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基于軌道間最小距離的空間環境指數

2024-11-25 00:00:00武恩惠劉靜楊旭
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 2024年11期

摘要: 空間環境指數是描述空間碎片對空間環境長期影響的量化評估指數。用該指數可以對比分析某空間物體的在軌運行是否對其他物體乃至整體環境產生較大威脅。對現有典型空間碎片環境指數及其建模方法進行分析和比較,并針對過去模型中平均碰撞風險計算方法的不足,提出一種空間環境指數模型,即基于軌道間最小距離(minimum orbital intersection distance, MOID)的空間環境指數(MOID-based space index, MBSI)。該指數綜合空間碎片的質量、有效截面積等因素,基于MOID考慮碰撞風險,計算近地軌道(low Earth orbit, LEO)區域中不同空間物體的MBSI指數,并與已有的RN指數、CSI(criticality of spacecraft index, CSI)指數的結果進行比對和分析。MBSI與RN指數、CSI指數符合度超過60%,而MBSI更能體現空間物體壽命期內的危險程度。

關鍵詞: 空間碎片; 軌道間最小距離; 碰撞風險; 空間環境指數

中圖分類號: V 41

文獻標志碼: A

DOI:10.12305/j.issn.1001-506X.2024.11.20

Minimum orbital intersection distance based space index WU Enhui1,2,3,*, LIU Jing1,2,3, YANG Xu1,2,3

(1. 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Space Debris Observation and Data Application Center, China National Space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101, China; 3.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Abstract: The space index is 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index that describes the long-term impact of space debris on the space environment. This index allows for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whether the in-orbit operation of a space object poses a significant threat to other objects or the overal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existing typical space indices and their modeling methods. Addressing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calculation of average collision risk in previous models, a space index model based on the minimum orbital intersection distance (MOID), namely the MOID-based space index (MBSI). This index considers factors such as the mass and effectiv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space debris and incorporates collision risk. The MBSI indices of different space objects in the low Earth orbit (LEO) are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existing RN and CSI indices, providing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formity between MBSI and RN and CSI indices exceeds 60%. Additionally, MBSI better reflects the danger level of space objects throughout their lifespan.

Keywords: space debris; minimum orbital intersection distance (MOID); collision risk; space index

0 引 言

近年來,空間碎片數量急劇增長,大型星座快速密集發射部署[1-2,空間物體的總體數量快速增長,導致軌道空間逐漸擁擠,航天器面臨潛在碰撞的風險越來越高[3-4。航天器的安全運行和外空活動的長期可持續性受到威脅。國際上正在積極制定并推行有效的政策[5-6來管理和減少空間碎片,以確保未來的空間活動能夠在相對安全的環境可持續開展。

為此,機構間空間碎片協調委員會(Inter-Agency Space Debris Coordination Committee, IADC)開展了關于空間環境指數的研究,并先后于2019年和2020年啟動兩項合作研究任務,即IT36.2與AI38.1。這兩項任務著重關注空間碎片對環境的影響,促進各機構積極開展空間環境指數研究,并對各國機構所提出的空間碎片環境指數進行對比與分析,旨在構建簡潔且科學客觀的空間環境指數模型。

IADC成員機構提出的指數模型分為兩類,一是基于空間物體的空間環境指數,主要用于描述在軌空間物體對空間環境的潛在威脅;二是面向環境演變的空間環境指數,主要用于描述某一區域或整個軌道空間威脅。目前,所提出的指數大部分屬于第一類,即針對空間物體對空間環境的潛在威脅。2009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el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 Johnson Space Center提出清除指數(removal criterion, RC)。RC指數由碰撞概率和物體質量兩部分構成,其中碰撞概率通過空間碎片密度與有效截面積乘積對空間體積元積分得到。Kebschull等[7提出環境關鍵指數(environmental criticality, EC)。EC指數由碰撞概率和碰撞產生碎片云的影響兩部分構成。碰撞概率通過空間碎片通量與空間物體截面積的乘積得到,產生碎片云的影響由空間碎片通量的增量表示。Anselmo等[8-10提出歸一化無量綱排序指數(normalized and dimensionless ranking index, RN),RN指數由空間物體質量、空間碎片通量以及軌道壽命3部分構成。Rossi等[11提出航天器關鍵指數(criticality of spacecraft index, CSI),CSI指數由空間物體質量、空間碎片密度、軌道壽命以及軌道傾角影響4個部分構成。Letizia等[12提出在軌解體的環境影響指數(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orbital breakup, ECOB),ECOB指數由空間物體解體產生的碎片云在長時間尺度下與其他物體發生碰撞的概率累加得到。

