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范導式教學作為一種注重學生實踐與理論知識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通過真實性情境、發展性任務、多元化意義協商和創造性應用,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文章分析單元教學的案例,詳細探討范導式教學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旨在為小學語文教學帶來新的教學理念和實用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范導式教學;教學方法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小學范導式教學的校本建構”(批準號:D/2021/02/772)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柏婷(1982—),女,江蘇省常州市荊川小學。
范導式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型教學主張,能有針對性地解決教學中課型固化、隨性自由等問題。此外,范導式教學結合理論與實踐,通過真實性情境、發展性任務、多元化意義協商和創造性應用等要素促進學生的發展(如圖1所示)[1]。
圖1 范導式教學模式
小學語文范導式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深入挖掘語文學科的獨特育人價值,不僅注重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的語文學習體驗。本文將范導式教學引入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教學中,以期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真實性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師可以采用單元性學習與范導式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將學生引入真實性情境中。學生在觀察、討論、實驗中可以不斷發現新知識,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培養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教師能夠通過單元性學習范導式教學,培養學生對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尊重以及主動探索、勇于實踐的精神。
以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花鐘》的教學為例。此單元的主題為“觀察與發現”。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筆者不僅關注文本內容的教學,還注重學生觀察、思考和表達能力的培養。筆者采用范導式教學的真實性情境設計,激發學生對“花鐘”的好奇心,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花鐘”的奧妙,筆者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在學校的花園里,學生仔細觀察不同花卉的開放時間,并用筆記錄下來。學生發現,每種花卉都有自己的開放時間,就像是一個個小小的時鐘,在無聲中告訴人們時間的流動。回到課堂后,筆者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讓他們分享自己的觀察結果和感受。由此,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花鐘》這篇文章所講述的內容,學到有關花卉的知識,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麗。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可以在真實的情境中主動探索、觀察和思考,不僅提升了語文素養,還培養了觀察能力和創造能力。
范導式教學四要素之一的真實性情境,不僅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還是為了營造富有啟發性的、能夠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自主學習的學習環境。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精心設計和構建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場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首先,教師創設的情境應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和他們的認知水平,以確保學生能夠產生共鳴并積極參與。教師可以通過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或問題,將其與學科知識相結合,形成具有實際意義的探究任務。這樣的情境創設能夠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嘗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其次,在創設情境時,教師既要注重啟發和引導,又要設計有挑戰性的任務和問題,以促進學生主動思考、深入探索,從而深化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最后,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情感反應,力求使學生學習的過程既充實又充滿樂趣,以此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一個有效的情境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還能夠讓他們在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范導式教學以學生的情感為核心,精心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沉浸其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實現自我的成長。
二、發展性任務,促進學生主動探究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根據問題情境,有針對性地設計發展性任務,有助于為學生創造更多自主探索和發現的機會。教師可以遵循課程標準,從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角度出發,在深入研讀教材的基礎上,將課堂教學目標細化為若干層次清晰、邏輯嚴謹、富有發展性和啟發性的學習任務,為學生明確地指引思考方向,激發他們的思辨熱情,促進他們主動探究。
仍以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花鐘》的教學為例。課文主要寫一天之內不同的花會在不同時間開放的現象,并探究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揭示花朵不同時間開放的奧秘。作者的描寫非常生動詳細,還運用了一些修辭手法。筆者將一些包含修辭手法的句子改成普通的句子。例如,《花鐘》的原文有一句“牽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筆者將其改為“牽牛花開了”,引導學生比較這兩句話。學生可以明顯感受到使用修辭手法能使句子的表達更加生動細膩,而改寫后的句子雖然簡潔,但是失去了詩意和感染力。隨后,筆者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為什么作者會選擇使用修辭手法,是不是為了讓讀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花兒們清晨的活力與美好?”這樣的問題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修辭手法的理解,還可以提高他們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學生通過一系列發展性任務,能夠對《花鐘》一課中運用的修辭手法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同時也能夠提高在寫作中運用修辭手法的能力。
