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品牌之王,奢侈品擁有最強的品牌溢價。甚至很多時候,奢侈品有價無市,需要通過“配貨”等方式才能獲得。那么,奢侈品是如何打造品牌中的極致溢價的?這一溢價在消費者眼中,究竟有何含義?
近期筆者研讀了由LV前品牌負責人文森特·巴斯蒂安(VincentBastien)等人所著的《奢侈品戰略——揭秘世界頂級奢侈品的品牌戰略》一書。文森特·巴斯蒂安管理過圣羅蘭、YvesRocher、SanofiBeauté等奢侈品品牌,其在書中提出的“奢侈品反市場營銷法則24條”令人印象深刻。該書著于2012年前后,現在的消費環境相比2012年發生了很多變化,但作者的不少預判在當下都得到了印證。這意味著,奢侈品品牌戰略中存在著許多不變的運作法則。
奢侈品有很多與傳統消費品截然相反的營銷特點,例如不促銷、不無限量供貨、少和明星合作等。從品牌、渠道、供應鏈等維度分析,其也具有許多別樣的特點。其中:
品牌。奢侈品的品牌似乎是“天生的”,至少是“非常偶然的”,其品牌力并不是被規劃出來的,而是奢侈品公司的所有員工創造和維護出來的,故品牌的獨立運作非常重要。奢侈品的品牌價值連城,有點像藝術,而不是被“精細規劃”出來的。所以,任何“精細規劃”,比如分析產能、分析渠道、分析研發、分析市場和經營,都不是奢侈品的核心要素,以這些要素來分析奢侈品品牌,結論通常會南轅北轍。奢侈品品牌的分析似乎“只能后驗”,根據消費者的互動實際結果,例如價格帶、銷售額等,方能評判一些經營情況和戰略效果。
渠道。奢侈品甚至需要一些“不便捷性”,“難以獲得”本身就是奢侈品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進行渠道管理時,奢侈品公司更注重“這個渠道能為我的品牌價值帶來什么”,而非以“增長”和“規模化”為主要目標進行戰略規劃。但有一種情況是例外的,即在不同國家的市場進行拓展時,奢侈品公司會考慮較為積極的戰略。
供應鏈。奢侈品強調“神秘感”和“個性”,其供應鏈中,“標準化”和“高效化”會被回避。奢侈品不需要商品被高效地宣傳,也不需要可復制的標準性,所以很多奢侈品喜歡宣揚“手工”這一噱頭,并不是因為質量更好,而是因為手工讓其更不可復制。工廠外遷也普遍不被認為是好的信號。對奢侈品來說,品牌承載著許多文化因素,所以產地的本地化是奢侈品價格中的重要因素。比起“質量”和“實用性”,奢侈品更關注“俱樂部的歸屬感”。“比較奢侈品的質量和實用性”本來就不是一件有意義的事,畢竟奢侈品強調的就是“不可比較”。
那么,品牌的溢價來源究竟是什么?筆者曾在拙作《吳勁草講消費行業》中提出“品牌計分板理論”,認為品牌的溢價來源為“品牌認知的堆積”,即“所有品牌動作反饋在時間上的積分”。這一理論有三重含義:1.品牌是不可復制的,是天時、地利在時間上的影響結果;2.品牌是有時間維度價值的,“研發”“渠道”等都是“速度值”,品牌力比起“速度值”,更是一種“路程值”,即速度在時間上的積分;3.品牌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是“品牌本身”,而非“研發”“渠道”等單個影響因素。
作者系東吳證券行業研究所分析師
延伸閱讀
奢侈品反市場營銷24條法則
文森特·巴斯蒂安提出的24條法則,有助于我們真正理解奢侈品品牌溢價形成的基本邏輯。
1.扔掉“定位”,奢侈品沒有可比性
對奢侈品來說,自身的獨特性最重要,而無須與競爭者做比較。
可口可樂、百事可樂是風靡世界的大牌消費品品牌,一個強調“貨真價實的可樂”,另一個強調“年輕人的飲料”,它們互相較勁,展示自己相較于競品的優越性。而奢侈品強調的是“最優”,而非“可比較”。奢侈品品牌不太會描述“我是什么樣的品牌”,而是直接宣稱“我就是我”。換言之,奢侈品似乎并不能通過“品牌定位”來塑造,不是“塑造出來的品牌”,而是“本來就有的品牌”,其通過一些事件和銷售,加強品牌印象。這一點很反直覺!
