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地處魯蘇交界,是京杭大運河的中心點。大運河的水脈猶如一條靈動的紐帶,將臺兒莊與南北各地緊密相連,使其成為交通要沖和商貿重鎮。
京杭大運河棗莊段被譽為“運河文化的活化石”,這塊“活化石”就靜靜流淌在臺兒莊古城區里。走進臺兒莊古城,在謝裕大茶行,臺上正唱著“商賈云集通四方,下揚州觀花路過臺兒莊……”唱罷,臺下掌聲雷動。
一段字正腔圓的魯南小鼓,講述著運河重鎮臺兒莊昔日的輝煌與繁榮。
“帶著孩子來臺兒莊參觀游覽,感覺這里特別美,我們玩得特別開心。”一名來自安徽淮北的游客說。
當地游客李峰告訴《民生周刊》記者:“我每年都要來臺兒莊古城幾次,尤其是龍舟比賽的時候,一次都沒有缺席過。”
提及京杭大運河對臺兒莊的影響時,李峰很是驕傲:“早年,來自五湖四海的生意人都在這里匯聚,時間一久,臺兒莊自然成為商業重鎮了。”
“大運河在一年的不同時段,水位高低不同。遇到不利于船只通行的時候,商人們便會在這里停留,待到開閘進水或放水時,商船方能安全進出。正因如此,臺兒莊被稱為一座‘由船拉來的城’。”臺兒莊古城景區工作人員介紹。
臺兒莊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期,臺兒莊地區已初現繁榮。明清時期,漕運發達,臺兒莊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南來北往的商船、漕運船只在此駐留,商旅絡繹不絕。
2008年4月,棗莊市啟動臺兒莊古城重建工作,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涅槃重生。
臺兒莊區文旅局工作人員陳海峰告訴記者:“2014年6月,作為大運河申遺城市之一的臺兒莊,憑借3000米古運河河道(月河段)、11座古碼頭、960米的古駁岸以及水工設施遺存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陳海峰介紹,自2016年以來,臺兒莊區累計投資5000多萬元,先后組織實施文保工程11項,大運河中河臺兒莊(月河)段駁岸修繕保護和安全防護欄改造加固等工程完工并通過終驗,有效改善了本體保護狀況。同時,加強了對大運河本體常態化管控保護力度,建立大運河臺兒莊段文化遺產及周邊環境風貌保護管控清單,依法依規對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的建設工程進行審批,落實建設項目遺產影響評價制度,切實守牢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安全底線。
近年來,京杭大運河棗莊段先后完成萬年閘船閘與復線船閘大修,京杭大運河棗莊段全線恢復通航。這有效緩解了棗莊市船閘通過能力不足的狀況,船閘通過能力提升一倍,徹底解決了棗莊段通航瓶頸問題。
2020年6月,京杭大運河船閘智能通航系統啟動。
今年8月18日,臺兒莊區召開臺兒莊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進會,臺兒莊區委常委、副區長孫作偉在會上表示,要認清臺兒莊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對推動文旅融合戰略和促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的重要形勢,進一步增強推動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孫作偉說,要突出重點,精準發力,緊緊圍繞臺兒莊古城的地域核心,立足自身的沿運特色,堅持規劃引領、保護優先、項目支撐、生態優先的原則,積極推進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切實把各項建設任務落到實處。要強化組織領導,細化目標任務,加強督導督查,統籌協調,凝聚工作推進合力,確保高質量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工作,為把大運河臺兒莊段建設成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示范區、文旅融合創新發展示范區作出應有貢獻。
如今的臺兒莊大運河碧波蕩漾,船舶往來頻繁。臺兒莊古城,上承京津市井文化,下接蘇杭商貿風情,多種元素在此交融,呈現出五彩繽紛的運河文化。
歷史上,大運河為臺兒莊帶來了無盡商機,使這里成為貨物的集散地,各種商品匯聚、流通。糧食、絲綢、茶葉、瓷器等貨物通過大運河源源不斷地運往南北各地。
古時,臺兒莊的港口碼頭上,裝卸貨物的工人忙碌不停,船只鳴笛聲、人們的吆喝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幅熱鬧非凡的商業畫卷。
如今,行走在臺兒莊古城的街道上,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長年不斷。街道兩邊矗立著風格迥然不同的建筑,既有北方的雄渾大氣,又有南方的精巧細膩,充分體現了大運河文化的多元融合。
古城里,民居多為青磚灰瓦,四合院式布局,體現了北方傳統建筑的莊重與古樸。而一些商鋪、會館等則是南方建筑風格,雕梁畫棟,飛檐翹角,充滿藝術氣息。
臺兒莊古城的水門、橋梁等建筑也是大運河文化的重要體現。水門是臺兒莊古城的重要防御設施,既具有實用功能,又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水門的建筑風格獨特,堅固耐用,見證了臺兒莊的歷史變遷。
在臺兒莊古城,橋梁更是種類繁多,有石拱橋、木橋等。這些橋梁造型各異,有的古樸典雅,有的雄偉壯觀,每一座橋都堪稱臺兒莊古城一道美麗的風景。
臺兒莊區委宣傳部科員張家維告訴記者:“近些年,臺兒莊聚焦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突出古城引領,努力將運河文化、紅色文化等資源轉化為競爭優勢、發展優勢。”
2013年以來,臺兒莊古城景區累計接待游客6000余萬人次,成功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國家版權貿易基地、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國家文明旅游示范單位等國字號品牌。
張家維表示,臺兒莊區聚力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拓展發展新空間。強化規劃引領,聘請專業團隊編制完成了臺兒莊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策劃及概念性規劃方案,以打造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臺兒莊古城核心展示園為目標,構建沿運文旅融合發展格局,著力把大運河臺兒莊段打造成為山東運河文化展示“第一窗口”。
陳海峰說:“大運河不僅給臺兒莊帶來了商業繁榮,還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我們這里的傳統節日和民俗活動豐富多彩,充滿濃厚的臺兒莊特色。”
走進一家小吃店,老板黃海宇告訴記者:“臺兒莊古城平時的演出很多,特別是春節、元宵節等傳統節日期間,古城都會舉辦廟會。在廟會上,有各種民間藝術表演,如舞龍、舞獅、踩高蹺、劃旱船等。”
“花燈節也是我們這里的一大特色。晚上,古城街道上掛滿各種花燈,色彩斑斕,樣式多種多樣。游客們行走在花燈下,看著美麗的夜景,感受著臺兒莊的獨特魅力。”陳海峰說。
為了保護和傳承大運河文化,近年來,臺兒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一方面,加強對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對古城內的古建筑、橋梁、水門等進行修繕和維護,確保這些文化遺產能夠長久保存。同時,加強對大運河水質的治理和生態環境的保護,讓大運河的水更清、景更美。
另一方面,積極推動大運河文化創新發展。通過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如大運河文化節、民俗文化展覽等,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大運河文化。同時,將大運河文化與旅游產業相結合,開發出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旅游產品,如運河游船、古城夜游等,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光旅游。
臺兒莊區發揮古城龍頭引領作用,聚力實施運河文旅融合戰略,充分挖掘運河文化,促進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走出了一條符合臺兒莊區實際的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