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烈犧牲在臘子口
朱正源,字久泉,1905年5月6日出生,1932年10月在江西瑞金沙洲壩報名參加紅軍。當時他已婚并育有一子,且其妻子還有身孕。妻子擔心朱正源走后家無壯丁受人欺負,因而勸說朱正源不要離開母子兩人,留下來照顧家庭。被朱正源嚴詞拒絕,說道:“你曉得什么,如果每個男人都只顧小家,何來國家?”臨走時,身懷六甲的妻子一路追隨,直至石舟灣(石水與舟坊)的橋上,妻子再無力跟上,淚流滿面地拜別朱正源:“紅軍阿哥你慢慢走勒,小心路上就有石頭,碰到阿哥的腳趾頭,疼在老妹的心那頭。”
朱正源入伍后被編在紅一方面軍紅十團三營三連。1933年1月底,蔣介石親赴南昌,決定采取分進合擊的作戰方針,對中央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2月至3月,又分兵三路進攻中央革命根據地。朱正源所在三營奉命冒雨分別由西、北兩個方向向南豐縣城外圍發起攻擊。戰斗如疾風暴雨般猛烈,官兵舍生忘死,熱血奮戰,戰場掀起的灰塵和碎片使人窒息,產生的火花照亮了黑夜,雙方傷亡慘痛。2月13日凌晨,擔任主攻的紅三軍團第三師師長彭遨及2名團長壯烈犧牲。當天傍晚時分,國民黨軍一個連又偷偷地摸了上來,朱正源發現后,高喊:“敵軍來了,快打?!奔t軍機槍猛烈開火,噴射出數道火舌,將敵軍打死一片。敵軍指揮見狀立馬喊“撤退,撤退”,狼狽往回逃跑。朱正源看到國民黨軍逃竄,立馬扛起沉重的機槍,勇猛追趕。追著追著,機槍連戰士們漸漸掉隊,追了五六里路后,就只剩下朱正源一人了,敵軍也是累得虛脫,想在樹林里休息片刻,沒想到朱正源還在追擊,一邊猛烈掃射,一邊呼叫:“你們已經被包圍了,趕快舉手投降?!笔鄠€跑不動的國民黨軍被朱正源這陣勢震懾住了,乖乖繳械投降?;仡^一看,才發現其實只有朱正源一個人。因此,朱正源在連里得了個綽號“追命鬼”。
1934年,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10月開始進行戰略轉移——長征。10月18日,朱正源扛著機槍深夜跟隨部隊來到于都,因為催促得急,他還以為是要去突襲哪部分的國民黨軍。到了于都,等了一天,第二天晚上才渡過于都河。當時到底怎么回事,要去哪里,朱正源所在的營隊根本不清楚。
為阻止紅軍前進,蔣介石設置了四道封鎖線,第一道就在安遠、信豐、贛縣、南康一線,國民黨軍砌出堅實堡壘,并存儲充足的糧食彈藥,稱此道防線“銅墻鐵壁、堅不可摧”。10月21日,紅十團在信豐百石村方向遇到守敵。朱正源端起機槍沖上敵軍的百石碉堡,與敵人展開殊死搏斗,剎那間,槍炮聲、殺喊聲,震徹山谷。最后紅十團取得勝利,殲敵200多人,繳械槍支30多支,為擊破敵軍的第一道封鎖線打下了堅實基礎。
由于朱正源有勇有謀,多次立功,也為了戰斗需要,被調入紅四團一營機槍班任班長。
1935年9月16日,紅四團在前進中擊潰國民黨軍新編第十四師第六團的阻截,當日下午逼近甘肅省南部要隘臘子口。為了打通紅軍北上的咽喉要道,紅四團決定,以第六連從正面強攻,奪取木橋;第一、第二連迂回到隘口守軍后側,攀登懸崖絕壁,襲擊東面山頂守敵。朱正源與戰士沖在最前方,摧毀了敵人碉堡,集中火力迅速突破防線,只聽見一聲聲“沖啊,沖啊,占領要隘”。敵軍節節后退,朱正源帶領機槍班戰士攀上巖石,迅猛地向前沖。突然,敵軍調轉槍頭,猛烈射擊,子彈像雨點一樣朝朱正源這邊飛來,朱正源和戰士們躲閃不及,一個接一個地倒下……朱正源也倒在了血泊中,當指導員將他扶起時,他已奄奄一息。朱正源滿嘴鮮血,緊緊地拽住指導員的手說:“請你,請你,找,找……”話還沒說完,朱正源壯烈犧牲,時年30歲,他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曲臘子口的悲壯戰歌。