2.產品擁有足夠的缺陷嗎?
在汽車領域,法拉利在駕駛的簡便性、流暢性和低噪聲方面絕對稱不上完美,但它能讓每位法拉利車主接受它的毛病。
一塊奢侈品腕表,可能并不會比一塊精工手表走時更準。愛馬仕的一塊腕表只用“12、3、6、9”四個數字標示時間,這樣一來,你必須靠猜測來知道時間。這似乎意味著,準確地知道時間,是一件并不那么重要、有點死板無趣甚至不符合人性的事情。
盡管奢侈品可能無法在實用性和功能性上領先,但它們的“毛病”正是某種情感的來源。
3.勿迎合消費者
奢侈品品牌是由設計者的大腦創造出來的,過于迎合顧客,會導致品牌破產。
奢侈品為了品牌的維持,寧愿短期內失去少量的顧客。
早年,奢侈品是非常有才能的工匠接到委托后去制作的。到了18世紀末,有人想出將作品保留成模型的點子。從此以后,工匠不再主動拜訪客戶,而是客戶去工匠的工作室參觀樣品和創作過程。于是,工匠的名聲通過奢侈品品牌流芳百世。
4.遠離缺乏熱情者
對奢侈品而言,擴大品牌受眾等于稀釋價值,這不僅使品牌丟失獨特之處,還會腐蝕實現夢想的潛能。
奢侈品并非遵循“從其他品牌那里爭奪客戶”這樣的運營方式。例如寶馬,其目標客戶只占到整個人口的20%,所以寶馬可以忽略剩余80%不關心寶馬的人,只服務于它真正的目標客戶。寶馬的品牌增長,是靠打入新國家的市場,而非靠在現有市場中擴大客戶群體實現的。此外,寶馬還收購了MINI和勞斯萊斯,并著力區分它們與寶馬的身份。
奢侈品的受眾,不是通過傳統營銷方式吸引的。對一個品牌來說,并不需要吸引本來對它不感興趣的客戶的注意力,它需要的是服務好那部分對它感興趣的、熱情的客戶,同時強調品牌本身的特殊性和不可復制性。
5.勿回應不斷增長的需求
“當一種產品賣得太好時,我們就會停止生產它。”愛馬仕CEO曾如此說。
傳統營銷的主要目標是份額的增長,有了大的銷售量,即使利潤率很低,公司依然能夠獲利很多。
法拉利公司不是這樣,法拉利每年的產量被刻意保持在6000輛以下,它們需要稀缺性以凸顯價值。顧客也明白稀有的原因,并做好了等待的準備。這種“稀缺性”,是需要像維護客戶關系一樣被管理的。
知道并渴望得到一個品牌奢侈品的人的數量,必須遠超實際購買者的數量,這是奢侈品品牌必須做到的,也是傳遞“夢想價值”的方式。但有一個例外:如果你是一個地方性的奢侈品品牌,在品牌國際化的過程,可以增加銷售量,這可能不會損害品牌價值。
6.主導客戶
奢侈品必須承擔建議者、教育者和社會領路人的角色。
