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陽光透過寬大的窗戶灑進來,讓人心情豁然開朗;開闊的空間仿佛能容納無盡的創意與可能;擺放整齊的物品彰顯出潔凈之美。10月13日,《科學導報》記者走進大同結藝非遺項目傳人、大同市手工編織協會副會長、山西省民營協會副會長楊雪飛的工作室,在說話間,一團繩線在楊雪飛手中“生”出了花兒、長出了“型”,變成有溫度的繩結藝術。
“小時候,家里老人刺繡鞋墊、縫制衣服時,我就喜歡在旁邊看。再大一點兒,奶奶便開始教我盤扣,便與‘繩結’之間有了不可割舍的緣分。即便這么多年以后,依然銘記制作的口訣:翦縫熨燙整,形色熨端正,陰陽扣平衡,衣之亮點睛。”楊雪飛對記者說道。
史書記載,“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歷經幾千年時間,繩結技藝從最初的記事工具,演變成今天精致的藝術品。楊雪飛之所以喜歡盤扣,就是因為覺得盤扣像人一樣,有著自己的形態和表達,在機緣巧合之下,2010年楊雪飛在一家康養中心擔任負責人時,遇到了愛好同盟軍,在交流時意識到這樣傳統的技藝瀕臨失傳,于是開始了解盤扣背后的故事,并開始帶著更多志同道合者動手制作盤扣,就這樣開始了自己的盤扣生涯。
2014年,楊雪飛創辦了大同市唐情結飛天創意有限責任公司,將大同結藝申報成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7年申報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與結藝相伴的數十年間,楊雪飛一直都希望讓結藝走得更遠,讓更多人了解它、愛上它、傳承它。在此期間,她也確實做了很多嘗試和努力,不放過任何一次可以讓結藝走入人們視線的機會。
十幾年間,楊雪飛在繼承盤扣工藝的基礎上衍生出越來越多有著盤扣元素、大同特色、中國風格的系列工藝品和特色家居用品。同時,也將成熟的結藝設計制作進行推廣,開展非遺進社區、非遺進校園、非遺進鄉村、非遺研學等活動,開發出具有獨特魅力和市場潛力的非遺文創產品。2016年,楊雪飛開始開辦結藝合作社,幫助當地的人創新創業、改善生活,為更多人提供了就業創業的技能和機會,讓大家有一條通過非遺技能增收致富的道路,也為鄉村振興注入力量。
“工作室的郭素云老師樸實而溫婉,經過數年的歷練,從一名普通的下崗女工到如今的高級技師,從學徒到受邀參加央視《了不起的地方》節目并且獲獎,這是我最值得驕傲的事情。”楊雪飛激動地向記者說道。
楊雪飛緊跟時代潮流,借助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和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工具,通過“直播+短視頻”等互動形式,講述非遺故事、傳播非遺技藝;與非遺保護中心、博物館、文化館等文化機構合作,共同舉辦非遺展覽、演出、講座等活動,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合作機制;與商業機構合作開發非遺主題商業項目,通過市場化運作實現非遺文化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雙重提升。正是通過這些手段和途徑,讓大家認識了大同結藝,更是推廣了文化,讓更多的人去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去感受老大同特有的地域文化。
始于熱愛,忠于傳承,是楊雪飛對自己十多年來堅持發展結藝最好的歸結。她說,最初接觸確實是因為喜歡,但是能夠堅持下來完全是出于一份情懷,因為體會到結藝背后和家鄉大同有關的歷史文化背景,因為對這座城市的熱愛已經深深地烙在了她的心里。
“因為熱愛,所以癡狂。當結藝作品打動自己的時候才能夠吸引別人。結藝于我,如同第二次生命,在人生旅途中成為靈魂的伴侶。”楊雪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