空間環境指數可以有效輔助空間碎片環境治理。空間環境指數可以應用于空間碎片主動清除(active debris removal, ADR)任務,選取對空間環境潛在威脅最大的目標制定ADR任務[13-14,達到更有效的空間碎片減緩。當前的空間環境指數普遍關注低軌空間區域,完成的空間碎片環境潛在風險評估情況表現出對空間物體質量和軌道壽命的強相關性,質量越大、軌道壽命越長的空間物體具有更高的風險。現有的空間環境指數在空間碎片環境治理中的應用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長期條件下現有指數無法提供將引起凱斯勒效應的明確指數閾值[15-16,同時短期條件下也無法準確指示未來可能發生碰撞事件的具體區域[17。下文將詳細介紹空間環境指數模型的通用構建方法并對典型空間環境指數進行分析比較,從軌道間最小距離(minimum orbital intersection distance, MOID)出發,基于已有指數的優缺點提出基于MOID的空間環境指數(MOID-based space environment index, MBSI)模型,以彌補現有典型模型的不足。

1 空間環境指數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分析

1.1 模型的基本原理

綜合現有幾種主要空間環境指數模型的考慮因素(見表1),空間環境指數Index主要基于空間物體發生在軌碰撞的風險與在軌解體對空間碎片環境的影響。

表1在軌碰撞風險常使用空間物體發生災難性碰撞解體的概率PC,對空間碎片環境的影響常使用災難性碰撞解體所產生碎片的數量NP

Index=PC·NP(1)

式中:PC常使用指數關系式表示,該概率與空間物體在軌道壽命內通過其有效截面積的空間碎片數量相關。

PC=1-e-∫l0F(h)·A·dt(2)

式中:F(h)為t時刻空間物體所在軌道高度h處的空間碎片通量;A為空間物體的有效截面積;l為空間物體的軌道壽命。由于現實場景PC通常小于10-3,可以簡化為

PC≈∫life0F(h)·A·dt(3)

即發生災難性碰撞解體的概率等于空間物體軌道壽命期間穿過空間物體等效截面的空間碎片數量,life為空間物體的軌道壽命。當空間碎片通量取空間物體軌道壽命內的平均空間碎片通量F(h)時,其代表平均軌道高度h處的空間碎片環境平均情況,此處稱為環境相關項ε。空間物體的軌道壽命由壽命相關項O表示。此時,災難性碰撞解體概率可以表示為空間物體有效截面積、環境相關項和壽命相關項的乘積:

PC=A·ε·O(4)

災難性碰撞解體產生的新碎片數量NP基于NASA標準解體模型18-19,災難性碰撞中產生的大于給定特征尺寸的解體碎片數量與空間物體質量的0.75次方成正比,質量相關項μ代表解體碎片數量:

μ=NP(5)

將式(4)、式(5)代入式(1),則空間碎片環境指數常表示為空間物體有效截面積A、質量相關項μ、環境相關項ε與壽命相關項O的乘積。

Index=A·μ·ε·O(6)

具體反映空間物體尺寸對潛在空間碎片環境威脅的影響、可能發生碰撞事件的烈度、發生在軌碰撞的風險以及碰撞風險持續的時間。相較于使用碰撞概率與解體碎片數量的完整表述,簡化后的表達形式在進行在軌物體風險表征時更加簡潔與快速。

