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技工院校是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教育陣地,如何培養滿足企業需求的技能人才是衡量院校辦學實力和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本次研究將基于技工院校的角度,著重分析技能人才培育的重要性、江西省技能人才培育的痛點,探索技能人才培育的對策,引導更多青年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為企業發展增動力、為產業發展添活力、為經濟發展聚合力。
一、技能人才培育的重要性
(一)技能人才培育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
從“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從“北斗”組網到“奮斗者”深潛,從第三艘航母“福建號”下水到首架C919大飛機交付,每項重大科技成就和每個超級工程都凝聚著大國工匠執著專注、精益求精的苦干實干和能工巧匠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精神。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在改革發展中,人才是最活躍的要素,尤其是高素質技能人才,構成了技術創新與生產實踐之間最核心、最基礎的勞動力鏈條。技能人才不僅是支撐“中國制造”和“中國創造”的基石,也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二)技能人才培育是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
目前我國正處于推動傳統產業向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方向轉型的攻堅階段,迫切需要建立一支既適應時代發展、又滿足技術變革需求的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高技能人才作為高素養勞動者的重要組成部分,構筑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堅實人才根基。技藝精湛、經驗豐富的技能人才既是我國建設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的實踐主體,也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參與主體,更可以在生產實踐中有效激發市場活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三)技能人才培育是企業發展的迫切需要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企業正面臨著迅速發展的歷史機遇期,現代先進企業不斷革新生產技術,更新生產設備,研發新型產品,采用新型工藝,這對技術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能人才是技術工人隊伍的核心力量,是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和實現研發成果轉化的關鍵力量。高素質高水平的技能人才隊伍能夠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使企業在競爭中處于更加有利的位置。
二、江西省技能人才培育的痛點
一是技能人才職業榮譽感不夠強烈。《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提出到“十四五”時期末,技能人才占就業人員的比例達到30%以上。截至2022年底,江西省就業人員共2193萬人,按照上述目標,技能人才應達到657.9萬人。截至2022年底,江西省技能人才總量為520萬人,距離上述目標尚有137.9萬人的缺口。當前社會,“重學歷、輕技能”的傳統觀念尚未徹底改變,全社會尚未形成熱愛勞動、尊重工匠的濃烈氛圍,存在部分群眾對技工教育不認可、適齡學生對技能教育選擇意愿不強的現象,技工教育和技工職業的吸引力還有所欠缺,技能人才總量還不夠多。
二是技能人才布局結構不夠合理。江西省技能人才的結構與產業結構不夠匹配,導致部分領域技能人才過剩,部分領域技能人才緊缺。2024年上半年,江西省地區生產總值為15638億元,江西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767億元、6695.3億元、8175.7億元,占江西省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5%、43%和52%(圖表1),呈現了“三二一”的產業格局。截至2022年底,全省就業人員為2193萬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數量分別為403萬人、761萬人、1029萬人,占比分別為18%、35%、47%(圖表2),產業就業人員配置與地區產業發展不相適應。截至2023年底,全省技能人才總量537.82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62.36萬人,高技能人才僅占技能人才總量的30%(圖表3),高技能人才供給與產業轉型升級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
三是技能人才培育理念不夠先進。隨著新興高技術產業特別是智能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對高素質復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技能人才缺口也逐步擴大。江西省南昌市在2024年6月的人力資源市場供求分析報告中顯示,企業制造類技工人員用人需求缺口較大,用工市場對于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需求旺盛。但是,部分技工院校對技能人才培育定位仍然在職業操作和技能熟練方面,對理論知識、技術原理等重視程度不夠。技能人才培育目標定位無法滿足產業發展對多樣化、思想型“創新勞動者”的需求,導致教育鏈與產業鏈銜接不暢,技工教育供給難以培養經濟轉型升級所需的技能人才。
