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與課程思政的協同發展,成為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生物學不僅是揭示生命現象的科學,更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學科。將思政教育融入高中生物教學中,可以有效深化學生對生命科學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和人文關懷意識,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實際,理解科學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從而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本文主要分析了生物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思政的協同發展路徑。
一、高中生物核心素養與課程思政協同發展的意義
(一)加強學生的科學價值觀,培養正確的生物倫理意識
在課堂上,通過探討如基因編輯、克隆技術等前沿生物技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其社會影響以及相關的倫理問題,使學生意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必須與倫理道德相結合。這樣的討論能夠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審視科學進步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結合案例分析,如生態保護與生物多樣性,學生能夠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樹立尊重生命與保護環境的意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學會科學知識,還可以培養自身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形成正確的生物倫理觀。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也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使學生在未來的生活與工作中,更具社會責任感。
(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增強對生物學科的探究意識
生物學作為一門實驗性和探索性極強的學科,為學生進行實踐和觀察提供了豐富的機會。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實驗、觀察生物現象以及分析數據,教師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科學探索的樂趣,并在課程中引入真實的生物研究案例,如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和物種間的相互作用,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研究的復雜性與多樣性,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還可以促使學生主動提問、探討和解決問題,從而增強學生對生物學習的探究意識。
(三)引導學生關注人類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倡導生態文明理念
生物學不僅涉及生命的基本特征,還深入探討了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以及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通過學習生態學原理,學生能夠了解生態平衡的重要性,以及生物多樣性在維持生態系統穩定中的關鍵角色。教師可以通過分析具體的生態案例,如濕地保護或森林砍伐的后果,幫助學生認識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以及應負的責任,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還能促使學生思考如何在實際生活中踐行生態文明理念。課堂上的討論和項目研究,可以讓學生了解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出有利于環境的選擇,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也讓學生對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有深刻理解,增強學生的生態意識,為構建和諧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中構建課程思政的策略
(一)融入倫理討論,促進學生對科學研究的反思
在當前的教育體系中,思政教育的融入已成為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尤其在生物學科中,結合倫理討論能夠有效促進學生進行道德反思。生物學不僅僅是關于生命現象的學科,更是涉及生命倫理、環境保護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學科。在生物實驗課程中,教師引入倫理討論,可幫助學生認識到科學研究中的社會責任,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和道德判斷能力,從而讓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好地應用生物知識。
例如,在細胞分化這部分知識的教學中,細胞分化是指在發育過程中,未分化的細胞通過特定的信號和機制轉變為具有特定功能的細胞,其不僅包含生物學中的重要內容,也包含一系列的倫理問題。為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探討干細胞研究的倫理問題,讓學生了解干細胞的潛在應用價值與相關的倫理爭議。干細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在醫學領域的再生醫學和組織工程方面展現了巨大的潛能。然而,干細胞的獲取,尤其是胚胎干細胞,涉及生命倫理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討論不同觀點,促使學生平衡科學進步與倫理道德之間的關系。在這樣的探討過程中,學生不僅學習了細胞分化的科學知識,還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倫理判斷能力。
除此之外,細胞分化的研究不僅停留在基礎科學領域,其應用也滲透到醫療、農業等多個領域。在醫學中,了解細胞如何分化能夠幫助科學家開發新療法,如使用分化的干細胞治療各種疾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案例,如利用誘導多能干細胞(iPS細胞)技術治療帕金森病的研究,鼓勵學生思考科技發展帶來的道德考驗,讓學生們認識到,雖然科技能為人類生活帶來便利,但在探索新技術時,科學家必須考慮其可能產生的倫理和社會影響。通過項目式學習,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研究,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自覺踐行社會責任,促使學生反思科學研究,思考生物研究的真正意義,讓學生在未來的科學探索中,擔當社會責任。
(二)設計以生物倫理為主題的課程,培養學生道德判斷能力
在高中生物學科中融入思政內容,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還可以培養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生物倫理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主題,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生物技術帶來的倫理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道德意識。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關于《生物變異在生產上的應用》的內容,涉及基因工程、轉基因作物等前沿話題。在講解轉基因技術時,教師可以以“抗蟲轉基因玉米”為例,深入分析其在農業生產中的實際應用。教師可以介紹抗蟲轉基因玉米的基本概念和研發背景,說明這種作物如何通過引入特定基因來增強植物對害蟲的抵抗力,從而減少農藥的使用,提高糧食產量以及農業生產效率,還有助于環境保護,踐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然而,這一技術的推廣也引發了許多倫理爭議,如對生態系統的潛在影響、對農民生計的影響等。在課堂討論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討這些問題,鼓勵學生提出不同觀點,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隨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圍繞轉基因玉米的倫理問題,讓學生討論轉基因作物對傳統農業的影響,如討論是否會造成生物多樣性減少以及轉基因產品的安全性等問題。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科學研究的透明度和公眾知情權,讓學生意識到科學技術的應用,不僅需要技術的支持,還需要倫理的引導。通過這樣的互動,學生不僅能夠掌握生物變異的科學知識,還能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形成科學素養與社會責任感相結合的全面素養。
