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故事是小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故事教學法具有靈活性、趣味性、直觀性和生動性等特點,通過故事教學法,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體會課本中的事例,調動學習積極性,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興趣愛好。教師要將故事教學法積極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作用。
【關鍵詞】故事教學法;小學教學;道德與法治
作者簡介:王僖南(1997—),男,江蘇省南通市十里坊小學。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要“遵循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強化課程一體化設計”。故事教學法因其靈活性、趣味性、直觀性、生動性的特點受到廣大教師的喜愛,其能夠通過故事的講述來進行知識的傳授,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而促進教學目的的達成,達到學科育人效果最大化[1]。
一、利用故事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在授課時利用小學生普遍愛聽故事的心理,通過講述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具有科學性和哲理性的小故事,如神話、寓言、民間故事等,引導學生展開探究,從而使學生自覺學習新知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在選擇導入的故事時,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做到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拓展教學內容[2]。
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學習伴我成長”這一課的教學為例。這一課分為“成長離不開學習”和“處處可學習”兩個部分。在教授“成長離不開學習”這一部分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導入故事:“晉朝人孫康,家貧而酷愛讀書。夜晚雖有時間卻買不起燈油,只好默默地回憶,消化白天學過的知識。有年冬天,他半夜醒來,感到屋內并非漆黑無光,還能隱隱約約看到一些東西,原來是皚皚白雪反射了光,這給了他啟發:何不借雪光來看書呢?于是雪夜,特別是月光映照下的雪夜,就成了孫康苦讀的好時光。由于勤奮好學,他終于成為一個有名的學者,并當上了御史大夫。”教師可以就這一故事導入新課,告誡學生在任何時間都不能離開學習,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學習。在授課“處處可學習”這一部分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故事導入:“西漢時期,有一個少年叫匡衡,他特別希望能像別人家的孩子那樣讀書學習,但是由于家境貧寒,他白天只能干農活,只有晚上休息時才有空讀書。有一天晚上,他發現隔壁人家的窗戶會透光過來,于是他鑿開了墻壁,讓鄰居家的光能夠穿過來照亮他的書籍,久而久之,他在書中獲得的知識越來越多,最終成為一位著名的學者。”講完這個故事后,教師可以提問:“大家覺得匡衡身上的什么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呢?”學生回答:“刻苦學習,不因為環境的原因而放棄學業。”這時,教師便可以順勢導入“處處可學習”這一部分新課的教學。
上述案例中,教師采用故事教學法,通過講述孫康映雪和鑿壁偷光的故事來導入“學習伴我成長”這節課的兩個課時,能夠讓學生深刻理解學習的重要性,明白人的成長是離不開學習的,在人的發展中處處都可以學習。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明白了學習的重要性。
二、借助故事創設情境,活躍課堂氛圍
小學生的思想認知處于感性層面,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創設故事情境,通過簡單易懂的故事,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回歸課本知識,達到活躍課堂氛圍的目的[3]。
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我是一張紙”這節課的教學為例。這一課主要講述的是一張紙的來歷還有它的苦與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故事來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人和紙的內在關系,讓學生明白紙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節約用紙的習慣。比如,教師可以講述蔡倫造紙的故事:“在蔡倫造紙之前,古人記錄事件、編寫史書等多數時用竹簡,雖然有一些紙張,但是由于紙張的價格較為昂貴,平民百姓并不能獲取。于是蔡倫便下定決心要改進造紙術,制造出平民大眾都能夠使用的紙張。他通過把樹皮、麻頭、破布、廢漁網等東西切碎搗爛成漿狀物,然后把漿狀物薄薄地平攤在細簾子上,漏去水分,制造成簡易的紙張,這種紙張被后人稱為‘蔡侯紙’。這便是我們現在使用的紙張的前身。”這時,教師可以進行提問:“同學們,你們聽了蔡倫造紙的故事,有什么感想呢?”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行討論,再舉手回答,活躍課堂氛圍。此外,教師在教學時也可以提前準備一些造紙的材料,讓學生參與造紙環節,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來深入體會紙張的來之不易,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又可以起到活躍課堂氛圍的效果。
教師通過講述蔡倫造紙的故事,創設故事情境,同時帶領學生參與造紙活動,讓他們明白紙張的來之不易,告誡他們要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節約用紙的習慣。故事情境的創設,活躍了道德與法治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聆聽故事和親身行動中明白節約用紙的重要性,發揮課程的育人作用。
三、借助故事創新教學設計,豐富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修訂原則中指出“堅持創新導向”“強化課程綜合性和實踐性,推動育人方式變革,著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教師在采用故事教學法時,要創新教學設計,讓學生講述自己身邊的故事或者有一定寓意的故事,豐富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