奢侈品具有榮耀和向上攀升的標志,想要保持這種地位,奢侈品就必須能夠一直主導它的客戶。品牌和客戶之間要保持一定距離,這也能幫助品牌保持神秘的氣質。
不是所有渠道都能得到奢侈品品牌的認可。由于奢侈品本身并不做大量的電視廣告和電商廣告,所以渠道的選擇,是其重要的投入之一。LV、古馳等品牌并不是“為了擴大銷售額”而進入某一個渠道,而是認可這一渠道本身能與其相匹配。
7.勿讓客戶輕易購得
人們得到奢侈品的阻力越大,想得到的欲望就越強。
傳統消費品為了想方設法讓人們更容易買到,使用包括網絡、發放宣傳品等方式,盡可能擴大分銷規模。奢侈品正好相反,是在人們非常想獲得它的基礎上,在獲取上設置阻礙。人們在克服重重障礙之后獲得奢侈品,本身就是一種樂趣。
8.隔開客戶與非客戶、大客戶與小客戶
一個俱樂部是否真正高端,要看它的員工在防止新會員與老會員結伴方面有多成功。
奢侈品品牌總是在開放和保守上做平衡:如果過于開放,品牌的社會功能會因此受損;如果過于保守,品牌發展便會陷入困境。
現實操作中,品牌時常扮演“隔離者”的角色,比如一層和二層為不同客戶服務。阿瑪尼的很多子品牌就采取了分離的銷售渠道,航空公司也盡可能保證將頭等艙旅客與經濟艙旅客隔離開。
9.廣告的作用并非促銷
奢侈品廣告賴以為生的是持久的傳奇、神秘感和魔力。
豪雅手表的廣告,一邊是一個男人或者女人的照片,另一邊是手表的樣品,上面沒有任何關于手表的介紹,也沒有宣傳,只有一句神秘的廣告語——“你是由什么制成的?”
除了達成銷售目標外,寶馬公司總裁還有什么工作呢?寶馬美國總裁說:“我的工作是保證美國18歲的孩子都下定決心,日后他們一有錢就要買一輛寶馬,我要保證他們晚上入睡后都夢想著得到它。”
奢侈品的廣告并不是為了告訴你它的功能,也不是為了宣傳和促銷,而是給你創造夢想。夢想必須被不停制造和維持,因為現實會讓夢想失色。
10.與非目標用戶溝通
奢侈品必須保證熟悉特定品牌的人,要比真正能買得起的人多得多。
傳統消費品營銷中,效率和投資回報率都是關鍵詞,廣告的投放一定要盡可能地觸達目標客群,花在這個范圍之外的任何一分錢都是浪費。
而對于奢侈品,光有知名度不夠,還要有聲譽。如果一個人看到另一個人在使用奢侈品,卻不能辨認出這個品牌,那這個品牌就失去了一部分價值。如同阿斯頓·馬丁在電影《007》中的亮相一樣,幾乎沒有多少觀眾能買得起,但他們會認識阿斯頓·馬丁這個品牌并羨慕擁有它的人。
11.預測價格通常高于實際售價
奢侈品廣告上通常只展示商品,沒有介紹,也不顯示價格。
在奢侈品的世界里,人們不談論價格。試想,你在一家頂級的高檔餐廳用餐時,會根據價格來點菜嗎?
