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本土資源融入幼兒園美育活動,不僅能夠豐富教育內容,提升幼兒審美能力,還能為本地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利用本土資源開展幼兒園美育活動時,教師應在以幼兒為本的基礎上,從歷史情感出發(fā),結合本土資源開展情感向美育活動;從傳統(tǒng)技藝出發(fā),結合本土資源開展實踐性美育活動;從地方藝術出發(fā),結合本土資源開展審美向美育活動;從自然環(huán)境出發(fā),結合本土資源開展創(chuàng)造性美育活動。通過以上策略,本土資源的合理運用將助推幼兒實現藝術審美與文化認同的全面發(fā)展。
美育作為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關注幼兒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且強調文化認同與情感歸屬的塑造。將本土資源引入美育活動,幼兒在熟悉的文化環(huán)境中接觸藝術,能夠更自然地形成對本地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種本土文化的熏陶,不僅豐富了幼兒的藝術體驗,還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其文化素養(yǎng)與審美能力。同時,本土資源中蘊含的豐富歷史、藝術與自然元素,為幼兒園美育活動提供了多樣化的素材,使教育內容更加貼近幼兒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需求。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幼兒能夠通過具體而感性的文化體驗,逐步形成對美的理解與認知。因此,將本土資源融入幼兒園美育活動,能夠有效拓展教育的內容與方法,使美育過程更加生動、豐富,并且更具地方特色。
一、本土資源融入幼兒美育活動的意義
本土資源的基本構成是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而這些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廣泛分布在當地人周圍。所以,融入了本土資源的幼兒美育活動也能引導幼兒關注身邊的世界。幼兒的年齡小,去過的地方和接觸過的事物都不算多,即使是在當地,也很少有幼兒對身邊的自然和人文建立了全面的認識,而不夠關注就是缺乏了解的主要原因。從這一角度出發(fā),本土資源在幼兒美育活動中的應用就為幼兒提供了一種引導,即引導他們去關注身邊的世界,進而建立對當地自然與人文的完整認識。
幼兒是社會未來的接班人,也是未來民族文化和國家精神的傳承人,而教育能決定幼兒未來成為什么樣的人。所以,在民族延續(xù)、國家凝聚的需求下,教育需落實到對受教育者文化認識、文化認同感和文化傳承意識的培養(yǎng)上,從幼兒教育時期就開始引導幼兒了解本土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然后再借著長期的熏陶和灌輸來驅動長大后的他們參與到對本土文化的保護工作與傳承工作中。從這一角度出發(fā),本土資源融入幼兒美育活動的文化傳承意義就充分體現了出來,即助推本土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二、梧林古村落資源的美育價值
梧林古村落作為閩南地區(qū)重要的文化遺產,憑借其源自明清時期的豐富資源,展現了獨特的地域性、傳統(tǒng)性與多樣性。村落保存完好的石砌民居、古井等傳統(tǒng)建筑,以其材質、結構和雕刻工藝彰顯了濃厚的地域特色和精湛的匠人技藝。同時,村落中仍然活躍的傳統(tǒng)文化,包括傳統(tǒng)節(jié)慶、民間工藝等,生動反映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與精神信仰,體現了社會組織形態(tài)與人際關系的和諧共生。梧林古村落集歷史、文化與藝術于一體,是具有深厚教育價值的文化景觀。
(一)傳承歷史文化的審美教育功能
梧林古村落作為閩南地區(qū)保存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遺址,其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在幼兒美育中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梧林古村落的建筑風格、民居布局以及雕刻裝飾等元素,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這為幼兒提供了直觀的美學教育素材,使他們在感知歷史文化的同時,培養(yǎng)對傳統(tǒng)美學的認知和理解。同時,村落中保存的傳統(tǒng)工藝,如木雕、石雕、漆藝等,展示了傳統(tǒng)技藝的精湛與審美的精細,能夠激發(fā)幼兒對手工藝術的興趣與審美創(chuàng)造力。此外,梧林古村落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通過情景劇、專題文化活動等多樣化的美育活動,使幼兒能夠在真實的歷史環(huán)境中體驗和學習,從而深化他們對閩南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這種以歷史文化為依托的審美教育,不僅有助于幼兒藝術素養(yǎng)的提升,更在潛移默化中促進了他們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傳承。
