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全球化與國內發展的復雜交織下,新時代中國精神作為推動社會前行的核心動力,不僅要求深刻理解其文化根基,還需要有效的傳播策略。革命文化,是黨的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新時代中國精神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強大的動力。解析革命文化在新時代中國精神構建中的獨特作用及其對策略實施的影響,探討如何通過多維度的文化活動與社會實踐,促進這一精神的內化與普及,能夠提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而且能加深對中國發展道路和文化價值的理解。
一、革命文化與新時代中國精神的關聯
(一)革命文化的歷史沿革與核心價值
革命文化的核心價值在于強調犧牲、奉獻與集體主義,其精神內核通過無數革命先輩的實際行動與理論貢獻得以充實和發展。從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再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革命文化一直是激勵中國人民追求自由與解放的精神力量。
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和改革開放的推進,革命文化在不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豐富和發展。革命文化不僅僅是革命戰爭時期的產物,更融入了現代中國的發展理念,強調創新、包容和平等的價值觀。這一文化的現代表現形式,如教育系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媒體和文藝作品中對英雄人物的描繪,都有助于加深公眾對革命文化核心價值的理解和認同。
(二)新時代中國精神的定義與要素
新時代中國精神是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大背景下,由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旨在激發全民族的創造活力與社會活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這一精神強調的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勢,進一步凝聚全民族的力量。
新時代中國精神的核心要素包括愛國主義、創新、團結和奉獻。愛國主義作為其核心,鼓勵每一個中國人都對國家有一份深厚的感情和責任感。創新則是推動國家不斷前行的動力,涉及科技、教育、經濟等多個領域。團結強調的是全民族的團結一致,只有整個民族團結起來,才能共克時艱,共同發展。奉獻則體現在每個人對社會和國家的貢獻,是對個人價值的最高體現。
(三)革命文化對新時代中國精神的影響與作用
革命文化對新時代中國精神的塑造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種文化植根于中國近現代的歷史經驗,尤其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展現的堅韌不拔和自我犧牲的精神,為新時代中國精神提供了豐沃的土壤。這些歷史事件不僅塑造了國民的集體記憶,也鑄就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支柱。
新時代中國精神通過革命文化的傳承,強化了愛國主義的核心地位,促進了創新和實踐。在面對國內外復雜多變的挑戰時,革命文化激發了人民群眾的奮斗意志,這與新時代中國精神中倡導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價值觀相契合。
二、新時代中國精神的構建路徑
(一)傳承革命精神
新時代中國精神是革命精神的根基。作為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革命精神一直是中國共產黨力量的源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之所以歷經百年而風華正茂、飽經磨難而生生不息,就是憑著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強大精神”。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不畏艱難、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堅定意志,是新時代中國精神的核心內容。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傳承革命精神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未來的責任。革命精神的傳承需要從教育和社會實踐兩個方面進行。教育方面,通過學校教育、紅色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渠道,讓青少年了解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和偉大精神。這種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情感與價值觀的灌輸,讓革命精神在每一代人中得以傳承。
社會實踐方面,應鼓勵和引導全社會特別是青年一代在實際學習工作中傳承和發揚革命精神。可以通過志愿服務、社會服務、創新創業等形式,讓青年在挑戰中鍛煉意志,在奉獻中體現價值。此外,媒體也應該承擔起宣傳革命精神的責任,通過紀錄片、電影、短視頻等形式,讓革命故事觸動受眾心靈,激發更廣泛的共鳴。
國家層面上,政府及相關機構應制定相關政策性補助經費,支持革命精神的研究和傳播工作,確保革命精神能夠在各領域得到實際應用和推廣。比如設立革命精神研究基金、建立革命精神傳承獎等,以實際行動促進革命精神的現代轉化和創新發展。
(二)強化新時代中國精神的實踐體驗
為確保新時代中國精神不僅為人們所知,更為人們所行,必須將其原則和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實踐中,這要求從實際體驗角度強化其精神內涵。具體而言,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實現這一目標:
一方面,建立與新時代中國精神相關的實踐基地和學習中心,這些場所專注于教育和體驗活動,使參與者能夠通過實際操作和體驗深入理解和感受新時代中國精神。例如,可以在全國范圍內設立“新時代精神實踐中心”,參觀者可以通過互動展覽、模擬體驗和志愿服務等形式,親身實踐新時代中國精神中提倡的創新、誠信、團結與奉獻等價值觀。
另一方面,將新時代中國精神融入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中,使之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行動準則。在公共管理、社會服務、環境保護等領域,可以開展以新時代中國精神為主題的項目和活動,鼓勵公眾積極參與。例如,政府可以發起以新時代中國精神為指導的社區發展項目,鼓勵居民在環保、鄰里互助和社區治理等方面展示創新和奉獻精神。