傳統消費品用更低的價格吸引客戶,但在奢侈品領域,大眾的預測價格往往高于實際售價。比如一個人戴著卡地亞Pasha腕表,看到這塊表的人知道其大概價格,但往往會高估這個價格,這讓擁有者更有面子。如果是將奢侈品作為禮物贈予他人,由于其價格被高估,接受者會更感激。
總而言之,奢侈品的宣傳和廣告中,是不太討論價格的,其價格本身是不透明的,人們也傾向于高估奢侈品的實際價格,這是奢侈品的特點。
12.奢侈品需要定價,卻不能根據價格定義奢侈品
奢侈品是以供應為基礎的營銷,而不是以需求為基礎的營銷。
傳統消費品營銷中,是以需求為基礎的,而奢侈品是以供應為基礎的,即你先創造出一個商品,然后看以什么價格出售最好。顧客越將其視為奢侈品,其價格就越高。在奢侈品的銷售過程中,銷售人員會幫助顧客理解它的內在傳奇、精神和投入其中的經歷。這都可以說明售價的合理性,至于是否購買,由顧客自己決定。
13.隨著時間推移,通過漲價來提高需求
把奢侈品的價格降低到有形的層面就會否定其無形價值。
20世紀50年代末,庫克香檳負有盛名且酒莊很小。競爭者酩悅香檳的領導者發現,庫克香檳過于珍貴且限量供應時,推出了一款改變市場的產品“唐培里儂”,價格比庫克香檳高出3倍。一些“唐培里儂”被送給英國女王,而在之后的電影《007》中,邦德只喝“唐培里儂”。
那么庫克香檳該如何應對呢?庫克香檳采取了一項冒險策略。它從最低價的葡萄酒開始,大幅提高每一款的售價。同時,庫克香檳決定從葡萄園的一個角落開始,釀造一款更加珍貴的葡萄酒ClosDuMesnil,其制造需要花費10年的時間,因此一瓶酒能賣到800歐元。
對奢侈品而言,要想生存,就必須“高人一等”,而不是“合理”。通過提價,你可能會失去一些次要的顧客,但對于那些原本不關注你的重要顧客,你的魅力大增。
14.不斷提高產品范圍內的平均價格
當一個品牌只能通過推出平民化的產品來達到銷售和利潤增長時,它就不再是奢侈品了。
傳統消費品營銷中,一個產品新上市時價格會很高,當出現競爭時價格會相應降低。奢侈品恰好相反,一個奢侈品品牌必須一直保持它與其他產品之間的距離與等級劃分。
梅賽德斯-奔馳集團已經改用“邁巴赫”來推出超高檔車型,這就意味著,奔馳將轉型為普通和中高端轎車品牌,因為豪華轎車系列將歸入邁巴赫名下。
富豪們在尋求一些途徑來獎勵自己,利用一種符號(奢侈品本身)來讓自己躋身“俱樂部”,他們確信這是個“私密的俱樂部”,這就是為什么奢侈品的平均價格會不停上升的原因。
15.不要促銷
快速消費品需要獵取顧客,但奢侈品剛好相反,顧客會被其吸引。
提價策略十分冒險,有的品牌提價時,客戶的離開讓它們根本無法承受。事實上,大多數品牌都無法承受失去顧客的風險,需要盡力爭取客戶,并推出促銷活動。但奢侈品不推出促銷活動,所以品牌需要衡量,如果采取提價策略,失去客戶的風險有多大。
16.廣告勿用明星
借助明星來推廣奢侈品,是極端危險的。
明星常出現在傳統消費品的廣告中,但奢侈品品牌在選用明星做廣告時有很大的風險,尋求明星的幫助等于是在表明“這個品牌需要借助明星的聲望才能生存”,并承認品牌本身并不具備什么聲望。
對奢侈品品牌來說,這是嚴重的策略性失誤。奢侈品應該更清高,如果請明星做廣告,奢侈品就成了明星的附屬品。
17.親近藝術吸引新客戶
奢侈品最好與非主流的,或者非常小眾的藝術保持密切的關系。
傳統營銷中,品牌試著與顧客建立情感聯系,因此,品牌在推廣中可能會選用最流行的音樂。而奢侈品應該是品位的推廣者,而非追隨者。這也是為什么路易威登長期贊助現代音樂會,例如邀請鋼琴家演奏不知名作曲家路易吉·諾諾的作品,而非肖邦和莫扎特的作品。
18.勿在非原產地設工廠