在一些典型的空間環境指數中,有效截面積A有時會被省略。下面將詳細介紹質量相關項μ、環境相關項ε與壽命相關項O。

1.2 質量相關項μ

在相同情景下,質量越大的空間物體對空間碎片環境造成的潛在威脅更顯著,其發生碰撞后產生的碎片更多。在各類空間碎片環境指數中,空間物體的質量通常被視為關鍵因素,質量相關項由空間物體的歸一化質量表示:

式中:M為空間物體質量;M0為參考質量;冪次n在不同的指數中具有不同的取值。空間物體的有效截面積與質量可從歐洲航天局DISCOS數據庫獲取。

1.3 環境相關項ε

對于質量相近的空間物體,在空間碎片環境更為復雜的軌道上運行則具有更顯著的空間碎片環境潛在威脅,其更容易與空間碎片發生在軌碰撞并導致解體。在各類空間碎片環境指數中,空間物體所運行軌道處的空間碎片環境情況常使用空間碎片密度與空間碎片通量表示:

ε=D(h)D0(8)

式中:D(h)為平均軌道高度h處特征尺寸大于10 cm的空間碎片密度;D0為空間碎片密度參考值,通常取當前時刻或歷史時刻空間碎片密度最大值。各個軌道高度處的空間碎片密度可以由軟件模擬計算得到。計算結果如圖1所示,圖中黑色曲線表示全部空間碎片在各個高度的平均密度分布情況。此外,圖1也給出了不同種類空間碎片的空間密度分布情況,包括爆炸產生碎片(紅色曲線)、碰撞產生碎片(綠色曲線)以及發射任務產生碎片(藍色曲線)。

空間碎片環境情況也可以采用平均空間碎片通量F(h)表示:

Env=F(h)F(h0)(9)

式中:F(h)為高度h處空間碎片年平均通量(見圖2);F(h0)為高度h0處空間碎片年平均通量,h0在不同的指數中具有不同的取值。

1.4 軌道壽命相關項O

空間物體在軌道高度相近和有效截面積相似的情況下,軌道壽命越長則發生在軌碰撞的概率越大,具有更大的空間碎片環境潛在威脅。壽命相關項由空間物體歸一化軌道壽命表示:

O=l(h)l(h0)(10)

式中:l(h)為平均軌道高度為h的空間物體軌道壽命(單位為年);h0為參考軌道高度。l(h)與空間物體平均軌道高度h的多項式形式相關:

l(h)=e(a·hb+c)(11)

式中:a、b、c是通過對不同高度空間碎片的軌道壽命估算結果進行曲線擬合得到的常數,在不同的指數中,a、b、c的取值也各不相同。如圖3所示,軌道壽命估算結果可以采用航天器再入生存分析模型(spacecraft entry survival analysis module, SESAM)工具計算平均軌道高度為h的空間物體近圓軌道壽命[20

1.5 典型的空間環境指數

在不同的空間環境指數中,對各相關項的表述均有差異。當前已有的空間碎片環境指數中,RN指數與CSI指數備受關注,其中CSI指數目前已受到國際廣泛認可,其對近地軌道(low Earth orbit, LEO)區域內的空間無控物體的環境威脅排序結果已被IADC采用。

1.5.1 RN指數

RN指數最初被提出時用于評估LEO區域殘留火箭上面級對空間碎片環境的潛在影響。殘留火箭上面級由于在軌解體的可能性較高,常被視為空間碎片主動清除任務的理想候選者。

RN指數省略了空間物體的有效截面積,因為其軌道壽命相關項等于歸一化空間物體軌道壽命與空間物體質量面積比的乘積[21-24

O=l(h)l(h0)·MM0·1A(13)

式中:l(h)采用式(11)計算,a=1.257 6,b=0.441 4,c=-14.770 5。此時,質量相關項的冪次則在由NASA標準解體模型得到的0.75次方上再加1,且有效截面積約分化簡消失。質量相關項中,參考質量M0等于934 kg。環境相關項采用平均空間碎片通量,F(h)為高度h處已編目空間碎片年平均通量,F(h0)為參考軌道高度處已編目碎片平均通量每年0.115 個/平方米。

