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要求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堅持以美育人、重視藝術體驗、突出課程綜合。依托小學音樂教學實踐培養少先隊員榮譽感,是培育新時代少先隊員的必由之路。本文將從厘清實施路徑、初探實施策略、體現實施價值三個方面淺析音樂教學中是如何促進少先隊員榮譽感形成的。
一、厘清實施路徑
(一)梳理音樂教學相關素材
音樂教學素材眾多,但不是所有的音樂教學素材都適合培養少先隊員榮譽感,這就需要教師進行精細分析和科學運用。首先,對于涉及能助力隊員榮譽感培養的內容進行廣泛搜集及科學分類,其次,仔細研讀音樂教材,對利于榮譽感培養的內容進行提煉梳理,找準教學融合點。如第一學段在“趣味唱游”中融合律動、聲勢、即興表演等,學唱富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技法簡潔的兒歌、童謠,聆聽短小戲曲音樂片段、民歌等,發現身邊音樂美;第二學段聽賞評述以中國作品中的戲曲音樂、歌舞音樂為主,學唱富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的民歌、戲曲唱段及反映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歌曲。第三學段學唱富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歌和較完整的戲曲唱段,聽賞具有主題思想和文化內涵的民族民間音樂,鼓勵其探索生活中的音樂。通過甄選思想性、藝術性、民族性、時代性較強的優秀音樂素材,來激發隊員學習音樂的興趣,陶冶隊員的愛國主義情操,增強隊員的榮譽感,讓學生的思想逐漸升華并轉化為實際行動。
(二)構建隊員榮譽感的維度
依據少先隊員榮譽感的概念內涵,同時借鑒組織認同理論和基于少先隊員的自尊理論,在此基礎上對少先隊員光榮感的結構維度與孕育指標進行探究。并將少先隊員榮譽感劃分為5個維度:認同意識、歸屬意識、光榮意識、責任意識、傳承意識。認同意識是指少先隊員對少先隊機構與少先隊員身份的強烈認可,以及對“光榮”所代表的精神內涵和含義的深切體會;歸屬意識是指少先隊員因對偉大祖國、少先隊組織產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積極情感歸屬,把自身和祖國、隊組織視為命運共同體;榮譽意識是指少先隊員因對偉大祖國母親和隊組織的榮譽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責任意識是少先隊員作為組織成員對少先隊組織及其他人承擔的職責、任務和使命,并有著將其付諸實際社會行動的意識;傳承意識是少先隊是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織,隊員在學習實踐中,培養了愛國情感和文化自信,樹立起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一脈傳承的決心與信心。
(三)明確音樂教育教學目標
將音樂教學素材和培養隊員榮譽感融合,為培養品德高尚、榮譽感強、技能精湛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接班人而努力奮斗。“五育并舉,德育為先”,要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培養少先隊員榮譽感,讓隊員產生建設美好中國的責任感與未來報效祖國振興家園的使命感,提升其新時代主人翁意識。在音樂教學中通過隊員對音樂藝術美的體驗與感悟,提高隊員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在陶冶情操、品德形成、啟迪智慧的過程中,不斷豐富隊員的形象思維,激發學生的自我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
二、初探實施策略
(一)“隊員隊歌聆聽”中培養少先隊員認同意識
作為新時代的音樂教師,依托音樂教學實踐陶冶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培養少先隊員組織認同意識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在聆聽曲目教學中,助力隊員深刻理解歌曲所表達的內容,學會在聆聽歌曲中輕聲哼唱,感受進行曲的風格特點,培養隊員們對先輩的崇敬之意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精準描繪出新時代少先隊員的精神風貌尤為重要。
例如,在《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聆聽教學中,教師可以引領隊員聆聽并體驗2/4拍進行曲的風格特點,首先借助鼓點節奏,帶領隊員隨著音樂整齊踏步進入教室,在踏步律動的過程中,隊員感受歌曲神氣、雄壯的情緒。其次,在復聽歌曲環節,教師詳細介紹歌曲創作背景,隊員跟隨歌曲輕聲哼唱,最后感知歸納音樂節拍特點,進一步體會歌曲所表現的少先隊員精神風貌。
即興表演環節,引導隊員展開想象,廣闊的節奏、迭起靈動變化的樂句、起伏波動明顯的旋律線條,讓歌曲描繪出了少先隊員氣勢昂揚、豪邁剛強的英雄形象。全曲的核心和高潮是末句“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曲作者把前一句歌詞“向著勝利勇敢前進”,用不同曲調重復三次,隊員即興模仿行進步伐,深刻感受歌曲堅定有力的行進特點,成功塑造出共產主義接班人的音樂形象。
