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市民發視頻稱,陜西西安曲江新區規劃局一名負責人在接待群眾來訪時,因回答不上群眾的問題,偷偷從廁所跳窗逃離,引發廣泛關注。該市民反映的是拆遷安置房的地理位置變動后離高壓線更近的問題。
從廁所跳窗“跑路”,這個略顯搞笑的沖動行為,本質上卻是對群眾工作的逃避,容易引起來訪群眾不滿和失望,留下對待群眾訴求不真誠的輿論印象。
窗戶或許好跳,可問題依舊留在了現場。逃避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相反可能激化矛盾,造成工作被動。公職人員作為政府與群眾之間的橋梁,應當承擔起應有的責任,耐心傾聽并盡力解決群眾的合理訴求,至少展現出解決問題的態度。這位公職人員一跳了之,留下其他人在辦公室里面面相覷,讓群眾的疑問懸而未決,顯然有違公職人員的職業素養。
面對網絡熱議,當地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工作人員表示,視頻中的干部是他們的副局長,當天從九點多到下午一點多,他4個多小時內一直在接待市民的信訪,但市民始終不讓其離開,后來他無奈之下從窗戶離開。這雖然道出了涉事副局長“沖動”行為背后的無奈,但此類事件在公眾輿論中發酵后,很容易上升為對當地公職群體的負面評價,進一步加深當地民眾的誤解和偏見。即便群眾的問題再難以回答,公職人員都應當負起責任,正面回應,而不是逃避和推諉。
不過,連續4個多小時的溝通,為何得不到雙方滿意的結果?群眾反饋的問題直接關系到日常生活與安全,其根源在于拆遷規劃頻繁調整,造成新規劃的居住區與高壓線距離更近。當前方案與前期的規劃為何有如此大的出入?在規劃修訂的過程中,相關部門是否建立了有效的溝通機制,讓居民能夠充分了解規劃變動的理由與影響,同時為居民提供表達意見的平臺?如果規劃變更的決策過程中缺乏公眾的參與和意見征集,那么居民對此產生不解甚至不滿,也在情理之中。
在網絡曝光的視頻中,這名副局長用“那肯定不是我個人改的”來回應群眾的質疑。規劃局副局長的職務,就代表了其不能站在個人立場上去面對群眾問題,強調個人權責和感受。作為一名副局長,在做群眾工作時,或許不能在第一時間給出明確的解決方案,但應該積極溝通,推動問題化解,而不是一躲了之。
在現實生活中,群眾的訴求往往比較復雜,涉及多方利益糾葛,這無疑是對公職人員耐心和處理問題能力的極大考驗。因畏難情緒或利益考量而逃避群眾,既不符合職業要求,也無法展現人文關懷。真正有效的處理,要求公職人員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還需要勇于擔當,換位思考,做到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
跳窗事件也提醒了公職人員,面對群眾工作,逃避是不可取的。通過建立在互相尊重基礎上的溝通與交流,來尋求權力與權利之間的和諧共處,是社會穩定與進步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