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目的:探討預見性護理模式在耳鼻喉患者圍術期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22年3月1日~2023年12月1日收治的232例耳鼻喉部手術患者作為觀察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16例,對照組給予常規圍術期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預見性護理模式;比較兩組術后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負性情緒[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并發癥發生情況、護理滿意率。結果:觀察組VAS、SAS、SDS評分及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1),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P<0.01)。結論:耳鼻喉科患者在圍術期給予預見性護理可減輕術后疼痛,緩解負性情緒,減少并發癥發生,提高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
耳鼻喉科;預見性護理;負性情緒;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6-7256.2024.20.031" 文章編號:1006-7256(2024)20-0107-03
耳鼻喉科手術與其他手術比較、具有專業性強的特殊性。原因在于醫生要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完成手術操作,并要提供清晰的手術野。另外,部分醫院能夠熟練完成耳鼻喉部手術的醫師相對較少,難以滿足耳鼻喉科患者的治療需求。耳鼻喉部疾病多為年齡較大或兒童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存在較多的安全隱患。因此,在圍術期應用有效的護理方法十分重要。預見性護理是指護理小組通過文獻檢索,對圍術期并發癥的發生機制、誘發因素、危害程度、預防措施及護理要點進行復習,運用獲得的資料,提前預測可能出現的護理風險及不良事件,為患者制訂全面、綜合、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從而提前實施及時有效的預防性干預措施,有效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1-2]。本文旨在觀察預見性護理模式對耳鼻喉科患者術后疼痛程度、負性情緒、并發癥發生率、護理滿意度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2年3月1日~2023年12月1日收治的232例耳鼻喉部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耳鼻喉部擇期手術的患者;②年齡15~75歲;③精神正常、意識清晰,能夠配合問卷調查的交流內容。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系統惡性腫瘤者;②合并心、肺、肝、腎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③急診手術患者;④孕婦或哺乳期婦女。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16例。對照組男65例、女51例,年齡15~74(44.23±9.54)歲;手術類型:扁桃體和腺樣體摘除術38例,鼻息肉25例,鼻竇炎23例,化膿性中耳炎17例,鼾癥患者8例,喉癌及下咽癌5例。觀察組男64例、女52例,年齡15~75(44.28±9.34)歲;手術類型:扁桃體和腺樣體摘除術37例,鼻息肉26例,鼻竇炎24例,膿性中耳炎16例,鼾癥9例,喉癌及下咽癌4例。兩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手術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本研究獲得院醫學倫理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字。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包括核實術前檢查結果及準備,術前健康指導,完善術前用藥,術中生命體征、血氣監測,術后病情變化及護理治療。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預見性護理措施,根據文獻檢索的各種安全隱患進行針對性護理,實施過程如下。①身心應激護理:患者入院后處于完全陌生環境,并缺乏相關疾病專業知識,再加上對手術的擔心,比如術中麻醉風險、術后疼痛、護理服務、治療費用等,易引起患者的身心應激反應,比如焦慮、抑郁、緊張等情緒[3]。而這些負性心理表現可直接影響患者的圍術期安全。術前訪視時應該進行心理疏導,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屬的疑慮,消除患者的焦慮情緒,通過介紹身邊成功案例向患者說明手術的必要性,鼓勵患者增強治療信心。同時讓患者對護理人員產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從而減緩其心血管系統及心理應激反應。②安全核查的護理:術中嚴格實施安全核查工作。