(三)通過項目式學習,探討生物科技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通過項目式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探討生物科技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這種教學策略不僅關注生物知識的傳授,也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維。通過實際項目,學生可以在真實情境中學習,分析生物科技的應用及其帶來的社會倫理問題,從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科學素養。在項目過程中,教師應設計多樣化的活動,鼓勵學生合作討論,深入研究生物科技對環境、健康和社會經濟的影響,使學生在探索中形成科學思維與道德判斷。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以《DNA分子結構和特點》為主題,教師可以設計一個項目,讓學生探討DNA技術在醫學、農業和法醫等領域的應用。在項目啟動時,教師首先介紹DNA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利用模型展示DNA雙螺旋結構的特點。接著,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選擇一個特定領域,例如基因治療、轉基因作物或法醫鑒定,讓學生進行深入研究。各小組需要查閱相關資料,討論該領域內DNA技術的實際應用及其對社會的影響,并要求學生準備一個展示報告。在研究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諸如基因編輯技術的倫理問題、社會接受度及潛在風險等議題,讓學生在討論中形成多角度的理解。
在項目的后期,各小組進行成果展示,分享研究發現與思考所得。通過展示,學生不僅能夠鞏固對DNA知識的理解,還能鍛煉自身的表達能力和合作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對他人的觀點進行質疑并一起深入探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在項目結束時,教師可以組織一次反思討論,探討生物科技對社會發展的總體影響,以及如何在應用科技時保持較強的社會責任感,深化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讓學生意識到科學技術與社會之間的緊密聯系,從而培養具備較高科學素養與人文關懷的全面型人才。
(四)探討生物多樣性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生物多樣性與可持續發展成為教育領域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生物多樣性不僅關乎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生物種群的存續,更關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引導學生樹立全球視野,使其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系,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生態意識。在生物學教學中,將思政教育與科學知識相結合,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還能增強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敏感度和參與意識,從而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貢獻力量。
在高中生物課程中,《生物圈》單元是理解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的關鍵部分。對于生物圈的學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討地球上生物種類的豐富性及其對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不同生態系統中的物種如何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例如,學生可以研究雨林、濕地和草原等不同生態系統的特點及其在全球生態中的角色,了解生物多樣性減少的原因,如人類活動導致的棲息地破壞、過度捕獵造成的生態失衡以及氣候變化等。通過這些具體案例,學生可以認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不僅是科學問題,更是關系人類未來發展的重要社會問題。
為了進一步深化學生對可持續發展的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通過科學技術,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在《生物圈》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介紹生物技術在生態恢復和資源可持續利用中的應用,如轉基因技術、人工生態系統等。通過實例,學生能夠理解科技如何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生態環境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教師還可以組織課外活動,如參觀生態保護區或參加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讓學生親身感受生態保護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通過這些實踐,學生不僅能深化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還能深入思考全球生態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關注國內外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政策與行動,讓學生成為具備國際視野和較強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公民。
三、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思政的協同發展的要點
(一)明確課程思政的目標與核心素養的結合點
在當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生物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思政的結合,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路徑。課程思政旨在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學科教學中,通過引領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其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和社會責任感。而生物學科核心素養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生物知識,還強調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因此,將課程思政目標與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結合起來,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入生態保護、生命倫理等內容,將課程思政與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緊密結合,夯實學生的生物學基礎,培養其環境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二)注重生物學科知識與社會問題的實際聯系
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不僅需要傳授基礎的科學知識,還應與社會實際問題緊密結合,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價值觀。生物學作為一門研究生命現象和生物體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以獨特的視角探討了環境保護、公共衛生、遺傳倫理等社會問題。通過將生物學知識與社會實際問題結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科學與社會的關系,促使他們將科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最終實現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目標。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案例分析將生物學知識與社會問題結合起來。以討論全球氣候變化為例,教師可以介紹溫室氣體的生物源及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讓學生了解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引導學生關注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在進行遺傳學實驗時,教師可以引入人類遺傳病的案例,組織學生探討基因篩查和基因治療的倫理問題,使學生在學習遺傳規律的同時,意識到科學研究背負的倫理責任及其對社會的影響,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生物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思政的協同發展,不僅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通過深入研究和實踐,教師可以更好地將思政教育融入生物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感。未來的教育應強調知識與價值的結合,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的同時,思考科學對社會和人類發展的影響,從而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貢獻力量。這樣,教師才能培養出既有科學素養,又具備社會責任感的新一代人才。
注:本文系2023年紹興市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研究”(項目編號:SZJ2023210)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