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正處在新舊動能轉換關鍵期的中國而言,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既是應對時代之變的戰略選擇,也是中國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用好用足現有優勢,摒棄貪大求快、盲目追風的心態,抓住政策支持、技術革新、消費升級等機遇,中國制造定能在時代賽道穩步向前。
世界經濟論壇10月8日宣布,22家創新制造企業加入全球燈塔網絡,該網絡的成員數量至此達到172家。值得關注的是,新晉“燈塔工廠”中有13家來自中國,涵蓋風能設備、核電等多個高新領域。
“燈塔工廠”榜單,被認為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球制造業智能化、數字化的前沿水準。入圍企業雖不論規模大小,但需集成至少5個世界級領先水平的技術應用,且在環境保護、能源節約、資源循環利用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果。
如果說“燈塔工廠”是智能制造的標桿,那么,“燈塔工廠”的涌現,就是中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重塑未來競爭新優勢的縮影。近年來,無論是“全球工業4.0獎”,還是“科技品牌價值100強”,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在全球評選中脫穎而出,很多時候甚至占據“半壁江山”。如果說以往入圍更多靠的是規模量級,那么如今,中國企業則是憑借創新支撐與引領能力,在世界產業版圖上站穩了腳跟。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再到“世界研發實驗室”,是什么成就了中國的“登頂”之路?
積淀是底氣所在。從“造不了”到“造得出”再到“造得好”,我們用70多年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如今,中國制造業總體規模已連續10多年位居全球第一,是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依托于此更形成了從終端產品、零部件、原材料到相關配套設備的完備產業鏈。出于規模經濟的優勢,成本攤薄效應十分明顯,以光伏行業全球首家“燈塔工廠”隆基綠能嘉興基地為例,百公里內,企業能找到光棒、光纖、光纜的所有原材料。更重要的,面對全球供應鏈中斷等突發情況,強大的基礎能使企業心中有底、腳下不慌,在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中,穩扎穩打、步履不停提升自身國際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
需求是機遇所在。需求是經濟增長的拉動力量。中國幅員遼闊,自東向西、由鄉到城囊括了從平價到高端、從大眾到細分的巨大市場。特別是當下,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形成了歷史性交匯。在實現“雙碳”目標的深刻變革中,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和生產生活方式等轉型升級,都為新技術、新產業的成長創造了廣闊空間。正如有媒體指出,全球許多公司之所以繼續對華保持深度聯系,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中國在許多產品類別中占據全球需求的近三分之一。
創新是方向所在。當前,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給全球生產力水平帶來顛覆性影響,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在紛繁的國際貿易摩擦中,中國制造業沒有“吃老本”,反而進一步激發起自主創新力量。過去依賴低成本的勞動競爭模式逐漸被取代,人才基礎、創新主體、新興產業等優勢不斷聚合釋放。2023年,中國研發投入強度為2.64%,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有媒體分d1XAza641ULsl0peavf8iUiJFPD4Qge/VqdG1Bd3eo0=析預測,中國高科技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將從2018年的11%增至2026年的19%,如果把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新三樣”也計算在內,這一比例到2026年將擴大至23%。顯然,向新而行的中國,帶給世界的是穩穩的預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的經濟體,發展制造業是其共同特征之一。對于正處在新舊動能轉換關鍵期的中國而言,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既是應對時代之變的戰略選擇,也是中國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當然,正如“燈塔”不能一天兩天建成,制造強國的發展歷程注定不會平順,作為后起國家要保持身位優勢也會面臨更多挑戰。如今,我們依然處在由大變強、爬坡過坎的重要關口,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基礎能力等方面還存在突出短板,同時又面對嚴峻的外部環境。這種時候,尤須看清形勢、保持定力。高質量發展的掣肘因素、外部打壓的風險點位,其實往往就是發展的潛能所在、攻堅的目標所在。用好用足現有優勢,摒棄貪大求快、盲目追風的心態,抓住政策支持、技術革新、消費升級等機遇,中國制造定能在時代賽道穩步向前。
人工智能系統控制偌大廠房的運作,隨處可見的顯示屏實時跳動生產數據和監控畫面……科幻影片中的場景已經成為現實。在世界經濟舊有結構逐漸解體,新結構尚待形成的當下,期待更多“燈塔工廠”,成為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底氣,也為全球經濟結構重塑建立新的標桿。
(摘自《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