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單元教學既是新課標中建議推廣的一種教學方法,又是新課標下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方式。相比傳統教學,大單元教學有著更強的系統性、整體性,也更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能為學生的個性成長和全面發展提供必要助力,也能為新課標下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出發點的育人實踐提供必需的支持。在新課標被提出并得到落實后,大單元教學就逐步進入了各學段、各學科的課堂,成為教師系統性建構學生知識體系和培養學生素養能力的主要教學載體,且在實踐中發揮出了一定的價值與作用。本文圍繞新課標下小學語文課堂上的大單元閱讀教學展開,對大單元教學的特征及意義做了介紹,對新課標下小學語文大單元閱讀教學的開展策略進行了具體探究,以期能助推新課標下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一、大單元教學的特征
大單元是單元的進階,大單元教學仍以單元為基本單位,但能承載大單元教學實踐的單元不完全等同于教材中的自然單元。教師需在一個核心知識或核心問題的統領下,綜合課程教學和學生發展的設計需要,從整合課程中關聯的知識內容開始,逐步建構起更加完整的課程大單元。而在課程大單元的基本框架下,大單元教學就具備了四項基本特征,即主題能統整教學內容,目標能引領教學方向,整體規劃能體現結構性,實踐方法能突出多樣性。
(一)主題能統整教學內容
大主題和大概念是大單元教學中起到統領作用的重要元素,對大單元教學活動的設計也需要從確定大主題和提煉大概念開始,然后逐步落實對教學內容的整合、教學環節的規劃和教學活動的設計。大單元教學與常規的課時教學、單元教學相比,最大的特點和優勢是對教學內容的統整。在大單元框架下,教師能引導學生圍繞大主題和大概念進行系統性、綜合性探究,包括任務和問題在內的一系列教學驅動也都需要緊貼主題,同主題一起構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和實踐體系。
(二)目標能引領教學方向
在用主題定位了教學內容以后,教師還要用目標定位教學方向。完整教學活動中的目標其實就是“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這兩個基本問題的答案,目標的規劃能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實踐方法和實踐方向,對教學實踐質量、效果和有效性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學目標最突出的特點和優勢是能引領教學方向,要有效開展大單元教學,教師就必須立足整體,從知識技能、過程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角度出發,用目標來明確定位教學方向。
(三)整體規劃體現結構性
一次完整的教學活動需包含教、學、評的三個環節,其中的教與學存在對照關系,在教學設計中需要聯系到一起來看,而大單元教學對教、學和評的規劃體現了一定的整體性和結構性。在大單元教學視角下,教師需要立足整體架構教學體系,逐步推進學生對核心知識與核心問題的深入探究。即在對教學的整體規劃中,教師需要在理清前后邏輯的前提下,整體規劃單元大目標、課時小目標和具體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活動、評價任務等,以保障教學的完整性。
(四)實踐方法突出多樣性
對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需要立足兩個視角,一個是教學活動的整體形態,即所要教學的知識和所有的教學活動需顯示出怎樣的特征,大單元教學更強調知識的呈現和活動結構的教學模式。另一個是具體的教學方法,即從哪個角度出發、用什么方式開展怎樣的教學活動。在大單元教學的基本框架下,教師可以融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或者說在文本解讀中融入情境感知、話題辯論、項目探究、問題解答等不同的教學實踐活動,而這體現了大單元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二、新課標下小學語文開展大單元教學的意義
新課標是指向核心素養培養,且追求學生個性成長和全面發展的教學綱領。新課標的落實驅動教師對課堂教學方法進行革新,提高教學內容的完整性、突出教學過程的生本性和提升教學育人的有效性,這是新課標下課堂教學改革的要點,而大單元教學是新課標向教師提出的一種教學參考。對小學語文而言,開展大單元教學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能借系統性學習整合知識體系,二是能借綜合性探究培養學生素養,三是能借互動性實踐激發學生動力。
