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關心留守兒童,“讓他們都能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留守兒童中絕大部分都是在校學生,數量眾多,周末看護問題凸顯,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中央和國家機關黨校2024年秋季學期培訓班第34調研組,于10月10日至12日赴四川省巴中市恩陽區就“如何破解留守學生周末看護難題”開展調研。
四川省常住人口8368萬,是勞務輸出大省,農村留守兒童比例較高。巴中市位于四川省東北部,轄2個市轄區、3個縣,常住人口262.9萬。本次調研地點為巴中市恩陽區,該區留守學生數量較多,近8900名,占全區學生總數的21%,具有代表性。
調研發現,留守學生校園之外的生活普遍較為單調,尤其缺乏心理陪護,父母不在身邊,老人或其他看護者又無法滿足留守學生的心理需求,致使其產生心理孤獨感。在沒有父母監管的情況下,留守學生難以抵抗手機等電子產品的誘惑。
留守學生缺乏心理陪護。因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學生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的家庭教育,可能變得內向、膽怯、敏感、冷漠、任性,缺乏安全感,產生自卑感。在“你會因為父母不在身邊而感到孤獨嗎”的調查中,32%的留守學生選擇“經常會”,38%的學生選擇“偶爾會”,超過一半的學生容易產生孤獨感。
訪談中發現,留守學生呈現出一定的分化,有的學生逐漸自立自強,而有的學生確實受到父母無法陪護的影響。心理問題潛藏在內心較難衡量,缺乏心理陪護是普遍關注的現實難題,也是留守學生需要呵護的主要問題。
留守學生手機使用問題成為雙刃劍。為了方便聯系,父母一般都會為留守學生購買手機。但學生年齡小,自制力不強,如沉迷短視頻或游戲,會嚴重影響其學業成績和健康成長。在每天玩手機或者游戲的時間調查中,29%的學生選擇“每天平均一小時以內”,17%的學生選擇“超過一小時不到三小時”。手機使用是學校、看護人非常重視而且擔憂的問題。學校和大部分看護人嚴格控制學生手機使用,但現實中完全管住很難。手機占用學生的時間較多,如果沉溺其中,將嚴重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甚至有可能導致極端事件的發生。
留守學生看護人有短板。隔代看護居多,看護人年齡結構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問卷調查顯示,88%的留守學生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同住,80%的看護人在50歲至70歲之間,20%的看護人在70歲以上。祖孫兩代年齡差距在50歲左右,僅能照顧生活,缺乏有效溝通。43%的看護人受教育程度為“小學及以下”,55%的看護人受教育程度為“初中”。看護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存在重養輕教現象,在精神上、情緒方面關注少,也無法有效輔導學生作業。
巴中市高度重視留守兒童關愛工作,相繼出臺《中共巴中市委辦公室巴中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深入開展關愛留守學生(兒童)工作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相關部門聯動配合,多措并舉,共同做好留守兒童關愛工作。巴中市恩陽區健全工作機制,開展了諸多很有成效的工作。
建立留守兒童專門檔案和聯系卡。通過詳細調查,摸清留守兒童、困境兒童具體情況,建立留守兒童的專門檔案和聯系卡,每學期動態更新。設立兒童督導員18名、兒童主任309名,落實寒暑假集中走訪、季度隨訪及重點時段走訪巡查制度。通過聯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強學校、班級與學生家長及其他監護人的聯系,共同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關愛網絡。
開展“千師訪萬家”活動。教師們進村入戶實地走訪,深入了解學生在家的學習生活情況,增進學校與家庭、學校與社會、教師與家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了解、理解、信任和情感,縮短了家校之間的距離,共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教育和諧發展。
開展“大手拉小手”愛心幫扶結對活動。各中小學在摸清留守兒童、困境兒童等特殊群體基本情況后,初步分類,對一些性格孤僻等特殊情況的學生,由校長、班主任親自幫扶;一些學習上存在困難的學生由科任教師幫扶,同時為一些家庭條件差的兒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發放教育助學金。
