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營之圣稻盛和夫在其著作《經營十二條》中指出,工作結果=思維方式×能力×熱情。其中,思維方式分為積極的、正向的利他型思維,以及消極的、負能量的自私自利型思維;能力指員工后天習得的知識、經驗、技能;熱情指員工對成功的渴望、工作時的激情等。公司要高效率地產生業績,需要管理好公司內部的三類人才:A類員工是“自燃型”人才,會主動前進、帶頭工作;B類員工是“可燃型”人才,不會主動燃燒,需要別人帶動才會釋放能量;C類員工是“不燃型”,怎么點火也不會燃燒。在稻盛和夫提倡的阿米巴經營理念中,企業必須建立一種機制,點燃占據大多數的“可燃型”人才,讓他們愿意主動為崗位、部門和企業的經營結果思考,再源源不斷地把這些人才輸送到各個崗位、各個部門,這樣企業就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稻盛和夫談及的“點燃”行為,在西方管理學理論中就是“激勵”。
點燃“自我實現者”
盡管現在有眾多關于激勵的理論與書籍,但管理者依舊認為讓員工保持激情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有些激勵手段確實有效,比如發放獎金,但被激勵者的激情不會持續很久;而將曾經有效的手段再用一次,效果會大打折扣,因為被激勵者感覺“不新鮮”了。
馬斯洛發現,管理者的這種激勵困境源自普通人對于一般性滿足的多變性,即某些需求被第一次滿足時,會產生一段時間的滿足感;而同樣的滿足再發生一次,滿足感持續的時間會大大縮短;當同樣的滿足第三次發生時,被激勵者可能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甚至會由于沒有達到更高預期而產生不滿。這種事實令很多管理者感到沮喪,甚至懷疑自己的領導能力。
值得慶幸的是,激勵并非總是如此困難,假如團隊里有自我實現者的話,情況會有很大不同。
自我實現者擁有一種奇妙的能力,他們能一次又一次、充滿新鮮感地欣賞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帶著敬畏、愉悅、驚奇甚至狂喜來生活,盡管這些體驗對其他人來說可能已經十分陳舊。但對自我實現者來說,每一次看見的夕陽都可能像其第一次所見的那樣美麗。對這樣的人來說,即使是在平淡無奇的工作日,生活的每時每刻都可能令其欣喜若狂。
顯然,相較于激勵普通人的困難,如果管理者設計好一種機制,讓自我實現者持續處于激情狀態,這完全是可行的。這種機制的運行過程見圖。
第一是發現自我實現者。在蕓蕓眾生中,自我實現者屬于少數人群,他們天生積極,有著更高的人生追求,并會為了理想目標而放棄眼前的利益。管理者需要從眾多職位申請者中發現自我實現者,并將其納入團隊。一旦團隊中有多名自我實現者,就會形成互相激發的氛圍。
第二是激發自我實現者的欲望。從外表上看,自我實現者與普通人并沒有區別,甚至有些人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其是自我實現者。優秀的管理者善于點燃下屬、激發其內心深處實現人生理想的渴望,并使其將工作崗位視為人生發展的重要路徑。
第三是提升創造價值的能力。當員工嘗試在工作中積極創造價值時,他將開啟自我實現的第一步。這時公司需要助他一臂之力,幫助其持續提升業務能力,并完成業績目標。當自我實現者看到自己親手創造出來的業績時,會受到鼓舞,并且給自己制定更高的任務目標。