1.5.2 CSI指數

CSI指數是一種對LEO區域大型航天器和火箭體進行空間碎片環境潛在威脅排名的指數,其基于對不同軌道狀態下的空間碎片環境長期演化結果的分析構建。根據對空間碎片環境長期演化模擬結果的分析,LEO區域的大型航天器和火箭體的解體是影響未來空間碎片環境的主要因素:

CSI=MM0·D(h)D0·l(h)l(h0)·1+kΓ(i)1+k(14)

CSI指數同樣省略了空間物體有效截面積,質量相關項的冪次取1,參考質量M0取10 000 kg。環境相關項采用空間碎片密度, D(h)為平均軌道高度h處特征尺寸大于 10 cm的空間碎片密度,D0為當前時刻空間碎片密度最大值5.7×10-8 個/立方米。壽命相關項中,參考軌道高度h0取1 031.5 km,l(h)同樣采用式(11)計算,其中a=6.521 5、b=0.258 3、c=-33.848 1。

此外,CSI指數還增加了傾角相關項,可視為對環境相關項的額外補充。

CSIi=1+kΓ(i)1+k(15)

式中:k=0.6;Γ=(1-cos i)/2;i為空間物體的軌道傾角。k反映了相同高度處不同傾角軌道的空間碎片環境差異,近赤道面軌道空間碎片通量大約是極地軌道的60%。Γ考慮了大軌道傾角帶來的高速碰撞威脅,對逆行軌道適當地加權。軌道傾角更大的物體,更可能與背景碎片具有更大的交會角,發生在軌高速碰撞的風險更高。

1.6 現有指數的不足

RN指數與CSI指數在迅速評估空間物體對空間碎片環境的潛在威脅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但兩者均存在一些局限性。RN指數基于當前編目物體的開普勒軌道根數計算平均空間碎片通量,其對未來空間環境的預測誤差較大。CSI指數通過模擬計算得到特征尺寸大于10 cm的空間碎片密度,能夠評估任意時刻的空間碎片環境情況,但只能描述同一高度處的碎片分布的平均情況,無法提供更為細致的描述,忽略了同一軌道高度處背景碎片的軌道幾何特征帶來的碰撞風險差異。面對巨型星座快速部署,RN指數與CSI指數在區分質量與軌道高度均相近的空間物體潛在環境威脅時存在困難,使得更為精細的風險評估變得復雜。

2 MBSI建模

2.1 MBSI構建

為更為細致地考慮空間碎片環境情況,方便對空間物體進行更為精細的風險評估,MBSI在現有指數的基礎上改進碰撞風險的計算方法,考慮空間物體間可能發生的真實交會,構建基于MOID的指數模型。MBSI將與空間物體間MOID小于1 km的編目物體作為背景碎片,考慮有效截面積A、質量相關項Imass、軌道壽命相關項Ilife、碰撞風險相關項Irisk

MBSI=A·Imass·Ilife·Irisk(16)

不同于現有空間環境指數中所考慮的環境相關項,碰撞風險相關項從空間物體與背景碎片間的軌道間最小距離出發,更全面地考慮空間物體與背景碎片之間的軌道幾何關系。相比較其他采用空間碎片通量進行建模的指數,MBSI所建立的碰撞風險模型更加準確,使其在不消耗更多計算資源的同時可以進行更為細致的風險評估。

2.2 MOID

MOID常用來評估天體之間發生近距離接近或碰撞的風險,表示兩個空間物體的開普勒軌道之間的最小距離。若兩空間物體的軌道相切或者相交,其MOID即為零。在傳統的在軌碰撞風險評估中,通常使用的最小幾何距離只考慮了兩個物體在同一時間點上的相對位置,無法反映兩物體的長期碰撞風險,而MOID在評估空間物體之間的長期碰撞風險時更為準確。考慮地球引力J2階項攝動,對北美航空防御司令部衛星目錄編號(North American Aerospace Defense Command ID,NORADID)為NORADID 48274與NORADID 58305的兩空間物體間MOID及幾何距離在一年中的變化情況進行模擬,結果顯示相較于幾何距離,兩空間物體間MOID變化情況更加穩定(見圖4)。MOID的引入考慮了軌道的幾何結構,能夠更全面地捕捉軌道間的相對位置關系,進而提供更為可信的碰撞風險評估。