手術室護士一定與病房護士、麻醉師共同核查患者信息,堅持逐項查對,避免差錯,確保患者及手術部位標識無誤后方可進行手術操作。③預防窒息的護理:耳鼻喉科的手術麻醉均需要氣管插管全麻模式,如果通氣導管受壓、扭曲或松脫,可能引發術中窒息,影響手術操作進程及患者生命。同時,咽喉部手術刺激可以引發氣管痙攣、咽喉部水腫,增加了窒息發生率和氣道護理難度。所以做好呼吸道管理十分重要,手術過程中對氣管導管要進行妥善固定,確保插管深度適宜、不能受壓,若發現氣道阻力上升,則需立即上報麻醉醫生進行調整。遵醫囑應用激素以減輕喉部水腫。④預防感染的護理:耳鼻喉部解剖復雜,手術屬于二類切口,局部消毒具有一定難度,消毒不規范可能會導致術中菌群的移位,帶來醫源性感染風險。感染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手術成功率,也是感染管理的一項關鍵指標。根據耳鼻喉部的解剖特點,需在術前1 d進行剪鼻毛、清潔口腔及咽喉部、理發,遵循無菌原則進行手術野消毒。術中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流程,阻斷感染途徑[4]。對于手術時間較長的腫瘤患者可視具體情況追加抗生素。⑤增強護士風險意識:a.加強“三基三嚴”知識學習。研究小組護理人員參加教學查房、小講座和術前討論,結合文獻尋找安全隱患的成因、危害性及預防措施,增強護理人員對于潛在護理風險的識別能力,嚴格執行標識腕帶與手術部位標記等規定。培訓應急預案相關模擬場景演練,增強護士安全意識。b.提高護士的專業能力。耳鼻喉護理組成員要加強圍術期護理知識學習與交流,對可能出現的危險因素、并發癥進行分析,并制訂解決方案。定期組織耳鼻喉專科組成員學習、參觀手術步驟與手術配合要點等,為以后的醫護配合奠定基礎。⑥術后護理:a.基礎護理。重點關注檢驗報告中白細胞水平、D-D等炎性介質變化。耳鼻喉部組織血供豐富、炎性細胞及炎性因子容易聚集,加之血管壁滲透性強,手術部位滲液較多,護理查房時應注意切口敷料干燥情況,及時發現滲血、滲液情況。換藥過程中宜選擇透氣性、吸水性好的敷料,嚴格無菌操作。b.病情評估。全面評估手術患者病情轉歸,如果體溫超過38.5 ℃則提示存在感染的可能,應尋找發熱原因并采取抗感染及降溫措施。若出現明確手術切口感染情況,及時送檢做細菌培養,根據病原菌的種類選擇特異性抗生素。c.營養均衡的護理:對于癌癥患者圍術期應該評估其營養狀況。鼻咽癌患者由于病變部位的原因而影響進食,部分患者可能存在營養不良。通過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態,及時進行靜脈營養,達到營養均衡,維持正常的血紅蛋白水平。報道顯示,對鼻咽癌治療患者實施積極的營養干預,能夠維持患者營養狀況,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5-6]。另外,術后鼓勵老年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并循序漸進的增加運動量,預防壓力性損傷及深靜脈血栓形成。
1.3" 觀察指標" 研究組成員記錄圍術期評估數據。①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后各時間點疼痛程度:包括手術部位和頸肩部疲勞性/牽涉性疼痛,評分方法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疼痛程度依次為無痛:0分、輕微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②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術后1周負性心理變化: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SAS與SDS得分越高提示該患者的焦慮、抑郁負性情緒越嚴重。③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例數:包括感染、延遲出血、小潰瘍、皮下瘀血、血腫等例數。④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患者出院前采用自制滿意度調查量表評估,總分為100分,依次為滿意:≥85分、基本滿意:60~84分、不滿意:lt;60分。總滿意度(%)=(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包分析獲得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兩組術后各時間點VAS評分比較" 見表1。
2.2" 兩組護理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見表2。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見表3。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6.55%,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2.62%。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7.418,P<0.001)。
3" 討論