最后,紅軍占領了臘子口,繳獲手提迫擊炮3門、糧食數十萬斤、鹽2000余斤,極大地補充了紅軍給養。
化裝成乞丐討飯回家
朱正湧,字耀華,出生于1908年11月7日。1932年10月在瑞金沙洲壩報名參加紅軍,之后被編在紅一方面軍紅三軍團第三師。
1933年1月底,蔣介石到南昌指揮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企圖將紅一方面軍主力殲滅于黎川、建寧地區。在紅一方面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周恩來指揮下,紅軍主力活動于黎川地區。臨危受命,朱正湧與部隊火速趕往前線,并埋伏在樂安縣的谷崗鄉登仙橋邊。2月底,在此伏擊殲滅了國民黨軍2個精銳師,取得了登仙橋大捷,為粉碎國民黨軍第四次“圍剿”奠定了堅實基礎。
1934年10月,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與追擊,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退出中央蘇區,進行長征。朱正湧與二哥朱正源、小弟朱正沐一起隨部隊轉移。
1934年11月中旬,中央紅軍突破國民黨軍第三道封鎖線后,由湖南省南部向廣西省(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前進。蔣介石欲將中央紅軍殲滅于湘江以東地區,于是緊急調集30多萬大軍進行圍堵。紅軍在湘江上游廣西境內的興安縣、全州縣、灌陽縣與國民黨軍展開了生死搏殺。炮火轟鳴,槍林彈雨,戰斗激烈無比,每時每刻都有戰士倒下。在殘酷的戰斗中,紅軍展現出驚人的勇氣和堅強的意志,苦戰了五晝夜后,雙方傷亡無數。紅軍由長征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至3萬余人。在戰斗中,朱正湧與部隊失散了。原本不認識路的朱正湧一時間慌了神,好在此時,他遇到了一個姓陳的戰士,然后兩人結伴一起狂奔。因為在廣西境內,如果散兵游勇不及時趕上大部隊,那將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大概跑了一天時間,他們才追上了隊伍。這時,朱正湧才意識到自己的左腳踝嚴重受傷,腫脹得厲害。
遵義會議后,1935年1月26日,中革軍委在戰事危急時刻,發出了“堅決打好這一仗,保衛黨中央”的號召。27日,中革軍委電令紅一軍團停止向赤水進攻,命令紅五軍團以一個團的兵力吸引敵人,扼守貴州省習水縣土城鎮青杠坡村,命令紅一軍團第二師正面出擊,紅三軍團攻其左翼,紅五軍團抄襲右翼。28日拂曉,青杠坡戰斗打響。中央紅軍作了伏擊準備,可由于地況不熟悉,且敵軍憑借有利地形負隅頑抗,雙方打得不可開交。機槍掃射聲、炮彈呼嘯聲、戰士吶喊聲交織在一起。彈片飛濺,硝煙彌漫,紅軍將士的身影在煙霧中若隱若現。一枚炮彈飛來,落在朱正湧正前方,他根本來不及避讓,瞬間就倒在煙霧之中。等他醒來時,戰斗已經結束,部隊已不見蹤影。朱正湧想要爬起來,可左腿被彈片擊中,動彈不得……在這場慘烈的戰斗中,紅軍傷亡3000余人,殲敵3000余人。