奢侈品是沉浸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的,保留這種地域淵源性可以增加人們對奢侈品價值的認知。
降低商品售價在大眾消費品和時尚領域中很重要,要實現這一點,公司通常會采取將工廠外遷的方式。奢侈品不會這樣,保留地域淵源性對奢侈品的價值和神秘感很重要。
而對想打入新市場的公司來說,有時候會有其他原因導致其工廠外遷。一個原因是關稅,比如印度有很強的地方保護政策,如果你在印度生產保時捷卡宴,關稅將會由110%降至40%。另一個原因是品牌想進入某一個國家的高端圈層,例如奧迪在中國。但以上兩點對奢侈品來說是不成立的,保時捷并沒有在印度生產卡宴,奧迪在中國走的也不是奢侈品路線。
19.勿聘請顧問
顧問如果兜售“如何和別人一樣”的“最佳策略”,會傷害奢侈品的獨特個性。
顧問利用的是適用于任何一般的經濟模塊的方式,這是將一切平庸化的毒素。奢侈品的價格力量不是建立在降價上,而是建立在附加價值和特別感之上的。
不少廣告策劃公司給奢侈品公司的建議中,開篇就是“了解你的目標客戶”,結果自然會把奢侈品品牌當作一個試圖取悅顧客的品牌來管理——漸漸地,就會把玉蘭油的策略運用在蘭蔻的營銷中。
20.勿事先測試
奢侈品公司不會在消費中進行產品測試,如果進行測試,說明你是個大眾品牌公司。
路易威登、香奈兒或者愛馬仕不做產品測試,因為這意味著品牌的策略要服從顧客的品位,而芝華士和SK-Ⅱ這樣的大眾品牌卻需要產品測試。
奢侈品是品位的教化者,是塑造明日的經典,而不是曇花一現的潮流,所以它不能依賴人們當下的喜好。奢侈品品牌要向人們傳遞神秘、難以捉摸的信息,以加強其作為“先鋒者”的地位。
當然,奢侈品可以有選擇地跟一些現有的老顧客交流,尤其要在店內進行,這讓他們感到“屬于這個俱樂部”,能加強他們的品牌忠誠度。
21.勿謀求共識
一致的決定象征著持久的成功還是短暫的熱潮?
共識不一定能夠持久。對于奢侈品,謀求共識并非好事。在近20年來的香水領域中,天使香水大獲成功。其實當時產品的測試效果非常不理想,但就是有少數受訪者對這種香氣死心塌地,品牌的成功通常是從一小部分死心塌地的支持者開始的。
22.勿尋求集團協作
從福特在捷豹上的動作,可以看到一個奢侈品品牌的夢想是怎么被摧毀的。
集團內部協作,可能會幫品牌省下一些錢,但由于品牌已失去它的價格力量,反而會損失更多的錢。集團收購一個奢侈品品牌,開啟強有力的協作措施和優化財務,這是毀滅奢侈品品牌價值的常見方式。
集團的協作,財務的優化,很容易讓奢侈品失去其多年積累的內在價值,這也是為什么LVMH會盡力維護旗下品牌的獨立性的原因。
23.勿通過降低成本盈利
創造價值是奢侈品的座右銘,但這種創造不是通過降低成本得來的。
在低端產品領域,你需要有豐富的創造力來降低成本,開發新的商業模式——這是CEO的工作。在時尚領域,你需要豐富的創造力創作產品——這是設計師的工作。而在奢侈品領域,你必須讓公司全體員工都融入價值的創造過程,這是每個奢侈品品牌共同的努力方向。
奢侈品品牌價值是在制造和銷售的過程中創造的,并不包含“降低成本”這個過程。
24.慎用網絡銷售
網絡可以作為奢侈品的服務方式,但不能成為奢侈品的銷售渠道。
網絡銷售的優點包括即時性、不斷更新、便捷性、實用性、價格的優惠、服務的自動化。但對奢侈品來說,這些都是缺點。奢侈品需要人們花費時間和精力才能獲得,它的顧客希望屬于一個高端的“俱樂部”,而不是在一群匿名者之中。
所以,網絡銷售并不適用于奢侈品。奢侈品品牌都有自己的官網,但大多只具備宣傳和服務的功能。真正的奢侈品,會盡力回避網絡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