本文使用數值方法計算得到MOID。使用不同的真近點角初始條件,通過迭代優化不斷調整兩空間物體在固定開普勒軌道上的真近點角值,得到兩空間物體幾何距離的最小值。重復4次該過程,取4組結果中的最小值即為兩空間物體軌道間MOID。

兩空間物體分別命名為空間物體A與背景碎片B。空間物體A和背景碎片B的真近點角初始條件[fA,fB]分別選取[π/2, π/2]、[π/2,-π/2]、[-π/2,π/2]、[-π/2,-π/2]。使用BFGS(Broyden-Fletcher-Goldfarb-Shanno)算法迭代優化使兩空間物體間歸一化距離F達到最小值[25-27

F=D′·DL2(17)

式中:D為兩空間物體間距離向量;D′為D的轉置;L為參考距離大小。D由兩空間物體在慣性坐標系下的位置矢量相減得到

D=rA-rB(18)

式中:rA與rB分別為慣性坐標系下空間物體A與背景碎片B在真近點角為f處的位置矢量。參考距離大小L由兩物體的軌道半通徑得到

L=p2A+p2B(19)

式中:pA,pB分別為空間物體A與背景碎片B的軌道半通徑;軌道半通徑p由半長軸a與偏心率e得到,p=a(1-e2)。BFGS作為一種廣泛應用的擬牛頓方法,由初始條件出發,通過維護一個估計的 Hessian逆矩陣來更新真近點角值搜索方向和步長,不斷調整直到找到目標函數的局部最小值,上述過程中目標函數即為兩空間物體間歸一化距離F。

空間碎片環境長期演化結果表明,低軌空間區域中空間物體發生碰撞的風險主要集中在MOIDlt;1 km 的交會區域[28。NASA將72 h內碰撞概率大于10-4、交會距離小于1 km的近距離交會作為緊急報告標準[29-30。因此,本文提出的MBSI特別關注了空間物體與背景空間碎片間MOIDlt;1 km的累計發生次數(見圖5),作為空間碎片環境指數建模的關鍵相關項。

2.3 有效截面積A

考慮空間物體碰撞概率時,根據式(3),在相同軌道環境中運行的空間物體,其有效截面積越大則與空間碎片發生碰撞的風險越高。MBSI考慮平均有效截面積A作為關鍵因素,認為有效截面積更大的空間物體具有更顯著的空間碎片環境潛在威脅。

2.4 質量相關項Imass

MBSI利用空間物體的質量反映可能發生的碰撞事件的烈度,質量相關項Imass

Imass=lg mlg m0(20)

式中:m為空間物體的質量;參考質量m0=10 kg。為避免出現大質量物體其質量相關項權重過大,式(20)中空間物體質量由對數形式表示。

2.5 軌道壽命相關項Ilife

MBSI同樣考慮空間物體的軌道壽命作為衡量潛在空間碎片環境威脅的關鍵因素,壽命相關項Ilife

Ilife=life(h)life(h0)(21)

式中:life(h)為平均軌道高度h的空間物體軌道壽命;life(h0)為平均軌道高度h0的空間物體軌道壽命。life(h)由軌道高度的多項式形式表示:

life(h)=14.18×h0.183 4-42.94(22)

式(22)由Rossi于2015年提出[11,其中軌道高度h的單位為km。h0為參考軌道高度,h0=1 200 km。空間物體軌道壽命是指空間物體受大氣阻力等非保守力影響,運行高度從當前軌道一直下降到再入大氣的時間長度(見圖6)。考慮到高軌空間物體壽命很大但發生碰撞的風險遠小于低軌空間物體,為避免此類物體的潛在環境威脅被高估,當hgt;h0時,Ilife=1。