(一)能借系統性學習整合知識體系
教給學生知識、開發學生思維、發展學生能力和塑造學生人格與三觀是語文這門人文課程需承擔的教學育人任務,對學生的知識建構就是其中最基礎也最關鍵的一項。積累知識的過程是學生建構認知與拓寬視野的過程,對知識的分析與理解是學生發展思維和提升思維能力的過程,而不管是認知建構還是思維發展,都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個人發展。因此,新課標下小學語文開展大單元教學是為了借系統性學習來整合學生的知識體系。
(二)能借綜合性探究培養學生素養
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而新課標在驅動教育回歸育人本質的過程中,也確立了核心素養的教學核心地位。不管是哪個學段、哪個學科和哪種教學模式,教師對教學活動的設計都要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出發點。在素養視角下,大單元教學就展現出新的優勢,即結構化的教學活動能綜合鍛煉學生的多項素養與能力。
(三)能借互動性實踐激發學生動力
學生是教的對象和學的主導,教師的教需要以學生的能力水平為基準,以學生的成長發展為目標,課堂上的教學活動也只有學生積極地參與才能更高效地開展。而小學生對課堂學習活動的參與需要動力,這種動力可能來源于興趣,也可能來源于獎勵,還可能來源于同伴的帶動。對新課標下的大單元教學而言,教師驅動學生參與各項探究活動的動力,主要來源于興趣和同伴的帶動,教師能借互動性的探究實踐來激發學生動力。
三、新課標下小學語文大單元閱讀教學的開展策略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體系的重要構成,也是語文學科育人的重要教學載體。通過閱讀,教師既能教給學生知識和道理,又能拓寬學生認知和視野,還能發展學生思維和能力。學會閱讀并形成在閱讀中自主分析與理解的能力后,學生就能在課外時間和校外空間通過自主閱讀了解更多想要或需要了解的信息。而閱讀需以文本為載體,不管是文章還是書籍,在內容上都有著明確的主題和重點,在結構上也有著清晰的標準和模板。教師可以依據文本的主題、作者或體裁來整合同類的文章或書籍,并借文本整合建構支持閱讀教學高效開展的文本體系,這也符合大單元教學的需求。具體到新課標下小學語文課堂上的大單元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定位主題并整合單元,解構學情并總結目標,之后拓寬思路并調整方法,最終延伸路徑并創新理念。
(一)定位主題,整合單元,驅動學生系統性自主閱讀
閱讀是一種個體行為,教師的要求、帶動和監督都最多只能達成“閱”和“讀”的目標,而無法達成“閱讀”和“理解”的效果,學生的思維發展和能力提升也都是建立在其通過自主閱讀完成的認知積累和經驗積累上。因此,在新課標下開展大單元閱讀教學時,小學語文教師要落實對主題定位和單元整合,驅動學生系統性自主閱讀。
就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和第四單元的教學為例,第三單元是一個“童話”單元,第四單元是一個“故事”單元,這兩個單元的課文都具備兩個特征,一個是都屬于故事性文本,另一個是都充滿想象力。因此,教師在開展大單元式的閱讀教學活動時,可以整合這兩個單元中的幾篇課文,架構一個指向虛構類故事性文本閱讀的大單元,單元主題可以設定為“對故事的閱讀、推測、續編和創編”。相對其他工具性或議論性文本,故事性文本的閱讀難度相對較低,小學生對故事也有著更多的興趣,所以在這一單元主題下,教師可以更好地驅動學生對故事進行自主閱讀,學生也可以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建立對故事性文本的基本認識。站在學生個人偏好和發展的視角下看,立足大單元的系統性自主閱讀也是一種有效的積累和鍛煉,能助推學生素養和能力的提升。
(二)解構學情,總結目標,驅動學生階段性分析思考