持續加強陣地建設。推進留守學生之家、鄉村學校少年宮、家長學校等陣地建設。恩陽區59所中小學均成立了留守兒童之家,留守學生在課外活動、雙休日或節假日通過親情電話等方式與家長溝通聯系。全區共建設59所中小學心理健康輔導室,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100多名,為學生尤其是留守兒童、困境兒童進行及時的心理疏導、危機干預等。充分發揮鄉鎮文化站、農家書屋等公益設施的作用,豐富留守學生課外生活。

從整體上看,巴中市恩陽區高度重視留守學生的關愛服務,各單位積極行動,工作扎實,取得了較好成效。但調研組綜合多個省市實踐來看,留守學生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社會問題,政策制定實施過程中在廣度、深度、溫度方面還有一些亟須改進和提升的空間。
部門協同不足,長效機制尚未健全。留守學生關愛工作涉及多個部門,如民政、教育、婦聯等,但各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協同機制,導致在資源分配、場地建設、政策執行等方面存在重復,難以形成合力。在政策制定、執行和監督等環節,缺乏持續性和穩定性,解決留守學生周末看護問題缺乏健全的、管用的長效機制。
缺少心理輔導的專業教師。學校雖然設有心理健康輔導教師,但從多省市實踐來看,大多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專職的心理輔導教師較少,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學生心理健康需求。留守學生如果出現常見淺層的心理問題,兼職教師尚且能夠疏導,假如出現極端或深層的心理問題,因為沒有專業知識支持,就很難化解疏導。
家庭教育缺失。解決留守學生周末看護問題,家庭是責任主體。有的父母平時與孩子聯系較少,甚至一年才回家一次,因此孩子與父母情感生疏。有的父母把孩子留給祖輩,不管不問,孩子成績不理想就責問,不認為自己對孩子有多大責任。家庭教育的缺位,導致留守學生自制力不強,遲到、早退、曠課、厭學、早戀、沉迷網絡等情況多有發生,極個別留守學生甚至產生極端行為。
基于以上分析,就破解留守學生周末看護問題,在既有工作基礎上,為進一步推動工作取得實效,各地各有關方面可從以下四方面推進:
一是協同發力,建立看護長效機制。根據留守學生的比例,分類分級評估,在比例較高的地區,可成立專責機構,統籌民政、教育、婦聯、關工委等部門,強化多方聯動,明確工作職責,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健全解決留守學生周末看護問題的長效機制,緊貼留守學生的實際需求,制定長效管用的實施計劃,推動留守學生工作站所下沉鄉鎮(街道)、村(社區)。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建立學校與村(社區)、鄉鎮(街道)的合作機制,組建志愿者隊伍,整合資源資金,助力看護機制。
二是分類施策,精準看護重點留守學生。留守學生是一個較大的群體,群體內存在差異化。在學jocwP5CDyeUo0oiKoQGk1Q==校、看護人有效管理引導及學生努力上進的共同作用下,很大一部分學生能克服留守難題,也確實有學生在心理、成績和行為等方面受到明顯影響。因為存在差異,可對留守學生分類施策、精準看護。集中精力兜住底,就能較大程度上解決看護難的問題。摸清留守學生的真實情況,健全留守學生檔案管理,突出重點、傾斜資源,進一步加強對孤兒、殘疾、特異體質、心理疾病、行為失序的留守學生的精準看護。
三是補齊短板,加強心理健康教師力量。可按照師生比例或學生規模配備足夠數量的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逐步提高專職心理教師的比例。定期組織心理健康教師參加專業培訓,著力提升隊伍素質,切實提高心理輔導工作的實際能力,及早發現、正確糾正學生心理問題和不良行為,促進學生心理、人格健康發展。
四是強化責任,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父母是留守學生的第一監護責任人,應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強化父母的法律責任和意識。家長應合理安排務工時間,正確處理生產創收與子女教育的關系,盡量在節假日回家陪伴孩子或安排孩子探望,利用電話、視頻等方式加強親子互動,給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勵,隨時了解子女學習和發展情況,及時引導教育。引導留守學生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增強身體素質,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在勞動中樹德、增智、強體、育美。
(調研組成員:郝雨、程力、王佳、朱賽凡、薛遠洋、滕慶功、肖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