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應將美育滲透到數學教學之中,構建融合式課程,深度挖掘數學學科中的美育元素,以美育拓寬數學課堂的深度與廣度,也讓美育服務于數學教學,但很多數學教師并沒有意識到在教學中實施美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基于此,本文對在數學教學中實施美育的必要性進行了深度解讀,并結合教學實踐,討論了二者融合的具體措施。
美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環節,是促進學生綜合素養全面發展的必要元素。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實施美育,不僅能夠讓學生意識到數學學科中的藝術美感,激活數學潛在的審美功能,喚醒學生的審美意識,還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因此,深度探究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美育的必要性,并討論二者滲透融合的有效路徑,是新時代數學教學改革的必要舉措。
一、在數學教學中實施美育的必要性
(一)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隨著素質教育與新課標的持續深化,美育早已不是美術等藝術學科教育專屬內容,已經被時代賦予了新的內涵、使命。在素質教育中,美育與德、智、體、勞共同構成五育,繼《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出臺以來,以美育為核心的審美情趣,便成了當代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的確切表現之一。因此,在教育中開展美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全面增強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是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之一。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推進學科教育與美育的深度融合,已成為時代所需,是新一輪教改的剛性要求。2020年10月,《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將校園美育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全面深化學校美育綜合改革強化各學科的有機融合。不難看出,在其他學科教育中實施美育,是全面開展美育工作、實現美育創新發展、助力教育改革事業持續推進的重要手段。
(二)挖掘數學美學的重要手段
數學給人的印象更多是嚴謹的、是理性的,這也導致數學的審美價值、藝術價值常被忽略。數學是極為典型的智育學科,但素質教育更強調思想塑造與核心素養培養,也更關注美育對智育發展的支持。過于理性化的數學教育、過于嚴謹的數學學科態度,會制約學生感受數學之美,難以激發學生探究數學美的積極性,所以,小學數學教育的學科化問題嚴峻。在教學中,教師更關注數學學科的工具性、實用性,卻忽略了學科中包含的審美價值。加上應試教育的影響,一部分教師尚未完全轉變教育理念,在教學時,更習慣于根據考試范圍規劃教學重點,這無形中加劇了數學教學學科化的問題。在教學時,教師對公式、定理、計算方法的重視度較高,忽略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自然也未關注數學學科的藝術美感。長此以往,數學課堂變得愈加枯燥、乏味,對學生的吸引力也會隨之下降,數學課堂教學也會陷入惡性循環。而將美育帶入數學課堂,并在教學中實施美育,可以弱化數學教育學科化、工具化的問題,實現智育、美育的聯動,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的生活價值、審美價值,打造注重審美的數學課堂,為一成不變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注入活力。
(三)發揮數學美育元素價值的重要方法
雖然數學學科是嚴謹的、是理性的、是抽象的,但也正因如此,數學學科有著與其他學科截然不同的、獨特的美育價值。數學有著豐富的美育元素,如數學公式的結構美、定理展示出的統一美、數學符號的簡潔美、幾何知識的圖形美以及在數學世界無處不在的規律美等,這都是數學學科獨一無二的美。這些豐富的美育元素是學生窺探奇妙數學世界的鑰匙,但在無人引導的情況下,探索這類藝術美、奇異美需要較強的天賦。小學生的抽象思維本就處于早期發育階段,讓學生自行探索數學之美的難度較高。而要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美育,教師需要深入挖掘數學美育元素,將數學學科的美感呈現在學生面前,最大化地發揮數學美育元素的價值。教師作為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有責任、有義務帶領學生欣賞數學之美,讓學生發自內心地感嘆數學世界的奇妙與神奇,并在數學的規律美中,獲得更強烈的學習體驗感,繼而化被動為主動,讓學生自主探究數學知識,并獲取在數學世界中尋找美的動機,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
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并實施美育的有效路徑
(一)挖掘數學知識中的美元素
想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落實審美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審美情趣,教師必須提高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讓學生意識到數學是美的,從而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確保美育的實施效果。所以,教師要從教材出發,挖掘數學知識中的美。實際上,數學教材中就遍布審美元素,如數學公式、圖形,教材中的插圖以及課后習題中,都有著不同的美育元素。教師要深度挖掘此類元素,并將其傳達給學生,以此結合核心素養培養落實美育。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三角形”這部分知識點涉及等腰三角形的內容,而這部分內容充分體現了數學幾何圖形的對稱美。在學習各種幾何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教師又能體現出數字與字母的結合,最終呈現出數學公式的簡潔美。對此,教師可以在備課時,著重提煉應為學生呈現的數學之美,隨后使用多媒體設備,引入課外的教育資源,將抽象的數學美轉化成具體的圖形或視頻課件,讓學生更好地體會這類隱藏在數字圖形與符號中的特殊美學元素。同時,教師使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圖片或視頻,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讓學生沉浸在數學學習與探究中。在后續學生的自主學習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使用正確的書寫格式,使學生在書寫數學符號時,感受數學的符號美和簡潔美。而且,正確、有序的解題步驟和題目呈現,也能展示出數學的嚴謹美。總而言之,教師要深入挖掘數學知識中的各種美育元素,并給予學生針對性的美育指導,讓美育滲透在數學教學的各個環節中。
(二)導入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美