在課文中,即使是描述“花開了”這一簡單的現象,也運用了多種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辨析,可以使學生深刻感受到語言的多樣和精妙,同時激發學生創作生動優美的文章的熱情。
教師在設計發展性任務時,需要注意四點事項。第一,教師要將課堂時間合理分配給學生的自主探索活動,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第二,教師要積極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學習差異,明確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在任務設計中,教師不僅要注重普遍性的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還要深入考慮學生的興趣所在、認知特性以及獨特的學習傾向。為了有效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教師可以精心策劃教學方案,準備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實現教育的精準化、差異化。第三,教師要設計挑戰性任務,并鼓勵學生小組討論、合作探究。在合作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相互學習、共同進步,還能夠提高溝通協作能力,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第四,范導式教學強調及時反饋與評價,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評價學生的成果、方法和態度。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教師可以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更好地調整教學策略。
三、多元化意義協商,深化學生的互動體驗
小學語文范導式教學的多元化意義協商,旨在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這一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角色發生轉變,他們不再是單純的知識接受者,而是成為學習的主動參與者與深入探索者。
范導式教學重視情感教育,強調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互動,鼓勵學生參與多樣化的小組活動。在小組探討與合作中,學生可以學習傾聽他人的觀點、尊重個體的差異,從而增強團隊精神,提高溝通能力。
以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蜜蜂》的教學為例。課文主要寫作者用實驗來驗證蜜蜂是否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筆者進一步拓展多元化意義協商環節,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深入探究蜜蜂的生活習性、社會結構以及它們對人類和生態環境的重要影響。首先,筆者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他們分享自己對蜜蜂特點的觀察和理解。通過討論,學生可以了解蜜蜂擁有勤勞、團結、能夠辨別方向等特點。其次,筆者引導學生思考這些特點對于蜜蜂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性。蜜蜂作為自然界中的重要生物,它們的存在對于維持生態平衡和促進農業生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再次,筆者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如觀察蜜蜂的飛行軌跡、記錄蜜蜂的采蜜過程等,讓學生親身感受蜜蜂的勤勞和能夠辨別方向等特點。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蜜蜂特點的理解,還能夠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最后,筆者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匯報,鼓勵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實踐的目的、過程和結論。此舉不僅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促使其更為流暢、準確地表達思想,還可以促使學生更進一步地內化所學內容,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小學語文范導式教學的多元化意義協商環節,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還有助于在潛移默化中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此外,這一環節還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小組合作探究能力。
四、創造性運用,啟迪學生深入思考
小學語文范導式教學的創造性應用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獲取,還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和反思能力的培養。這種教學方式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環節,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他們深入思考。
以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小蝦》的教學為例。課文主要寫作者小時候通過觀察小蝦,了解了它們的生活習性,感受到它們的可愛、有趣。課文的語言細致生動、富有情趣。在教學的過程中,筆者關注學生創造性運用能力的培養,并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首先,筆者鼓勵學生通過想象和聯想,將課文中的小蝦形象具象化。具體而言,筆者讓學生嘗試畫出自己心目中的小蝦,或者嘗試描述小蝦的生活環境,甚至可以嘗試創作一篇以小蝦為主角的故事。其次,筆者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細致生動的語言特點,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的仿寫。具體而言,筆者讓學生模仿課文中的習作手法,描寫他們生活中觀察到的其他小動物,進而感受小動物的可愛和有趣。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可以學習更多的語言表達技巧,提高寫作能力。再次,筆者組織學生開展創造性小組活動,引導學生分組開展角色扮演。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體驗小蝦生活的場景,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最后,筆者啟迪學生深入思考,發揮創造力二次創作《小蝦》。有的學生將《小蝦》的故事情節改編成有趣的動畫,通過生動的畫面和音效,讓故事更加生動有趣;有的學生通過繪畫的形式,將小蝦的形象細致生動地呈現在畫布上,展現他們自己對藝術的熱愛和追求。在此活動中,學生可以鍛煉思維能力、想象力、創造力。
教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運用,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才華和鍛煉思維的機會,讓語文教學更加富有成效,并為國家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結語
總而言之,范導式教學通過真實性情境、發展性任務、多元化意義協商、創造性應用構成教學框架,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豐富的機會和資源,切實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解決問題等能力。教師應繼續探索和完善范導式教學,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志平.讓范導式教學在實踐中“生根開花”[J].江蘇教育,2023(2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