四是技工教育教學內容不夠精準。當前,江西部分技工學校教學安排不夠契合該省產業實際,課程內容未能緊密結合產業發展趨勢和企業發展所需,教學環境未有效利用最新的前沿技術,對新一代信息技術運用不足、數字化教育資源開發建設不充分等因素,影響了技能人才能力和素養的培育,致使技能人才的知識能力儲備與企業真實需求存在差距。
三、技能人才培育的對策
木無本必枯,水無源必竭。技工院校是技能人才培養的根基與淵源,是培養產業工人、高技能人才的主陣地。培養技能人才是新時代的呼喚,發展技工教育是新時代的選擇。技工院校要始終堅守初心使命,打造四維平臺,努力培養更多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
(一)打造教育講臺,讓技能人才有理想有知識
技工院校要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著力提升辦學質量、辦學規模和社會影響。新形勢下,要充分發揮技工院校培養高技能人才“主陣地”作用。精心培育匠心,開設匠心學堂,講授技能人才故事、傳遞榜樣力量,在學校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風尚,激勵學生在技術的汪洋大海里潛心鉆研,孕育精益求精的匠心。精準培育匠能,結合社會發展需要,著力培育技能人才的理論知識和職業技能,理論知識由學校教師教授,學懂弄通技術原理;職業技能由技能教師教授,注重提升實際操作水平。精巧培育匠思,開設創新系列課程體系,包括專業設計課程、專利培育課程和成果轉化課程等。建立技術革新項目,由導師帶領學生共同解決專項技術難題,實現相應成果轉化,以思路創新促進技藝傳承。
(二)打造合作展臺,讓技能人才有本領有才干
新時代需要高技能人才,高質量發展呼喚大國工匠,技工院校要在創新培育人才機制、搭建校企合作展臺上下足功夫。共商專業設置,技工院校要聚焦江西省制造業重點產業鏈現代化建設“1269”行動計劃,根據企業發展需求設置專業,根據市場變化及時更新專業,加快建設布局優化、結構合理、適應性強的高質量職業教育專業體系。共定培育方案,院校企業要緊密結合工作崗位需求,著重在課程設計中融入企業元素,將企業生產組織方式、工藝流程、產業發展趨勢等融入教學,實現學習內容與企業生產無縫銜接。共享師資隊伍,院校企業分別選派專業教師和技術專家共同完成教學,實施企業教師教學化、校內教師實踐化,形成“雙崗雙能”結構化教學團隊,共同培養技能強、素質高的技能人才隊伍。
(三)打造競賽擂臺,讓技能人才有追求有成長
職業技能競賽為廣大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技藝的平臺,對壯大技術工人隊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堅持以賽促教,以技能競賽為抓手,建立起一支能教學會競賽的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發揮其培育技能人才的關鍵作用,推動技工教育高質量發展。堅持以賽促改,以技能競賽為指引,優化專業課程設置,強化專業技能訓練,實施教育教學實踐改革,提高技工教育教學質量。堅持以賽促學,積極對標世賽、國賽、省賽,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職業技能競賽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發展自我的舞臺,讓競賽擂臺成為技工院校培育技能人才的試金石和助推器。
(四)打造培訓平臺,讓技能人才有作為有擔當
技能人才隊伍的強弱,不僅要看規模結構,更要看技能水平和業績貢獻。技能培訓,是提升技能人才專業素質、技能水平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全力開展專業技能培訓。技工院校要堅持育訓結合,積極開設具有專業特色的培訓課程,結合不同學生的專業技能,定制培訓計劃,采用“線上+線下”融合課程模式,為學生提供專業化、個性化的專業技能培訓,助力學生成為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高技能人才。大力開展就業技能培訓。技工院校要積極發揮促進就業創業的作用,以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人員和農村轉移勞動力等群體的就業技能為重點,以提高職業技能和適應職業變化為目的,開展多元化、高質量的就業技能培訓,精準契合就業市場需求。著力開展崗位技能培訓。技工院校要與企業聯合開展新型學徒制培訓,積極開展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共同培養”為主要內容的企業新型學徒制培養工作,提升培養技能人才的及時性和針對性。
概言之,技工院校培育高素質的技能人才隊伍是當今時代發展所需,推動技工教育快速發展,培育一支敬業奉獻、技藝精湛、素質優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隊伍,需要技工院校和多方共同努力,共同打造教育講臺、合作展臺、競賽擂臺、培訓平臺,優化技工教育結構布局,加大對技能人才培養力度,為企業發展、產業升級、經濟繁榮提供強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撐。★
(作者系南昌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成員、南昌技師學院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陳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