(二)營造地域情感的文化認同價值
梧林古村落的建筑風格、村落格局以及生活習俗等,都是閩南地域文化的生動寫照。帶領幼兒在古村落中開展美育活動,如繪畫創(chuàng)作、手工制作以及文化體驗,能夠讓他們在接觸和感知這些傳統(tǒng)元素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對地方文化的深厚情感和認同感。此外,梧林古村落中的傳統(tǒng)節(jié)慶活動,不僅展示了村落的歷史傳承,更凸顯了閩南文化的獨特性。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幼兒能夠感受到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增強對自身文化身份的認同。這種認同感的形成,對幼兒而言,不僅是對故土情感的深化,更是對民族文化的理解與尊重的開端。
(三)激發(fā)創(chuàng)造表達的藝術啟蒙作用
村落中獨具特色的建筑形式、雕刻藝術等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視覺和感官刺激,這些直觀的藝術元素成為其藝術表達的源泉。通過在梧林古村落中開展繪畫、雕塑、手工制作等美育活動,幼兒能夠將所見、所感、所思融入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同時,梧林古村落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結合,為幼兒提供了廣闊的創(chuàng)作素材和表達空間。在這一過程中,幼兒不僅能夠模仿和再現傳統(tǒng)藝術形式,還能夠在此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探索新的藝術表達方式。這種基于真實文化場景的藝術啟蒙,不僅培養(yǎng)了幼兒的審美意識,更促進了他們對藝術的興趣與熱情,鼓勵他們以獨特的方式表達自我。此外,梧林古村落中所蘊含的歷史故事和文化傳說,也為幼兒的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靈感來源,使他們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能夠融入更多的情感和文化思考,從而在藝術啟蒙的過程中獲得更為深刻的審美體驗與文化認知。
三、本土資源在幼兒美育活動中的應用策略
結合幼兒教育的特點與需求,落實本土資源在幼兒美育活動中的有效應用,首先需要幼兒教師從教育視角出發(fā),對本土資源進行系統(tǒng)的篩選與開發(fā)。教師應深入探討本土資源的內涵與教育價值,挖掘其中能夠為幼兒美育提供支持的關鍵元素。隨后,以實踐為導向,結合幼兒在美育活動中的興趣、偏好與能力表現,設計出不同側重點的美育活動,以充分發(fā)揮本土資源的優(yōu)勢,從而提升美育活動的整體質量。
(一)從歷史情感出發(fā),結合本土資源開展情感向美育活動
開展美育活動是幼兒教育階段培育幼兒正確審美觀的主要方式和有效方式,而正確審美觀指向的是廣義上對自然美、藝術美和社會美的全面理解與體驗,所以美育就應當分別從自然美、藝術美和社會美的三個角度出發(fā)。在本土資源中,當地的發(fā)展史就是社會美的基礎載體,歷史情感就是社會美的內涵,所以教師可以從歷史情感出發(fā)開展情感向的美育活動。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梧林古村落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設計一場“古村尋根,感悟鄉(xiāng)愁”的主題活動。教師帶領幼兒參觀梧林古村的古建筑、古井等歷史遺跡,引導他們觀察建筑物的獨特風格與精美雕刻,感受其所承載的歷史厚重感與文化。這些實物遺存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情感傳遞的重要媒介,通過與古跡的近距離接觸,幼兒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地方歷史的獨特魅力。在此過程中,教師應重點講述梧林村的歷史沿革及其背后的人文故事,如村民的遷徙歷程、農耕節(jié)慶活動、文化交流的歷史脈絡等。