第四是提供自我實現的平臺。一個平等、受尊重的工作環境,會激發自我實現者的創造欲,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實現任務目標。他們會將工作任務視同自己的個人目標,而非“幫上級完成任務”,這就是管理者希望員工樹立起的主人翁意識。主人翁意識不是一種口號,也不單純是員工的責任,而是需要公司首先提供一個能夠讓員工發揮主動意識的平臺,這通常意味著管理者需要建立平等的上下級溝通模式,善于授權,善于鼓勵。
第五是認可并獎勵創造價值的行為。在員工努力創造結果的過程中,管理者應當保持關注,并對員工積極正向的行為表示贊賞,這可以讓員工感受到來自上級的關懷,從而持續保持工作熱情。當員工實現了價值創造時,上級應當及時予以表彰和獎勵。
第六是螺旋上升。當自我實現者在公司的平臺上自主完成任務并得到認可時,會產生自信,并給自己設定更高的目標。管理者應充分理解自我實現者這一心理特征,并積極創造條件,讓其得到發展。這意味著公司需要從更廣泛的維度幫助自我實現者提升工作能力,并提供更豐富的公司資源予以支持,幫助員工創造更大的業績。
第七是獲得戰略型人才。在“設定更高目標—賦能—提供平臺—創造更大價值”的循環中,自我實現者的能力結構將日益完善,能夠以更廣闊的視野、更全面的能力結構,承擔更加具有挑戰性的任務。隨著這一循環的持續,公司將會獲得寶貴的戰略型人才,他們不僅熟悉公司內部情況,而且具有市場洞察力,能夠帶領團隊為公司創造戰略價值。
“柔性人才”的成長路徑
如果組織希望員工以超乎尋常的熱情投入工作,并且持續這份熱情,那么組織應當關心員工的成長,并幫助員工成長。也就是說,激情并非對于員工單方面的索取,而是組織與員工互惠互利的結果。組織需要優秀員工的創新,優秀員工需要一個能夠實現人生價值與人生理想的平臺,如果二者可以互相滿足,就可以形成戰略性合作關系。組織無須絞盡腦汁去激勵員工,員工會主動把公司視作自我實現的平臺,證明自己的人生價值,進而實現可持續的自我激勵。
作為一種新型的組織結構,柔性組織又稱為“章魚型柔性組織”,其內部的組織架構充滿彈性,能實現內部資源的靈活配置,可以大大提升企業應對高度不確定性的市場環境的能力。組織中,為滿足客戶訂單需求而成立的臨時小組稱之為“柔性小組”,柔性人才則是柔性小組中的專業領域專家。
柔性組織應如何打造人才成長路徑呢?
第一步:經過面試與測評環節,職場小白中具備優秀潛質的人員被錄用,作為潛力人才準備接受公司系統培訓。
第二步:潛力人才參與公司人才流水線訓練,在一輪又一輪的“課程學習—節點驗收—實戰任務”循環中,能力持續提升。
第三步:在人才流水線培訓過程中,不能達標的人員將被及時淘汰;空出的人員名額,由招聘部門持續補充新人。
第四步:潛力人才通過公司人才流水線的培訓,具備參加柔性小組的獨立工作能力,成長為柔性人才。
第五步:柔性人才在完成一項又一項訂單任務的過程中,專業技術能力持續提升,并有一部分優秀人才表現出卓越的領導力,善于溝通,勇于創新,這部分人將被提拔為柔性經理。
第六步:柔性經理帶領團隊,面對復雜的應用場景,為客戶提供滿意的解決方案。部分柔性經理在這個過程中,顯露出不凡的戰略思維能力、技術洞察力與領導協調能力,他們將進入公司的高級人才庫。
高級人才是難得的多面手,不僅懂技術解決方案,而且懂客戶,還有很強的領導能力與協調能力,他們可以在公司各個不同的重要領域發揮作用,是公司最為寶貴的資源。
高級人才可以轉到售前解決方案崗位。這個崗位需要熟悉客戶需求,能夠用技術語言與客戶需求部門對話,能夠用前瞻性眼光解決客戶問題,并且需要了解公司的交付能力,避免承諾交付成本過高的解決方案;在很大程度上,訂單能不能拿下來,售前解決方案人員起到決定性作用。在傳統組織中,這個崗位難以從市場上招聘,且往往是競爭對手挖角的對象,一日流失,補充起來比較困難。
高級人才也可以繼續留在職能部門,他們的工作重點將轉向中臺工作,包括主持開發公司的下一代卓越產品,指導柔性小組完成具有挑戰性的交付任務,將潛力人才培養為柔性人才。由于高級人才具有豐富的訂單項目交付經驗,深刻理解客戶需求,具備跨領域綜合技術能力,他們在中臺工作將得心應手。