2.6 碰撞風險相關項Irisk

MBSI碰撞風險相關項Irisk由空間物體與所有編目物體間MOIDlt;1 km的位置個數加權之和得到,各MOID處權重比為碰撞風險Pi

Irisk=∑Pi(23)

碰撞風險Pi考慮軌道高度相近且特征尺寸近似的空間物體與背景碎片i在MOID處的平均碰撞概率差異。

Pi=T20·exp(-sin θ2)T1·T2(24)

式中:T0=1 d;T1、T2分別為空間物體與背景碎片i的軌道周期;θ為空間物體與背景碎片i的軌道間夾角。平均碰撞概率由JeongAhn 與Malhotra于2017年提出[31,同時適用于相交軌道與非相交軌道的空間物體。

P=π·τ·|v1-v2|2·|v1×v2|·T1·T2(25)

式中:碰撞半徑τ通常取空間物體與背景碎片特征尺寸之和;v1和v2分別為空間物體與背景碎片在MOID附近的速度矢量。平均碰撞概率并不能用于對特定的空間物體碰撞事件進行預測,只可以用于表征空間物體的長期碰撞風險,只具有統計學意義。考慮軌道高度相近且特征尺寸近似的空間物體,此時空間物體速度大小與碰撞半徑相近,則空間物體與背景碎片i之間的碰撞風險Pi與軌道夾角和軌道周期相關:

Pi∝1sin θ·T1·T2(26)

式中:θ為空間物體軌道與背景碎片i軌道之間的夾角。為避免計算中的奇點問題,碰撞風險中sin-1θ替換為概率密度函數形式exp(-sin θ2)。對軌道周期T1、T2進行歸一化處理消去量綱,即可得到式(24)。

3 結果及對比

利用文獻[3]中的空間碎片環境潛在威脅較大的18個空間物體,計算RN指數、CSI指數與MBSI,并比較3種指數的結果如表2所示。軌道數據采用2023年7月18日全部編目物體雙行軌道根數(two-line element, TLE),MBSI選取與空間物體間MOID小于1 km的編目物體作為背景碎片。對比不同空間物體在不同指數中的表征結果,進行由大到小排序,數值越大代表對空間碎片環境的潛在威脅越顯著。RN指數與CSI指數排名情況具有相當的一致性,一致性高達0.989 7。CSI指數與MBSI排名一致性達到0.628 5。CSI指數排名前5的物體MBSI占4個,排名前10的物體MBSI占7個,排名前15的物體MBSI占13個,RN指數與CSI指數間排名結果高度一致,其原因為兩指數模型的計算邏輯幾乎相同。在模擬空間碎片環境較真實的軌道高度,空間碎片通量與空間碎片密度分布情況高度相似,兩指數模型中質量相關項冪次的不同也并不影響排名情況。

MBSI與另外兩種指數排名結果差異最大的為25260與29499兩個物體。造成這樣差別的原因是MBSI與兩種指數所考慮的在軌碰撞風險計算邏輯不同。CSI指數中碰撞概率相關項由空間物體年平均密度表示, NORADID 25260與NORADID 29499在18個空間物體中的碰撞風險由高到低分別排名第17與第18。而MBSI中的碰撞風險相關項則由與背景碎片間的軌道幾何關系表示,NORADID 25260與NORADID 29499的碰撞風險分別排名第8與第7,兩物體的MBSI風險排名情況與另外兩個指數大相徑庭。

CSI指數與RN指數中的環境相關項僅僅考慮了空間中碎片分布的平均情況,無法更細致地評估某空間位置特定時間段內發生碰撞事件的風險。相較于CSI指數與RN指數模型,MBSI彌補了RN指數與CSI指數對真實可能發生碰撞風險的考慮不足,MBSI采用軌道交會點的密集程度作為風險相關項,更直接準確地反應了空間物體對環境的影響情況。在評估全局空間碎片環境碰撞風險程度時,可以通過描述未來一段時間內高碰撞概率的交會點空間密度與出現頻次來精準地表征可能發生解體事件的高風險區域。