這些故事不僅能夠激發(fā)幼兒的興趣,還能通過具體的歷史細節(jié)和生動的敘述,使幼兒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增強他們對地方歷史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教師的講解應注重對情感的引導,通過情境再現和故事敘述,幫助幼兒將歷史事實與個人情感體驗相結合,使他們在感知歷史的同時,體悟其中蘊含的鄉(xiāng)愁情懷與人文精神。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畫出心中的古村”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將幼兒的情感體驗延伸到藝術表達的層面。在這一活動中,幼兒可以將自己在古村中的感受與想象通過繪畫的方式表達出來,從而實現情感的具象化和審美的升華。藝術創(chuàng)作不僅能夠鍛煉幼兒的藝術表現力,還能深化其對梧林古村的情感認同,培養(yǎng)他們對歷史文化的敬畏與熱愛。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幼兒通過對古村的觀察、感受與再現,逐步樹立起正確的社會美觀念,理解美育不僅是對美的感知,更是對社會歷史與文化價值的認同與傳承,使美育活動真正達到育人育心的效果。
(二)從傳統(tǒng)技藝出發(fā),結合本土資源開展實踐性美育活動
在幼兒教育階段,美育活動不僅是提升幼兒審美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更是通過實際操作和文化體驗來深化幼兒對美的理解與認同的關鍵手段。實踐性美育強調幼兒通過親身體驗來感知與理解美的內涵,從而實現審美能力與文化素養(yǎng)的同步提升。而傳統(tǒng)技藝作為地方文化的精髓與社會美的具體表現,能夠通過實際操作與體驗活動,使幼兒在動手實踐中深刻感知傳統(tǒng)技藝之美及其所蘊含的文化價值,進而提升對幼兒對社會美的認同與理解。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梧林古村落中傳承已久的技藝,如木雕、制陶、編織等,設計一場“傳承匠心,感悟技藝之美”的主題活動。教師通過邀請當地的手工藝人來到幼兒園或組織幼兒實地參觀手工藝作坊,引導幼兒近距離觀察傳統(tǒng)手工藝品的制作過程,感受手工藝品制作中凝聚的精湛技藝與文化內涵。在活動中,幼兒可以在手工藝人的指導下親自嘗試制作簡單的木雕或繡花作品,體驗制作過程中的創(chuàng)造樂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講述這些傳統(tǒng)技藝在梧林古村的發(fā)展歷史及其在當地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幼兒在實踐中理解這些技藝背后的文化意義與審美價值。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我的工藝創(chuàng)作”展示活動,讓幼兒展示并分享自己的作品與制作心得,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在這一系列實踐性活動中,幼兒不僅能夠提高動手能力與藝術表現力,還能通過對傳統(tǒng)技藝的親身體驗,深化對本土文化的情感,樹立正確的社會美觀念,實現美育的實踐性目標。
(三)從地方藝術出發(fā),結合本土資源開展審美向美育活動
藝術是一個大概念,有著很多不同的表現形式,最常見的就是音樂和美術,而在美育的載體中,音樂和美術也是最多人接觸和感興趣的兩種載體。所以,幼兒教師在引入本土資源設計與開展美育活動時,就可以選擇具有當地特色的音樂或美術作為主題,從聽覺感知與視覺感知兩個角度出發(fā),落實對幼兒藝術審美的培育。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一場“聆聽古韻,繪出鄉(xiāng)情”的藝術審美主題活動,充分利用本地豐富的地方藝術資源,為幼兒提供多層次的感官體驗。在音樂方面,教師可以選擇梧林古村特有的閩南傳統(tǒng)音樂,如南音和木偶戲配樂等,作為活動的主要內容。通過音樂播放和教師的引導講解,幼兒不僅能夠感受到地方音樂獨特的旋律與韻味,還能夠初步了解這些地域文化中蘊含的文化背景和藝術價值。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重點引導幼兒關注音樂的節(jié)奏、旋律和情感表達手段,幫助他們從聽覺上感知和理解地方音樂所傳達的文化內涵與藝術美感。在美術方面,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參觀梧林古村中保存完好的傳統(tǒng)建筑和壁畫,特別是那些具有典型閩南風格的建筑裝飾和雕刻藝術。通過實地觀察,幼兒能夠直觀地接觸到地方藝術形式,并在教師的引導下,了解其色彩運用、造型特點和表現手法。這種實地學習不僅能增強幼兒的視覺感知能力,還能使他們從地方藝術的審美中獲得直觀的感受和啟發(fā)。