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說話要算數”這節課的教學為例。這一課通過課本中的插圖和對話,告誡學生:在和老師、同學、家人的日常交往之中一定要說話算數、誠信待人,不要做課本上講的“愛保證”同學。在“活動園”板塊中,教材要求學生收集有關于誠信的故事,并與小組同學分享。教師可以將班級里的學生平均分成10個小組,讓學生在小組中互相分享與誠信相關的故事,在交流中意識到說話要算數的重要性[4]。在學生交流完后,教師可以詢問學生:“你們小組中讓你印象最深的故事是什么?為什么?”學生先在小組內部討論,選出小組中最好的故事,再選擇一名代表分享故事。在學生互相分享結束之后,教師可以總結這些故事的共同點,并告誡學生講誠信的重要性。教師也可以講述自己生活中與誠信有關的故事,在講到高潮部分時“賣個關子”,讓學生發揮自身的想象力來創編后續的故事情節。教師讓學生自己講述故事,同時參與故事情節的設計,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最大限度地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作用。
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堅持創新導向,將生活故事融入課堂教學設計,豐富原有的教學內容,告誡學生要在生活中做一個講誠信的人,將那些說話算數的人作為榜樣。通過生活故事的講述和設計,道德與法治課堂內容將會更加豐富。
四、依托故事渲染,深化課本知識
故事如同音樂一樣,能給人情境的渲染,讓人進入某種情緒。通過故事情節的渲染,學生能夠感悟到課本中所要傳遞的思想。因此,教師在教授課本知識時不能只浮于表面,而要通過故事情節的渲染讓學生深入理解知識,并能在生活中得以實踐。
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學會寬容”這節課的教學為例。在教授“學會寬容”這一主題時,教師可以講述自己創作的童話故事—《小魚的寬容》。故事講述的是在一片美麗的湖泊中,生活著一條活潑的魚兒貝貝,它在這個湖中被公認為是最艷麗奪目的魚。在大家的夸獎下,它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強烈的自負情緒。一天,湖中來了一群新的、顏色漂亮的小魚,它們不僅外觀美麗,而且態度也極其友好可親。貝貝變得極其嫉妒,并且十分不滿,開始有意識地排斥那些新遷來的小魚,甚至無情地欺負它們……在講述故事情節時,教師可以刻意地調整自己的語氣和音調,使學生能夠充分體會到貝貝最初那種滿是自負的態度以及隨后發生的顯著變化。在故事情節敘述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同分析貝貝過于自負的行為表現,并且深入討論寬容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啟發學生深入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有類似于貝貝那樣的行為表現,以及應該如何學會寬容、理解他人。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分享他們個人的經歷或者獨到的想法,從而有效地促進課堂上的互動交流。在此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精彩紛呈的故事情節和角色形象來生動地展現出寬容這一美德的重要性,這種方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共鳴,還促使他們在輕松愉悅的環境里,理解并學習寬容的本質意義。
教師通過講述《小魚的寬容》這一故事,讓學生在故事情節的渲染中明白寬容的重要性。學生經歷“最初疑惑—深入挖掘—恍然大悟”的思維過程,逐漸融入故事情節,最后明白故事中所講述的道理。借助故事情節的渲染,學生能對課本知識形成更深層次的理解,最終在生活中真正運用這些知識。
五、借助故事拓展,增強美感體驗
故事教學法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通過講述故事,呈現美與丑、善與惡的對比,能夠增強學生的美感體驗,豐富學生的想象。
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多元文化 多樣魅力”這節課的教學為例。這一課主要講述了世界上不同文明、不同地區的文化及其文化魅力。教師在教學“多彩的世界文化”這部分內容時,可以先讓不同地區的學生分享他們身邊的民俗故事,讓學生感受不同地區的文化特色。當學生結束自己的分享后,教師可以通過抖音、嗶哩嗶哩等視頻平臺播放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風俗特色視頻,讓學生更好地感受異域風情,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增強他們的美感體驗。例如,教師在講述布達佩斯這個城市時,可以講述這樣的故事:“這是世界上最安靜的首都,坐落在多瑙河的兩岸,東岸是佩斯,西岸是布達。如果把多瑙河比作掉落在歐洲大陸的一條項鏈的話,那么布達佩斯就是這條項鏈上的一顆耀眼的明珠。布達佩斯的古建筑,見證了古羅馬、文藝復興以及二戰,代表了歌德式和巴洛克等風格,古樸中透露著濃重的人文風格。在這個地區中,出現了很多浪漫的人與故事……”教師在講授布達佩斯的故事時,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與布達佩斯有關的紀錄片或者展示布達佩斯的照片,吸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圖片和視頻中豐富美感體驗。教師在教學時也可以講述一些中國的地區,例如浙江杭州:“杭州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等一系列美麗的神話故事都發生在杭州。自古以來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說法。”教師在講述與杭州有關的故事時,可以讓去過杭州的學生分享自己與杭州的故事,說說自己的感受。
教師借助故事教學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在課堂中獲得與之前不同的美感體驗,增強學生的美學體驗。借助故事教學,教
師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美育價值。
結語
在小學階段,教師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讓他們能夠用正確的方式去看待這個世界。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應用故事教學法并加以創新,不僅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道德與法治的育人作用,還契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及認知發展水平,讓學生更加容易地融入課堂,打造師生高效課堂,實現課堂教學效果最大化[5]。
【參考文獻】
[1]陳慶彪.故事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運用[J].試題與研究,2023(27):100-102.
[2]劉洪洪.故事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運用[J].教育藝術,2022(6):15.
[3]溫得證.故事教學視角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探究[J].山西教育(教學),2023(2):44-45.
[4]徐敏.故事教學法在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探究[J].小學教學參考,2022(21):50-52.
[5]陸惠凱.巧用故事教學構建小學道德與法治的高效課堂[J].文理導航(中旬),2021(8):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