4 結束語

近年來空間碎片環境指數是國際上空間碎片與空間安全領域研究的熱點,對于空間可持續發展政策與工程實施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現有空間碎片環境指數普遍以空間物體的質量尺寸與所處軌道的碎片密度為主導因素作為建模基礎,模型還較為粗糙,缺乏對全局空間環境進行發生碰撞事件風險的細致評估能力。MBSI在考慮了空間物體質量、尺寸等特征量的基礎上,精細地對空間物體壽命期內的接近真實累計碰撞風險進行建模計算。從選取的空間物體的環境指數計算比對結果看,MBSI與國際上的CSI指數、RN指數符合度超過60%,而MBSI更能體現物體壽命期內的危險程度,還可以對短期內的空間環境指數進行量化評估。后續將進一步挖掘MBSI在大型星座及整體空間碎片環境情況中的風險評估潛力。

參考文獻

[1]LEWIS H, RADTKE J, ROSSI A, et al. Sensitivity of the space debris environment to large constellations and small satellites[J]. Journal of the British Interplanetary Society, 2017, 70(2/4): 105-117.

[2]OLIVIERIL, FRANCESCONI A. Large constellations assessment and optimization in LEO space debris environment[J].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2020, 65(1): 351-363.

[3]BERNHARD P, DESCHAMPS M, ZACCOUR G. Large satellite constellations and space debris: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he space common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23, 304(3): 1140-1157.

[4]ZHANG W, WANG X H, CUI W, et al. Self-induced collision risk of the Starlink constellation based on long-term orbital evolution analysis[J]. Astrodynamics, 2023, 7(4): 445-453.

[5]SOARES T, MORALES S S, CATTANI B, et al. ESA’s zero debris approach: a responsible path to mitigate space debris in valuable orbits[C]∥Proc.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Orbital Debris Conference, 2023: 6059.

[6]CARNS M G. Orbital debris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efforts among major space actors[M]. Boston: Brill Nijhoff, 2023.

[7]KEBSCHULL C, RADTKE J, KRAG H. Deriving a priority list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criticality[C]∥Proc.of the 65th International Astronautical Congress, 2014.

[8]ANSELMO L, PARDINI C. Ranking upper stages in low Earth orbit for active removal[J]. Acta Astronautica, 2016, 122: 19-27.

[9]ANSELMO L, PARDINI C. An index for ranking active debris removal targets in LEO[C]∥Proc.of the 7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Space Debris, 2017: 18-21.

[10]ANSELMO L, PARDINI C. Compliance of the Italian satellites in low earth orbit with the end-of-life disposal guidelines for space debris mitigation and ranking of their long-term criticality for the environment[J]. Acta Astronautica, 2015, 114: 93-100.

[11]ROSSI A, VALSECCHI G B, ALESSI E M. The criticality of spacecraft index[J].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2015, 56(3): 449-460.

[12]LETIZIA F, COLOMBO C, LEWIS H G, et al. Assessment of breakup severity on operational satellites[J].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2016, 58(7): 1255-1274.

[13]LEONARD R, WILLIAMS I D. Viability of a circular economy for space debris[J]. Waste Management, 2023, 155: 19-28.

[14]COLVIN T J, KARCZ J, WUSK G. Cost and benefit analysis of orbital debris remediation[EB/OL]. [2024-03-13]. https:∥www.nasa.gov/wp-content/uploads/2023/03/otps_-_cost_and_benefit_analysis_of_orbital_debris_remediation_-_final.pdf?emrc=507712.

[15]HUDSON J. KESSYM: a stochastic orbital debris model for evaluation of Kessler Syndrome risks and mitigations[J]. Journal of Student Research, 2023, 12(1): 1-12.