隨著社會進步、人們受教育程度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護理模式更趨人性化。護理服務的重點由傳統的服務于治療的模式逐漸向以患者為中心的方向轉變。耳鼻喉部疾病大多數以老年人和兒童群體為常見,患者在醫護治療過程中的配合度及依從性較低。尤其是老年患者的聽力和視力下降,不能很好地與護理人員溝通交流,會增加護理工作的難度[7]。常規耳鼻喉護理模式是按照醫囑進行護理干預,護理內容、方法及范圍有限。隨著現代護理理念的更新,預見性護理模式被日益重視并逐步推廣應用,該模式不僅優化了護理流程、規范了護理治療,同時培養了護理人員的自律性,還能改進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的溝通、改善護患關系,避免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為患者提供優質、高效的護理服務。
預見性護理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以患者為中心”,結合患者圍術期的護理需求、病例資料評估及耳鼻喉部手術開展期間的風險因素、預測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制訂針對性較好、實操性較強的護理方案,以達到減少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及并發癥發生率、提高其生活及運動能力、加速術后康復的目的。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各時間點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1),得益于術后及時進行的疼痛干預,對于腫瘤患者術中酌情安置自控式鎮痛泵,利于術后疼痛的緩解。護理后,觀察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1),提示預見性護理模式的健康指導、心理治療等措施,可以消除由于陌生環境、手術恐懼給患者帶來的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改善了患者心理狀態,避免由此引發的生命體征不穩定,利于術后恢復。有報道顯示,嚴重的負性情緒會誘發一系列生理、心理應激反應,從而提高患者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進而出現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等不良反應,嚴重時可導致心臟前后負荷加重,誘發心律失常。同時,預防術后感染是影響耳鼻喉部手術預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患者術后預防性護理的重點內容。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1),表明預見性護理理念下的干預模式,可以降低耳鼻喉部手術野的感染率。分析其原因:①耳鼻喉科患者因擔心手術效果、術后飲食等,多數患者產生緊張、恐懼心理,不利于術后恢復。預見性護理的心理治療緩解了上述負性情緒,提高治療依從性,保證本組護理治療的順利實施;②換藥護理過程中嚴格執行無菌操作,盡可能的消除了誘發感染的因素;③術后早期下床活動、運動鍛煉及維持營養均衡,提高了患者的免疫力,也是降低感染發生的保障;④保持手術部位及口腔清潔,合理預防性運用抗生素。另外,出院前測評的護理滿意率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1),提示術后應用預見性護理能夠減少疼痛、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從而提高了患者圍術期舒適度,護理滿意度相應得到提高。
綜上所述,耳鼻喉科手術具備高風險、安全隱患多的特點,若不及時消除潛在的安全隱患,將會造成圍術期不良事件的發生,為患者帶來經濟及健康的損失,影響治療效果。預見性護理針對耳鼻喉部手術的安全隱患進行預先分析,提前采取合理、有效的防護措施,既讓患者舒心、安全地渡過圍術期,又為患者提供了優質高效的護理治療,也為手術安全提供保障,值得進一步護理研究。
參 考 文 獻
[1]" 張會妙,袁威玲,李靜.預見性護理在冠心病PCI術后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3,29(20):110-113.
[2]秦呈燕,馮少君,張愛萍.預見性護理在小兒腹腔鏡手術患兒預防非計劃性低體溫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3,29(8):112-114.
[3]南寧,徐彩霞,劉靜.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耳鼻喉疾病手術患者預見性護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1,27(10):96-98.
[4]童曉紅,吳喜榮,韓美潔.PDCA循環護理模式在骨科患者術后感染預防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9,25(22):71-74.
[5]羅小梅,曹丹,陳木花.延續護理對鼻咽癌患者張口困難訓練依從性及功能康復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9,25(11):57-59.
[6]沈慶慶,許詩琨,李陵君,等.基于PG-SGA的個體化營養干預對鼻咽癌化療患者營養狀況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9,25(15):30-32.
[7]王琳.耳鼻喉手術護理中的安全隱患及防范對策研究進展[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23):20-22.
本文編輯:姜立會" 2024-03-02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