對教學目標的設計一要參考學生真實的學情,二要參考課程發展和育人的需要,立足學情的目標規劃既能更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又能更契合學生認知發展與思維活動的規律,還能更好地引發學生對所學知識和所探討問題的探究與思考。因此,在開展大單元閱讀教學時,教師也要落實對學情的解構和對目標的總結,驅動學生階段性分析思考。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教學為例,這是一個習作單元,重點是教給學生觀察和記錄觀察的技巧與方法。對這一單元中兩篇課文和兩篇例文的閱讀教學都要指向寫作,以解構作者的表達視角和表達手法為落腳點。語文中的閱讀與寫作本身就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閱讀是寫作的前置,閱讀也具備提升學生作文水平和寫作能力的功能。因此,教師可以結合該單元中的四篇文章,架構一個指向觀察性寫作的大單元,單元主題可以設定為“如何在閱讀中拆解文本”,并為這一大單元設置如下目標:獨立完成對教材課文的閱讀,標注其中用于描述“所見所聞”的句段,并總結其中的特殊表達手法;從美感、氛圍營造和信息傳遞的角度出發,分析作者記錄“所見所聞”的視角和描寫側重點。這一主題下的閱讀教學功能性更強,能借著學生的階段性分析思考來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拓寬思路,調整方法,驅動學生深入性探究總結
大單元教學在語文閱讀課堂上的實踐一是能延伸單篇閱讀,二是能深化群文閱讀和整本書閱讀。立足單篇的大單元教學需以對主題內涵的深入探究為主線,立足群文或整本書的大單元教學則需以對文本關聯的深入探究為主線。因此,在大單元教學下,教師還要拓寬教學思路和調整教學方法,驅動學生深入性探究總結。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三篇課文《紙的發明》《趙州橋》《一幅名揚中外的畫》的教學為例,教材站在內容視角下,為這一單元的教學設定了“傳統文化”的人文主題,而這三篇文章除了內容主題都指向傳統文化外,還有一個共通點,即文章的體裁都是說明文。說明文是一種實用性文體,有明確的說明對象,說明的語言也需講究準確性,因此對說明文的閱讀要有重點和抓關鍵。在新課標下開展大單元閱讀教學時,教師還可以綜合這三篇文章,架構一個指向說明文閱讀的大單元,主題可以是“說明文的閱讀要讀什么”,用以引導學生對說明文進行解析。而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或設置任務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多文本對比閱讀,借著異同點對比來突出說明文的內容特征、結構特征與表達特征,借此教會學生閱讀說明文的正確方法。
(四)延伸路徑,創新理念,驅動學生交互性質疑探討
大單元框架下的閱讀教學強調創新、強調實踐,也強調質疑和討論。相對于課時教學更豐富或更有深度的教學內容,為學生的質疑和探討提供了空間,由學生發起和主導的合作探究與交流討論也能為其思維的發展和視野的拓展提供支持。因此,在大單元教學下,教師也要延伸教學路徑和創新教學理念,以更好地驅動學生交互性質疑探討。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中三篇課文《我們奇妙的世界》《海底世界》和《火燒云》的教學為例,這三篇文章都以自然為主題,借著描繪自然景象來表達對自然的贊美,在語言的組織和修飾上也尤為看重生動性與形象性表達。結合文本內容,教師可以為這三篇文章的閱讀教學,設定主題為“奇妙的大自然”的大單元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層解讀,并對文本主題進行深入探討。站在開發學生思維和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視角下,教師也要在大單元框架下開展以小組為單位的交互式教學,用一個討論話題來引領學生對課文的解讀,像是“大自然有哪些奇妙之處”,或是“人類應當如何看待大自然的奇妙”,而這類話題也能引發學生在大單元框架下的拓展閱讀和辯證思考。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參考資料,讓學生結合課文和參考資料來展開有關“人與自然”的交流探討。
四、結語
綜上所述,大單元教學體系特征包括能統領教學內容的主題、能引領教學方向的目標、具備結構性特征的整體規劃和具備多樣性特征的實踐方法。小學語文教師在新課標下開展的大單元教學既能助推學生知識體系的整合,又能助推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和學習動力的生成。對小學語文課堂上的閱讀教學而言,常規的教學方式難以實現對學生閱讀素養和能力的有效鍛煉,教師需要在大單元框架下建構新的閱讀教學邏輯,借大單元引領的系統性、綜合性閱讀理解來鍛煉和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這不僅是對新課標理念的落實,而且是對教學育人的一種優化,對課程發展和學生成長來說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在系統性、生本性、育人性等原則的導向下,科學地開展大單元閱讀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