[16]RAO A, RONDINA G. The economics of orbit use: open access, external costs, and runaway debris growth[EB/OL]. [2024-03-13]. https:∥arxiv.org/pdf/2202.07442.

[17]HENRY S, ARMELLIN R, GATEAU T. Safe-event pruning in spacecraft conjunction management[J]. Astrodynamics, 2023, 7(4): 401-413.

[18]JOHNSON N L, KRISKO P H, LIOU J C, et al. NASA’s new breakup model of EVOLVE 4.0[J].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2001, 28(9): 1377-1384.

[19]KRISKO P H. Prop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1998 NASA breakup model[J]. Orbital Debris Quarterly News, 2011, 15(4): 1-10.

[20]JOHANNES G. DRAMA final report[EB/OL]. [2024-03-23]. https:∥sdup.esa.int/drama/downlads.

[21]DELUCA L T, LAVAGNA M, MAGGI F, et al. Active removal of large massive objects by hybrid propulsion module[C]∥Proc.of the 5th European Conference for Aero-Space Sciences, 2013.

[22]PARDINI C, ANSELMO L. Review of past on-orbit collisions among cataloged objects and examination of the catastrophic fragmentation concept[J]. Acta Astronautica, 2014, 100: 30-39.

[23]PARDINI C, ANSELMO L. Review of the uncertainty sources affecting the long-term predictions of space debris evolutionary models[C]∥Proc.of the 3rd European Workshop on Space Debris Modelling and Remediation, 2014: 16-18.

[24]JOHNSON N L, MCKNIGHT D S. Artificial space debris[J]. Bulletin of the Astronomical Institutes of Czechoslovakia, 1988, 39(4): 264.

[25]BROYDEN C G. A class of methods for solving nonlinear simu-ltaneous equations[J]. Mathematics of Computation, 1965, 19(92): 577-593.

[26]FLETCHER R. A new approach to variable metric algorithms[J]. The Computer Journal, 1970, 13(3): 317-322.

[27]SHANNO D F. Conditioning of quasi-Newton methods for function minimization[J]. Mathematics of Computation, 1970, 24(111): 647-656.

[28]ROSSI A, PETIT A, MCKNIGHT D. Short-term space safety analysis of LEO constellations and clusters[J]. Acta Astronautica, 2020, 175: 476-483.

[29]WILSON C, MCKISSOCK D.18 SDS small satellite support[EB/OL]. [2024-03-13]. https:∥digitalcommons.usu.edu/smallsat/2022/all2022/124/.

[30]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 spacecraft conjunction assessment and collision avoidance best practices handbook[R].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2020.

[31]JEONGAHN Y, MALHOTRA R. Simplified derivation of the collision probability of two objects in independent Keplerian orbits[J].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2017, 153(5): 235.

作者簡介

武恩惠(1999—),男,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空間碎片環境指數及演化模型。

劉 靜(1970—),女,研究員,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空間碎片模型、監測預報。

楊 旭(1984—),男,工程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空間碎片預警、碰撞風險評估。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无限乱码| 伊人AV天堂|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国产1区2区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无码| 天堂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福利在线播放| 欧美不卡二区| 日韩天堂视频|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男女猛烈无遮挡午夜视频|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就| 亚洲男女天堂|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国产在线视频二区|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美女啪啪无遮挡| 免费观看三级毛片|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99|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 欧美一级爱操视频| 一本大道香蕉久中文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毛片基地|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青青草一区二区免费精品|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美美女高清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激情成人综合网| 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 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二区| 国产内射一区亚洲| 好吊色妇女免费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一区不卡| 久久6免费视频| 日韩毛片免费视频| 久久99热66这里只有精品一|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L |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久久精品免费国产大片|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亚洲区一区|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毛片|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www.91在线播放|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国产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亚洲免费三区| 拍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91精品专区国产盗摄|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欲色天天综合网| 在线色国产| 一本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久久国产乱子| 无码av免费不卡在线观看| 99手机在线视频|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欧美伦理一区| 国产色婷婷| 婷婷午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