同時,根據公司需要,也可以將高級人才補充到公司力量薄弱的各類崗位,包括銷售、采購、質量等。
高級人才轉崗到新崗位后,會有一個新的學習與適應期。而由于這些人才具有全局視野、深刻理解公司業務需求、學習能力強、綜合素質優秀,往往工作一段時間后,就會走上專業職能部門領導崗位,成為公司中高層管理成員,從而在更廣泛的范圍內發揮領導力,推動公司快速前進。
“柔性人才成長路徑”為柔性人才描繪出了清晰的職業發展路徑。公司是柔性人才發揮個人專長、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在人才成長過程中持續為其賦能,不斷擴展人才能力結構;在人才工作過程中給其授權、提供資源,協助其實現成功。因此,自我實現者能在公司平臺得到充分激發,始終以飽滿的激情在工作中創造價值。
設定“三維”績效考核指標
任務的圓滿完成,歸根結底離不開對柔性人才的激勵。公司可以將獎勵資源下放給柔性經理,由經理進一步細化,完成對柔性人才的績效評估。
柔性經理在項目任務實施之初,就需要公布一系列小組規則,其中包括績效考核細則。針對柔性人才設定的績效考核指標,就是為員工設定努力的方向,讓所有成員明白在本次項目任務中,什么內容是重要的,什么樣的行動是受到鼓勵的,而什么樣的行為是被禁止的。
柔性經理能否有效管理團隊成員,關鍵在于績效考核設計的成敗。考核項目要能夠傳遞交付壓力,促進團隊成員站在客戶角度思考,以團隊期望的行為模式,完成交付任務。對整個小組而言,訂單項目的成功,意味著項目交期、成本、質量、客戶滿意度能夠得到滿足,因此,柔性小組會將相關考核內容分解到每位團隊成員身上。
柔性經理需要對團隊成員進行績效評估,績效考核指標的設定,通常是基于客戶滿意度、公司滿意度、工作復用性等維度。具體維度如下。
一是客戶滿意度。
1.交期:各成員能否按照里程碑計劃交付工作結果,是否影響整個項目的準時交付。
2.質量:各成員是否能夠按照約定的質量標準、技術標準提交工作成果,是否影響整個項目的質量。
3.客戶溝通:客戶溝通過程是否良好,是否有溝通不暢、情緒化溝通現象。
二是公司滿意度。
1.成本:在項目交付過程中,是否通過設計提升、原材料優化,節省了成本;是否存在設計草率、原材料選用不當導致成本上漲的情況。
2.參與: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是否積極參與團隊交流,共創解決方案,及時分享信息。
3.工作紀律: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是否遵守團隊紀律,是否存在工作作風散漫現象,是否引發內部沖突。
4.風險:在工作過程中,是否遵循工作流程、制度,是否有風險性行為,是否給公司造成了額外損失。
三是工作復用性。
1.創新性:本次任務執行過程中是否實現了有價值的創新行為,是否有利于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經驗能否被推廣。
2.共享:本次工作產生的成果,是否具備較為廣泛的復用性和模板效應,是否能夠在同類項目中重復使用。
3.復盤:對于本次工作是否總結了經驗、教訓,并形成了復盤所需的書面材料。
但績效考核的內容并非越多越好,考核項目過多,會讓被考核人無所適從,進而失去績效考核的引導性作用。績效考核應當基于團隊的實際情況,選擇若干項重點進行考核,起到引導團隊成員行為的作用。
本文摘自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的《柔性組織》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