(三)強化精神實踐的國家戰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這為新時代中國精神的實踐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堅實的支撐。
國家層面制定具體政策,將新時代中國精神的核心價值融入國家發展的各個方面。這包括制定教育、科技、文化、經濟和社會治理等領域的相關政策,確保新時代中國精神在這些領域得到全面體現和推廣。例如,在教育政策中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強調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科技政策中,推動科技創新與道德建設并重,鼓勵科技人員在堅守科學精神的同時,服務于國家和社會的需求。
同時需通過公共文化項目和媒體資源,普及新時代中國精神的知識和理念。可以通過電視節目、電影、公共講座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新時代中國精神的內容和意義,提高公眾的認知度和接受度。此外,政府還可以支持和推廣能夠體現新時代中國精神的文化產品和創意工作,如紀錄片、主題展覽等。
三、新時代中國精神的國內傳播與實踐策略
(一)教育系統中的革命文化融入與精神塑造
教育系統是塑造和傳播新時代中國精神的關鍵領域,尤其是革命文化的融入,這不僅能夠強化學生的國家認同感,還能深化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解和支持。在具體實踐中,將革命文化納入課程體系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基本步驟。例如,中小學歷史課程中加入更多關于中國近現代史的內容,尤其是講解關鍵的革命事件和英雄人物故事,如南湖紅船、井岡山斗爭等,使學生能夠在情感上與歷史事件產生共鳴。
此外,高等教育中可以開設更多與革命文化相關的選修課程,并且鼓勵進行學術研究和討論,讓大學生能夠從更深層次理解革命文化的意義及其在當代社會的作用。通過課程和討論,學生能夠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深刻理解新時代中國精神的核心要素。
實際體驗也是教育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組織學生參觀革命歷史紀念館、紅色旅游景點,如延安革命紀念館、韶山毛澤東同志故居等,可以使學生親身感受那段歷史的艱難與偉大。這種親歷式的教育方式,使革命文化的傳承不僅限于書本知識,更通過感官體驗直達學生心靈。
(二)媒體傳播中的革命文化展示與影響力提升
在新時代中國精神的傳播策略中,媒體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利用各種媒體平臺廣泛展示革命文化,不僅可以加深公眾對革命精神的理解,還可以提升新時代中國精神的整體影響力。電視節目、電影、網絡視頻,都是傳播這一精神的有效途徑。例如,電視劇《井岡山》通過詳細描繪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革命斗爭,讓觀眾直觀地感受到了革命精神的力量和黨在艱苦環境中的堅定信念。紅色影視劇不僅有助于教育年輕一代,還能讓已經熟悉這段歷史的觀眾重新思考其在當今社會的意義。
在新媒體平臺上,可以通過更加靈活和互動的方式推廣革命文化。例如,開設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發布關于革命文化的文章和視頻,討論革命歷史的現代價值,并鼓勵網友參與評論和分享。此外,利用短視頻平臺制作創意視頻,通過現代青年更易接受的方式,傳播革命故事和精神。電影也是傳播新時代中國精神的重要工具。通過制作高質量的歷史題材電影,如《建黨偉業》和《紅海行動》,不僅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面對困難不屈不撓的精神,也可以強化觀眾對國家發展和國際地位提升背后價值觀的認同。這些電影在國內外的廣泛放映,有助于塑造正面的國家形象,并增進國際社會對新時代中國精神的理解。
(三)革命文化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應用
革命文化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強化公民責任感和集體主義精神,支持并推動治理結構的創新和優化。通過具體的政策和實踐,革命文化可以深入社會治理的每一個角落,影響并改善公共服務、社區管理以及民眾的日常生活。例如,在社區治理中,可以借鑒革命時期的群眾動員和組織策略,通過社區組織促進居民間的相互幫助和團結協作。在多個城市實施的“紅色物業”項目中,物業工作人員不僅提供日常服務,還積極參與社區的公益活動,如組織革命傳統教育、開展鄰里互助等,這不僅增強了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也復興了革命文化中的互助精神。
在公共服務領域,革命文化的應用可見于對公務員和服務提供者的培訓中。通過強調革命精神的奉獻和犧牲,提高公共服務人員的職業道德和服務質量,使之成為推動社會正能量和高效服務的關鍵力量。國家級項目如扶貧開發、環境保護和災難響應等領域,工作人員要發揚“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以實際行動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
新時代中國精神的構建和傳播是一個全民參與的過程,涉及教育、媒體、社會治理等多個層面。革命文化作為這一精神的重要來源和支撐,不僅塑造了國民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也為現代中國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精神基礎。通過全面強化精神實踐體驗和國家戰略實踐,確保新時代中國精神得到有效的傳承和發展。展望未來,新時代中國精神將繼續激勵中國人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不斷前進,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參考文獻】
[1]韓震.論新時代的中國時代精神[J].中國社會科學,2023(01):4-23+204.
[2]李寧.傳承革命精神堅持鑄魂育人[J].紅旗文稿,2022(17):38-40.
[3]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N].科技日報,2023-12-12(005).
(作者系廈門市烈士陵園服務中心文博館員)
責任編輯/陳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