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塔工廠”被譽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工廠” 和“全球化4.0”的創新示范者,由世界經濟論壇和麥肯錫咨詢公司共同組織評選。截至2023年底,中國共有62家工廠躋身“燈塔工廠”行列,總數量繼續位居全球第一。
“是展示高科技和未來愿景的窗口,更是綠色工廠”
工廠內部布滿了自動化的流水線,人工智能(AI)系統控制著整個工廠的運作,隨處可見的顯示屏實時顯示生產數據和監控畫面……這是很多科幻影片中未來工廠的模樣。如今,這樣的工廠正在從人們的想象中走進現實。
位于浙江嘉興國家高新區的隆基綠能嘉興基地是目前全球光伏行業中唯一的“燈塔工廠”。在這里,每隔16秒,生產線上就有一塊組件下線。走進工廠,機械臂和傳送帶在透明小格子間里高效地焊接、裝框、裝接線盒,精準而迅速地完成著每一個生產環節。隨處可見的數字顯示屏就像工廠的眼睛,實時顯示著生產數據和監控畫面,從生產效率到能耗情況,從產品質量到設備狀態,所有信息一目了然。
“‘燈塔工廠’入圍要求十分嚴苛,需要集成至少5個世界級領先水平的技術應用。而我們基地內大規模采用工業互聯網、大數據、AI、數字孿生(一種以數字的方式為現實物體創建高度仿真的虛擬模型的技術)等新技術,開發實施了30多項數字化技術推動智能制造。”嘉興隆基樂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水明敏對記者介紹道。
“‘燈塔工廠’不僅是展示高科技和未來愿景的窗口,更是綠色工廠。”水明敏說,“近年來,中國企業對光伏產品、技術等各方面都作了革新。隆基前不久發布的《2023年可持續發展報告》顯示,截至去年底,隆基光伏硅片累計出貨量超過414.24吉瓦,占全球光伏累計裝機量的27%,可產生超過1.7萬億千瓦時的綠色電力,相當于減少了8.12億噸碳排放,或相當于種植了40.6億棵樹。”
“中國產業鏈的完備與數字化是強大基礎”
從運營成本降幅、生產效率提升、維護成本降幅、綜合成本降幅、產量增幅等5個主要經營指標來看,中國的“燈塔工廠”均領先其他國家(地區),其中運營成本平均下降35%,其他國家(地區)平均降幅低于13%;產量(營業額)平均增幅超過100%,其他國家(地區)平均增幅低于80%。“‘燈塔工廠’的評選并非易事,它標志著中國制造業在全球范圍內的高水平和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的先進意識。”水明敏對記者表示。
那么,為什么中國能夠出現如此多收獲好評的“燈塔工廠”呢?在水明敏看來,很多中國企業希望通過國際認可來驗證自身智能制造和數字化轉型的成效,因此積極參與全球“燈塔工廠”的評選。在智能制造的轉型浪潮中,中國企業不僅學習了海外的精益生產理念,更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和升級,使得智能制造的潛力得到更大程度的挖掘。中國產業鏈的完備與數字化也為“燈塔工廠”的出現和運轉提供了強大的基礎。“以嘉興基地為例,百公里內,我們就能找到光棒、光纖、光纜的所有原材料。同時,與其他國家不同,中國的智能制造更多落實在與產業的結合中,這為企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遇。此外,中國制造業的試錯成本相對較低,企業能夠通過在特定基地的試驗,快速學習和推廣成功經驗,從而在整個行業內實現智能制造的廣泛應用。”
中國“燈塔工廠”的涌現,得益于國家層面的戰略部署和企業層面的積極響應。國家層面“自上而下”的布局,強調了智能制造和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性,推動了企業向智能化、自動化的方向發展。企業層面則展現出“自內而外”的內生動力,企業通過智能化升級,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這種“自上而下”與“自內而外”的結合形成了一種良性互動,推動了整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中國制造業的水平顯著提升,成為全球制造業創新和高質量生產的重要中心。據世界銀行統計,中國制造業已連續超過10年位居世界首位,其在全球制造業增加值中的份額從2013年的大約24%增長到了2023年的30%左右。“燈塔工廠”作為智能制造的典范,不僅提升了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還將推動產業的高端化、智能化轉型。
“現在是中國制造業轉型的重要節點。”在天津財經大學教授叢屹看來,中國已經進入新動能、新產業快速增長的階段,這正是由傳統制造業向現代制造業轉變的重要標志,中國制造業必須加快向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同時,全球范圍內制造業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中國制造業必須緊跟全球產業變革大勢,加快轉型升級,提升國際競爭力。他認為,在這一轉型過程中,成功完成智能制造和數字化轉型的“燈塔工廠”為制造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摘自《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