合作學習環節,議論歌曲表達的內容時,教師范唱“少先隊員不怕困難,不怕敵人,頑強學習,堅決斗爭”,CcihfiHxV7O0Ba7VSP00YJyCNAwJeOS6+01sJJeHg5g=還可以親切講述自己的童年理想,激發隊員對歌曲感情的理解。每個隊員也結合“少先隊”說說自己的理解和愿望,教師適時提問:“《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這首歌曲中對少先隊員提出了哪些要求?”“作為新時代的少先隊員應該怎樣做?”在本次聆聽教學中,學生們確認了自己的少先隊員身份,強化了對少先隊組織和自我身份的認同意識,找到了新時代少先隊員的那份光榮與自豪。
(二)“民族音樂欣賞”中培養少先隊員歸屬意識
民族音樂欣賞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美育、培養隊員歸屬意識的有效路徑。老師鼓勵隊員積極表達自己的審美情感體驗,培養隊員熱愛祖國的美景風光,為祖國今日的和諧美好而欣慰的情感。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增強了隊員的自我表現力和創造力,在民族音樂欣賞中同他們的感性認知得以豐富,理解力、想象力、欣賞水平得以提升。進行民族音樂欣賞教學,不僅滿足了弘揚優秀民族音樂文化的需要,而且讓隊員們找到了來自祖國56個民族大團圓的情感歸屬。
例如,在《苗嶺的早晨》民族音樂欣賞中,利用多媒體播放苗家山寨風光,教師借助豐富的圖片資源介紹我國56個民族中最心靈手巧的苗族的風俗、服飾、歌舞等,加強隊員對音樂作品的深度理解。教師帶領隊員完整欣賞《苗嶺的早晨》樂曲,引導隊員暢談看到什么、聽到了什么,樂曲的速度是怎樣變化的,鼓勵隊員隨著音樂旋律輕輕晃動身體,想象自己身處其境的感受。利用啟發性的語言、自由的想象、生活的切實感受讓隊員挖掘到民族音樂的精神內核,感受民族音樂帶來的情感體驗。接著展示不同樂器演奏的《苗嶺的早晨》,欣賞的同時,引導隊員比較同一題材在不同表現形式下的獨特魅力。通過感受民族音樂語言、體驗民族音樂情感、體味民族音樂旋律,引導少先隊員產生聯想和想象,提升隊員對民族音樂作品的理解力,激發隊員對我國民族音樂的熱愛。愉悅身心的民族音樂激發了隊員對祖國青山環繞的美麗晨景圖的熱愛,隊員找到了來自祖國各民族團圓和諧的歸屬感,期望隊員們共同努力,創造祖國美好的未來。
(三)“國粹京劇學唱”中培養少先隊員光榮意識
京劇是中國的國粹,是戲曲百花園中最絢麗的一朵鮮花,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代表。如今,京劇已走遍全球,成為展示、傳播中國優秀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少先隊員為祖國擁有京劇這一民族藝術瑰寶,感到無上光榮,“振興京劇,熱愛祖國民族藝術,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匹夫有責”的崇高理想在少先隊員的心中不斷生根發芽。
例如,在京劇選段《迎來春色換人間》教學前,展示京劇臉譜,營造學習京劇氣氛,拉近隊員與京劇國粹的距離。教學初始,播放前奏音樂,引導隊員從京劇音樂的簌簌風雪聲中展開聯想,想象音樂展現的“林海莽莽,無垠雪原”的壯美景象。再聽間奏音樂,播放管弦樂演奏這段樂曲的視頻,隊員可以邊看邊模擬吹奏圓號的動作,體驗林海莽莽的風雪飄揚。完整聆聽后,教師介紹唱段的故事背景,讓學生了解本課是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中楊子榮的重要唱段,采用了管弦樂隊伴奏,音色多樣,氣勢磅礴,唱段運用京劇的多種板式抒發主題內容。并且,在唱腔“穿林海跨雪原氣沖霄漢”的學習中,幫助隊員理解“氣沖霄漢”的意思,采用邊聽邊模仿,再模仿唱,然后聽唱的方法,讓隊員深刻體會楊子榮氣沖霄漢的英雄氣概,更好地領悟京劇的精華,用歌聲表現楊子榮喬裝打扮穿越林海雪原、深入剿匪的豪情壯志,鼓勵隊員大膽模仿楊子榮的亮相動作。京劇憑借自身的藝術魅力深深吸引著隊員,京劇學唱不僅讓隊員們更加深入地的了解了我國國粹,還開闊了隊員的眼界,增強了隊員的民族自尊心,陶冶了隊員的愛國情操,讓隊員們為我們偉大的祖國能擁有國粹京劇感到無限自豪與光榮。
(四)“愛國歌曲跟唱”中培養少先隊員責任意識
愛國主義教育是音樂教學中的一個永恒主題,通過愛國主義題材的音樂作品跟唱,激發隊員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引導隊員表現出對祖國最真摯的情感。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幫助隊員樹立社會責任感,教育他們從小認真做事,長大報效祖國,做祖國的未來棟梁。通過振奮人心的愛國主義音樂作品,喚起隊員們情感上的共鳴,在藝術的熏陶下,讓隊員們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抒發他們的愛國之志,提升強國衛國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例如,在《祖國祖國我們愛你》跟唱教學中,首先,讓隊員在課前了解祖國的風景名勝及建設成就,收集祖國的美麗風光圖,并進行課上交流。其次,播放范唱《祖國祖國我們愛你》,讓隊員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緒,結合歌曲旋律,配上歌詞唱唱課題。再次聆聽范唱,討論歌詞內容及其表達的情感。第一部分旋律以級進為主,采用聽唱法,反復多聽幾次,引導隊員進行模仿跟唱。第二部分音域寬廣,旋律以跳進為主,引導隊員用自然、優美的聲音跟唱,表達出隊員對祖國的熱愛。最后“祖國祖國我們愛你”樂句,采用的音程跳進手法,旋律中出現兩個八分休止符,引導隊員用歡愉、活潑的情緒精準跟唱這句旋律,顯現八分休止符的效果,抒發出隊員真摯濃郁的愛國情感。