數學是一門實用性學科,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生活中的數學應用伴隨著各式各樣的場景、背景信息,能體現數學整潔、有序的美感。一方面,相較于數學教材中的美育元素,生活中的數學美,顯然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這種隱藏在生活中的數學美,是課堂及教材中數學美的拓展與延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導入這種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美,可以豐富數學課堂上的美育內容,還能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可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并幫助學生養成正確對待數學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既是培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有力手段,也是構建生活化數學課堂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在小學美術課堂中導入生活化美育元素,并以此實施數學美育,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細節,讓學生掌握發現生活之美的方法,進而獲得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幫助學生積累審美經驗,并將美育從“審美觀念的灌輸教育”轉變為“鼓勵學生自主發現美、尋找美并感受美”的教學活動,以此實現美育目標,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力。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的教學,教師可以基于教材中已有的內容,引入生活化資源,引導學生講述充斥在生活中的數學美。教師可以提前設置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傳統文化中經典的軸對稱圖形,如民間剪紙藝術、京劇臉譜等,構建美育、傳統文化與數學教學的深度融合課堂。利用這類鮮活、具象化的生活元素,喚醒學生對美的追求,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讓學生在觀賞中獲得美的感受,從而更直觀地品味數學之美。在介紹與展示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主動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美,回憶自己在生活中還見過哪些對稱圖形,這些對稱圖形有怎樣的作用。將審美活動、美育與學生的主觀思考結合起來,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并探究數學世界中的美,不僅能讓學生在學習與探究中獲得成就感與自我效能感,還可以鞏固學生對本課所學知識的印象。日后,在生活中,學生再次看到軸對稱圖形時,也能第一時間想起所學的數學知識。
(三)多種方法創建美育環境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美育,教師要為學生創建可以感知美、獲得美的環境,利用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并完成美育目標,發揮環境的育人功能。學生可以在充滿美育元素的數學課堂中與環境互動,獲得更真實的學習體驗。通常,教師會使用媒體設備創設情境,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數字化課堂,將聲音、文字與圖像融為一體,便可以使抽象的數學知識以更直觀、更具象的形式呈現在課堂上,即可以創建基于數學知識的美育環境。
例如,在學習“圓的周長”時,教師會讓學生用線沿著圓的外圍繞一圈,并做好記錄,再測量線的長度,即可得到周長,隨后再開展對“圓的周長”的系統教學。從本質上講,這是利用平移,將復雜知識簡化后,讓學生獲得直觀感受的教學方法。引入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教具后,教師可以使用交互式白板,直觀地給學生呈現出“在圓上取一點,從這一點拖拽,將圓變為一條直線”的整個平移過程。這種動態化的呈現形式,更符合小學生的心理預期和認知發展規律,且形式生動有趣,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讓學生感受幾何圖形的魅力與數學知識的奇妙。
除此以外,審美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創造美。因此,教師還要注重營造良好的數學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讓學生在自由、靈動的數學課堂中追尋數學美、創造數學美。對此,教師可以在數學美育中營造民主化且高度自由的課堂氛圍,以此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審美想象力,讓學生借助高互動性的數學課堂中獲得美的體驗。這意味著教師要優化課上的互動環節,基于教材內容、教學計劃,創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模式,引導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討論之中,獲得新的靈感、生成新的感悟。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質疑,讓學生大膽發言,陳述自己的觀點與想法,并對學生的此類行為給予激勵與表揚,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多元化美感來源于數學的包容性。
(四)多種活動獲得審美體驗
核心素養背景下的數學美育,要以教學活動為載體。而面向小學生的美育活動,應伴隨著強烈的情感體驗,引發學生的情緒共鳴,進而促使學生對美生成更直觀的感受。而數學美育與其他學科略有差異,數學較為抽象、嚴謹,很難直接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或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強化學生的情緒體驗。所以,教師要使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將抽象、嚴肅的數學知識,以其他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潛心感受美,并在活動中收獲美的體驗。所以,數學教師要一改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創新數學課堂教學形式,構建更新穎、更具趣味性、更能體現數學美的多樣性活動。小學生的想象力較為豐富,喜歡參與各類新奇的實踐性活動。教師便可以以此為突破口,綜合分析小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取向與身心發展規律,將理性、復雜的數學概念以感性、趣味的實踐活動呈現出來,給予學生愉悅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愿,讓學生主動參與數學活動,完成對數學之美的探究與數學學習任務。
以游戲教學法為例,教師可以在給學生講授“一百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時,設計趣味性的數學游戲,并確保游戲面向全體學生。對此,數學教師可以將班上的學生分為五個小組,各個小組要自行分工,分別扮演售貨員、收銀員和顧客,在課上創設虛擬的“超市購物”情境。教師可以提前準備本課所用的道具,引導學生在組內完成“采買班會用品”的任務,并確保各小組的采購思路、采購的具體商品是不同的。在游戲中,學生可以獲得感性的體驗,還可以在真實的任務情境中,用學到的百以內加減法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種數學游戲教學方式,能讓學生感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理解數學的實用性、趣味性,是一種極具藝術性質的審美活動。
三、結語
小學數學教育與美育的聯動,是核心素養背景下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教師在教學中挖掘數學美學的必要手段,也是發揮數學美育價值的重要方法。教師要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深度挖掘數學知識中的美育元素,適當融合生活中的數學之美,在數學課上創建恰當的美育環境,并設置多樣性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獲得美的體驗,讓數學課堂上的美育更自然、更流暢、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