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君姐:
你好!前一陣張朝陽講述成長經歷,感慨自己在年齡很大的情況下,也不知道這輩子要干什么,成長得太慢,浪費了很多時間。他的話引發了很多網友的共鳴,有網友說自己三十多歲了還不知道干什么,要不要結婚,也不確定自己喜歡什么樣的生活方式,喜歡什么樣的人。其實我也是這樣的,接近三十而立的年紀卻無法“立”,未婚未育,工作無趣,生活無味,我要如何加速成長呢?
胡蘿卜
胡蘿卜:
你好!看到來信,人到中年的我正坐在美國社區大學的教室里苦讀英文(實在抱歉,我可能就屬于張朝陽說的那種成長得太慢的人)。為了更好地回答你的來信,我特意上網找到張朝陽的相關文章看了一下,他在《星空下的對話》中說:“我在中國長大耽誤了太多的時間,中國人成長比較慢,在年齡很大的情況下,也都不知道自己這輩子要干什么。”又說,“我見到一些美國同學,他們在中學或者大學時,就已經知道這輩子要干什么。”
也許他說的現象是真實存在的,但在這里我們先不去討論中西方的教育問題,我只想說說有關“成長太慢”和想要“加速成長”的問題。
按照孔子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教導來看,我們很多30歲還沒有“立”起來的人,是屬于成長太慢的類型,理應著急和焦慮了。這種情況的產生一方面與社會大環境有關系,另一方面與個人的成長經歷有關。如果從小到大沒有被教導早日為未來做計劃、樹立清晰目標,我們確實在成長方面的意識比較薄弱。但是,立什么?如何立?這是我想和你探討的內容。
我認為“立”,是立志、立決心,是立下一個目標。現在的年輕人多為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很好,父母舉全家之力全身心培養,很多時候自己好像不需要奮斗就能擁有想要的一切。習慣父母和師長指導和安排,久之就失去了“立”的能力。
另一方面,成長是否有一個固定的衡量標準?如果能夠被衡量,那么所有人的生命節奏是否都要精準地調整成一樣的步伐?一個人是否必須在30歲之前立志,否則就屬于慢的?答案是否定的。姜子牙72歲才垂釣溪邊,輔佐周文王建功立業;蘇軾和蘇轍的父親蘇洵27歲開始發奮讀書,人到中年才開始嶄露頭角……很多事例都證明,“三十而立”并非絕對的標尺。只要想“立”,什么時候都不晚。
再來看你說的想要“加速成長”的話題,我不覺得未婚未育有什么問題,畢竟現在晚婚晚育的人太多了,這不需要用快慢來衡量。但工作無趣,生活無味,倒是值得討論。如何從日日重復的工作中尋找出樂趣,如何讓自己的生活充滿希望,是需要認真思索的。你還記得年少時的夢想和愿望嗎?實現了多少?很多人都在內卷中渾渾噩噩地度過每一天,沉湎于刷手機、玩游戲的“奶頭樂”中,慢慢自然感覺生活無聊。與其說“加速成長”,不如說需要給自己找到成長的動力。
我的小建議和親身體會是,就從面前最簡單的日常做起,認真對待每一件事。無論是吃飯、睡覺、健身,還是讀書,都踏踏實實把它們完成好。比如此刻,你讀到我的回信,還是感覺生活無趣,就環顧四周,看看你居住的房間,是否有需要整理的地方,親手用抹布把它們清潔一遍。用心照顧好自己的環境和身體,你會有不一樣的覺察升起,這也是注入新鮮生命力的開始。
《禮記·大學》里有一句話:“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是商朝開國君主湯在澡盆上刻的自我告誡的銘,原意是說每天洗澡的時候,除去污垢的自己煥然一新,用此警示自己要永不滿足、與日俱新,每天都有進步。這也是在提醒我們,每天都是嶄新的開始,成長不分快慢,只在當下。
祝你快樂!
你的朋友:南林君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
南林君,國際正念減壓(MBSR)受訓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生命完整療愈師、國家高級兒童情商師、南京崇正書院前執行院長,著有《靜待花開——從中等生到港大才女》《生命完整療愈》《靜待花開——好媽媽學會陪伴》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