被分配的業務”。
直接原因的背后,還有著更深層次的文化因素。英國《金融時報》曾將神戶制鋼數據造假事件歸咎為“封閉的企業文化、過度追求利潤和‘不平衡’的工廠管理”。第三方委員會在調查大發公司的報告中最后給出結論:“這些問題要追溯到商業模式及組織文化問題的極深層次,可能會改寫大發的歷史和存在意義。”
曾偽造8年質量數據的東麗混合線公司(THC)在報告中表示:“THC內部認為,只要確保產品安全,其質量與客戶簽訂的合同中商定的質量標準即便有輕微偏差也沒有問題。”這種情況并非孤例。“說出來就輸了”文化也曾出現在三菱電機丑聞的調查中。該公司長崎工廠員工證詞顯示:“如果提出改進建議,也無法調整工作量,只會帶來更多的工作。”這種畏責怕錯的“鴕鳥心態”讓本該改進的質量問題被掩蓋,對質量生產帶來了疊加風險。
對質量安全敏感性削弱的,還有車企背后的財團。每次出現丑聞,也就是鞠躬道歉,并沒有真正刀刃向內、刮骨療毒的勇氣。
眾所周知,汽車行業對日本經濟相當重要。作為日本第一大經濟支柱,汽車在整個工業產值中的占比高達40%,在經濟總量中的占比也達到了8%。據帝國征信(Teikoku Databank)的統計顯示,截至2024年5月,日本8家汽車制造商的供應鏈企業總數為5.9萬家,總交易額推算為41.99萬億日元。僅豐田就有3.9萬家,達到20.71萬億日元。
另據日本汽車工業會統計,在全部制造業中,汽車行業約占行業出貨量的20%,包括零部件在內的研發支出占比近30%,都是制造業中占比最高的。包括關聯產業在內,汽車行業從業總人口超過550萬,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力可想而知。
造假丑聞帶來的負面沖擊也同樣巨大。大發公司2023財年營業虧損50億日元,是1992財年以來首次出現虧損。不僅如此,在大發停止生產和出貨后,日本經濟產業省的礦工業生產指數顯示,1月汽車工業環比大幅下降15.9%,2月下降8.1%。
同樣情況也出現在豐田集團。據其發布的2024年上半年的銷售、生產和出口業績報告顯示,包括子公司日野和大發汽車在內,上半年全球銷量為516.2萬輛,同比減少4.7%;全球產量為507.5萬輛,同比減少9.8%。其中,今年6月全球產量大幅下滑12.9%至8.0萬輛,創下2022年12月以來最大跌幅,這也是該公司連續第五個月產量下滑。
產量下滑帶來的是市場份額的快速下降。乘聯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日系車在華市場份額已連續三年下滑,從2020年的 24.1%下滑至 2023年的17%。今年上半年,日系車在華累計銷量約為146.6萬輛,同比下降12.4%。
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造假問題還牽扯到橡膠、合成樹脂、鋁材、鋼板等用于汽車零件的材料出貨量。今年7月,日本汽車輪胎協會將2024年新車輪胎需求預期下調至3725萬個,同比減少6%。合成樹脂材料中,聚丙烯的6月出貨量同比減少7%;ABS塑料的6月出貨量同比減少了14%。據日本鋁業協會數據,今年6月,鋁壓延品中用于汽車的制品出貨量為11141噸,同比減少6%。
更為關鍵的是大規模的造假已經觸及日本汽車商業和文化的根本,對整個汽車產業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有經濟產業省官員評價說:“這不僅關系到一個企業的發展,更關系到整個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工匠精神”曾一度是日本人對日本本土工業、工藝等引以為豪的象征,代表著日本制造業及從業者在追求產品品質、功能性的極致價值觀。
集體造假的事件曝光后,對整個日本制造業乃至全國民眾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諸多日本消費者都表達了他們對日本車企造假無法容忍的態度,一些民眾既惋惜又驚愕地感嘆:“這是決不能原諒的。沒想到優秀的汽車企業會這么做。”
毫無疑問的是,問題會隨著調查的深入繼續被揭開。日本車企是否能夠真正吸取教訓,重新塑造品牌形象,既有待時間來證明,也是他們當下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