走不了路,部隊又撤了,怎么辦?“再不離開就會被地方反動派組織抓到,那就是死路一條?!敝煺郎ハ氲竭@,使出全力往樹林中爬行,躲藏在叢林中。快到中午時,有位姓趙的老農打此經過,朱正湧用低沉的聲音斷斷續續地喊:“老鄉、老鄉,我是紅軍,請救救我。”心地善良的趙老農將朱正湧扛回家,幫他換洗了血跡斑斑的衣服,擦去身上的血和泥巴,用烙鐵等原始的土方法將朱正湧腿上的彈片取出,之后敷上金爪兒、銀絲杜仲根等偏方藥。趙老農家里太窮,沒錢請郎中,又怕耽誤朱正湧腿傷的醫治時間,于是將朱正湧送至吳地主家。趙老農告訴吳地主:“他(朱正湧)是一個要飯的,但是年輕、個高,治好了會是個強勞動力?!眳堑刂饕豢矗瑒恿怂叫?,因為他沒有兒子,有個有點殘疾的女兒,且還是撿來的,就想治好朱正湧后留下來當兒子。
吳地主留下了朱正湧,請了郎中給他治傷。不過,未等朱正湧痊愈,吳地主就打發郎中走了。朱正湧稍微好了一點,就讓他下地干活,砍柴、種地、喂豬、打草、割禾、耕田等。為了不給自己帶來麻煩,朱正湧一直裝作啞巴,從不開口說話,忍著傷痛低頭干活。吳地主特會精打細算,見朱正湧是個干活的“好把式”,就辭退了一個雇農,減少開支。每天讓朱正湧忙個沒停,從不給他工錢,限定他的食量,還派人監看他,以防朱正湧逃跑。
大概一年后,吳地主慢慢放松了對朱正湧的看管。1937年春,朱正湧的傷勢好得差不多了,但依然有點跛腳。谷雨節那天,貴州有吃烏米、播稻種的習俗。朱正湧這天假裝外出播撒稻種,逃離了青杠坡,然后將自己裝扮成一個乞丐,一邊乞討,一邊打探紅軍的去向。由于朱正湧缺乏文化、地理知識,方向感偏差,幾次都跟紅軍擦肩而過。到了江西吉安,他才知道自己離紅軍越來越遠,因而決定返回家鄉等待紅軍打回瑞金。最后歷經千辛萬苦,走了一年多時間才回到了武陽石水老家。
回到家鄉后,朱正湧不承想這里發生了巨大變化,他父親早在1936年就因病過世,現在國共已達成了第二次合作協議,到處都在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宣傳國共合作,宣傳共同抗日,雖然瑞金不是抗日前沿,但民眾的熱情高漲,積極做好抗戰鼓動和后勤服務。朱正湧身殘志堅,加入了鞋帽和軍用品的生產隊伍,希望能為抗戰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1939年8月10日,3架日本飛機侵入瑞金上空投彈9枚,炸死、炸傷無辜平民50余人,毀壞房屋90余棟,造成重大破壞。朱正湧非常憤怒,曾多次與游擊隊、新四軍聯絡,提出要參加抗日活動。
1939年冬,朱正湧跟著武陽游擊隊隊長劉國興領導的游擊隊白天忙生產,晚上搞地下工作,籌劃如何幫助百姓打土匪。11月初,朱正湧與游擊隊到福建武平縣打土匪,打垮了50多人,奪回了被土匪搶走的東西,提振了游擊隊的士氣,打出了游擊隊的威信。
1940年9月,游擊隊糧食供給不足。此時的國民黨軍采取“三光政策”,趁機瘋狂“清剿”游擊隊,燒毀村莊24個,搶奪村民物品,恫嚇村民,斷絕游擊隊的食物供應鏈。朱正湧和游擊隊戰士饑腸轆轆,頭暈目眩,但仍然堅持戰斗。
1941年5月,在劉國興的帶領下,朱正湧參與了攻打石水聯保辦事處的戰斗,繳獲了步槍7支、馬刀1把、手榴彈7顆、電話機1部,活捉土豪陳如香,殺死偽干事劉風琴(叛徒)。同月國民黨軍又開始兵分三路大舉“清剿”,當時游擊隊的人數及槍支彈藥稀少,難以與國民黨軍抗衡,因此決定立即轉移。朱正湧由于身體原因,組織要求他先潛伏下來,化身為農民在“家”留守,等待時機。
朱正湧在家一邊務農,一邊秘密宣傳抗日,并與國民黨反動派斗智斗勇,多次向游擊隊、新四軍和解放軍提供了可靠的情報,為1949年8月23日的瑞金解放作出了積極貢獻。
1958年秋,朱正湧在瑞金病逝,享年50歲?!?/p>
(本文根據故事主人公的外孫陳承海先生的口述,以及《回憶中央蘇區》《中央蘇區革命史調查資料匯編(卷一)》《瑞金人物志》編寫)
(作者系贛南醫科大學副教授,江西省作協會員)
責任編輯/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