為了深化這一感知,教師可以進一步組織幼兒參與“繪出古村之美”的美術創(chuàng)作活動。幼兒可以根據自己在古村景觀的獨特體驗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將所見所聞轉化為個人的藝術表現形式,從而提升自身的藝術審美能力。通過音樂和美術兩個角度的綜合體驗,幼兒不僅能夠深入感知梧林古村的地方藝術之美,還能在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培養(yǎng)對地方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這種活動設計符合美育的根本目標,即通過藝術審美活動,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和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教師通過引導幼兒對地方藝術進行感知、理解與創(chuàng)作,能夠有效促進幼兒在情感、認知和技能等多方面的發(fā)展,最終實現審美向美育的教育目標。
(四)從自然環(huán)境出發(fā),結合本土資源開展創(chuàng)造性美育活動
自然環(huán)境從來都是各個國家、地區(qū)、城市最重要的本土資源,也是所有本土資源中唯一帶不走的資源,青山綠水、廣袤平原、荒漠戈壁和黃土高坡造就了當地有著不同表現形式和深層內涵的思想、民俗、文化和生產生活方式,在地殼運動和氣候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自然環(huán)境也是重要的美育資源,所以幼兒教師可以立足自然環(huán)境開展創(chuàng)造性的美育活動。
例如,教師可以結合梧林古村落的獨特自然環(huán)境資源開展一場“自然探索與藝術創(chuàng)作”主題活動。梧林古村坐落于風景秀麗的自然環(huán)境中,周圍環(huán)繞著青山綠水,這為開展美育活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進行一次“自然尋寶”活動,讓他們在梧林村的田野、河流和樹林中尋找不同的自然材料,如樹葉、石子、花朵、泥土等。在此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觀察這些自然材料的形狀、顏色和質地,鼓勵他們運用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去思考如何用這些材料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利用這些收集到的自然材料進行“自然畫板”創(chuàng)作,將葉子拼貼成樹的形狀,用石子擺出河流的樣子,或者用泥土繪制大地的紋理。通過這樣的創(chuàng)作活動,幼兒不僅能夠在與自然環(huán)境的親密接觸中感受自然的美麗與神奇,還能通過創(chuàng)造性地組合與再現自然元素,培養(yǎng)他們的藝術表達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活動內容,向幼兒講解梧林古村的自然環(huán)境如何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使他們在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更深刻地理解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文化之間的關系。通過這類創(chuàng)造性美育活動,幼兒能夠在自然中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從而提升他們的審美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
四、結語
教育從來都不只是對知識的教學,也是對思維的拓展、視野的拓寬和思想認知的完善、思想境界的提升。在教育已然回歸育人本質的環(huán)境和生態(tài)下,借助本土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載體來引導受教育者觀察、探索、認識身邊的世界就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而對幼兒教師來說,不論是地方的歷史、技藝、藝術還是自然,都可以被應用到幼兒美育活動中,融入本土資源的美育不僅有著更強的生活屬性,也有著更寬泛的內容和更廣闊的探索空間,對幼兒思維的開發(fā)和視野的拓展都能起到關鍵作用,所以本土資源需要被更多地融入美育活動。
注:本文系晉江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第二批)研究課題“基于梧林古村落背景下的本土資源融入幼兒美育活動策略研究”(項目編號:JG1452-13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