在創新表現環節,從愛國主義音樂作品的特點出發,“怎樣歌唱才能表達出對祖國的熱愛,對比一、二段旋律,不同在哪?為什么還要重復結束句?”愛國主義情感教育不能依賴簡單說教,應將這一主題滲透在音樂作品的跟唱中,加深隊員對愛國主義音樂作品的情感體驗,引導他們用正確的情感和聲音來表現歌曲,從而激發隊員的愛國之情,讓孩子們深刻感受作為新時代的少先隊員是多么自豪,祖國未來的繁榮昌盛在少年,讓祖國明天更強大的責任感油然而生。
(五)“古典詩詞吟唱”中培養少先隊員傳承意識
中國古典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它文辭優美且具有音樂性,它收藏了無數華夏兒女的喜怒哀樂,述說著世代中華兒女的家國情懷,是穿越千年時光構建的精神家園。古典詩詞不僅能提升隊員對于傳統文化的感受力,還可以結合唱腔能讓隊員感受古詩詞原來的韻味。特別是在小學教育的階段,隊員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古典詩詞吟唱教學不僅可以豐富其語言,還可以陶冶其情操,提高其創新思維與審美能力。將古典詩詞吟唱融入音樂教學,是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記載,也是對中華民族精神與血脈的傳承。
例如,《古風新韻》教學中,教師帶領隊員在吟唱古詩詞時,感受音樂中古典詩詞表現的意境,體會詩詞韻律與音樂旋律之間的和諧匹配,培養隊員在音樂學習中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意識。在本課第2課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隊員初次聆聽歌曲《但愿人長久》,賞析這首詩詞的創作背景及表達情感。然后采用師生"對詩吟誦"的形式,配樂誦讀蘇軾的詩詞—《水調歌頭》,同時選用古琴曲《關山月》和歌曲《但愿人長久》作為背景音樂。朗誦后,教師可以請隊員暢談不同配樂所產生的不同感受,感知“古風”與“新韻”。并再次組織隊員聽《但愿人長久》,由于曲子朗朗上口,隊員可以隨著旋律進行熟練吟唱,教師隨后指導隊員分析樂句尾音中運用長音的特點。最后通過對比分析不同版本的吟唱,鼓勵隊員積極傳承中華優秀文化,把對古詩詞的深度理解,用適宜的節奏、語調吟誦歌唱出來,給中國古詩詞賦予“新韻”。經典詩詞嵌在隊員心中,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傳承,在教學中將音樂與古詩歌意境相融,能夠產生韻味雋永之功效,使隊員在自覺和不自覺中傳承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
三、體現實施價值
(一)育人:彰顯學科育人功能
音樂教學應發揮學科育人功效,重視音樂學科的社會功能和育人價值,既關注音樂專業知識的傳授,又要發揮音樂課程育人陣地功能。教師應找準音樂學科知識與育人方向的切入點,引導隊員在音樂學習中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同時著力發展少先隊員的優良品質、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提升音樂教學活力和音樂教育功效。
(二)素養:提升藝術綜合素養
指向隊員品質素養形成的音樂教學,要求教師從整體把握音樂教學內容,了解隊員的年齡特點及思想動態,搭建起音樂同育人方向、其他藝術之間的多維橫向聯系框架,不斷擴大隊員的音樂學習視野,發揮育人著力點作用,引領隊員從不同角度領悟不同音樂作品的內涵風格。通過設計綜合性、創造性的音樂教學實踐,教師能夠助力少先隊員深度理解并掌握綜合藝術的知識與技能,使得隊員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藝術綜合素養的大幅提升。
(三)課程:發揮整合應用優勢
為了避免學科獨立運行的窠臼,教師要將音樂課程同少先隊員實際生活、其他藝術及其他學科進行關聯思考,注重課程整合,強化跨學科融合意識。教師還要深挖不同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完善多學科知識點的相互滲透,重視課程綜合和課程協同育人,將培養目標鎖定為增強隊員的綜合品質素質,充分發揮小學階段音樂課程的正能量導向功能,發揮課程的政治啟蒙和啟智增慧功能。
四、結語
未來是多元融合的新時代,未來是藝術素養大幅提升的新時代,未來是隊員榮譽感滿滿的新時代。中華民族能否一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關鍵在少年,少年強則國強,少先隊員肩負著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少先隊員榮譽感的培養何等重要!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