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發揚斗爭精神。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志氣、骨氣、底氣,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統籌發展和安全,全力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和挑戰,依靠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斗爭精神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給予共產黨人強大的精神力量。
一、理論承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給予斗爭精神理論滋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全部精神文化的基礎,其蘊含著獨特的中華底蘊和中國智慧,在任何時候都能夠給予中華兒女無窮的精神力量。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偉大斗爭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一)儒家傳統蘊含斗爭精神的精髓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古代思想的主流,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以“仁”為核心,形成完整的“五行”思想體系。斗爭精神的精髓是要時刻堅定斗爭意志,才能把握斗爭的方向和主動權。《左傳·襄公十一年》中的“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表明即使處在安逸的環境里,也要時刻保持斗爭意識,提高抵御危機的能力。儒家傳統中包含的斗爭意志經歷兩千多年時間的沉淀,仍能給予中國共產黨人深刻的啟示,告誡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要時刻堅定斗爭意志,發揚斗爭精神,不能因為短暫的安逸而迷失、不能因為暫時的成功而松懈、不能因為道路的艱辛而放棄,做到任何時候都不松勁、不減力、不動搖,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牢牢把握斗爭的主導權。
(二)兵家文化蘊含斗爭精神的實質
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兵家思想在中國軍事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覷,其思想對中國古代和近代的戰爭勝利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斗爭精神的實質在于把握斗爭策略、總結斗爭經驗進而掌握斗爭規律。在《謀攻》中包含著斗爭謀略的上上策“不戰而屈人之兵”,充分利用民心、天時、地利、制度以及有道德有謀略的將領,統籌斗爭的整體規劃,觀大勢、謀全局,達到不戰而勝的結果。從古代勞動人民與皇權的斗爭,到中國共產黨人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斗爭,無不體現著兵家文化中的斗爭哲學和智慧。新時代發揚斗爭精神,需認識到矛盾和斗爭無時不有、形勢和樣態多種多樣,需深刻認識和完全把握斗爭策略、斗爭經驗和斗爭規律,才能勇毅前行,深入推進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
(三)馬克思主義斗爭觀為斗爭精神提供來源
馬克思指出“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馬克思主義是致力于全人類徹底解放的科學指南。因此,馬克思主義斗爭觀也為中國共產黨人的斗爭精神提供來源。
一是馬克思主義斗爭觀中斗爭的目的和宗旨。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重塑人與宗教的關系,揭露宗教的實質,并對宗教進行批判,首次提出無產階級歷史使命是實現人的解放,在《共產黨宣言》中揭露階級斗爭歷史的實質,并指出階級斗爭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作為對立階級存在的方式,強調無產階級只有通過斗爭才能推翻舊制度,改變被剝削和壓迫的現狀,從而建立新社會,真正實現人的解放。二是馬克思主義斗爭觀中斗爭的形式。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明確斗爭的形式是理論的斗爭和實踐的斗爭。三是馬克思主義斗爭觀中斗爭的內容。馬克思認為,階級斗爭的主要內容包括經濟斗爭、政治斗爭以及思想斗爭,經濟斗爭是工人階級為爭取自身利益與資本家進行的最初的斗爭,當經濟斗爭無法滿足工人階級需求時,需要通過政治斗爭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為了維護無產階級的統治,無產階級需要通過思想斗爭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
二、事實回答: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用實踐檢驗斗爭精神
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擁有頑強的斗爭意志,始終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用斗爭創造歷史、用斗爭創造輝煌,不斷在各種重大斗爭實踐中積累斗爭經驗、增強斗爭本領、增長斗爭智慧、發揚斗爭精神。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斗爭精神的生動詮釋
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憑借著對斗爭的正確認識、堅定的斗爭意志、完備的斗爭策略和高超的斗爭本領,帶領中國人民取得革命斗爭的勝利,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筑牢根基。
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正確認識到中國革命斗爭的基本情況,并在正確思想的指導下制定科學的革命斗爭經驗。一是革命斗爭的法寶。1939年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明確指出“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黨在中國革命中取得勝利的三個法寶。二是革命斗爭的綱領。1945年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具體闡述革命斗爭的綱領,明確政治領域、經濟領域以及文化領域的斗爭目標。三是革命斗爭總路線。1948年毛澤東《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完整論述革命斗爭的總路線,明確了革命斗爭的目標,闡明了革命的性質,指出了革命斗爭的對象、動力、領導力量和步驟。革命斗爭的法寶、綱領和總路線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具體革命斗爭的實踐中,總結出的革命斗爭經驗,展現出中國共產黨人巧妙的斗爭智慧,反映出中國共產黨人深諳斗爭策略和方法。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斗爭精神的具體表征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用事實生動詮釋斗爭精神,用一個又一個斗爭實踐書寫奇跡、創造偉業,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號巨輪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這一時期,時刻保持斗爭意志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革命斗爭形勢和具體矛盾的變化,作出新的斗爭部署。一是深刻認識到國內主要矛盾變化。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國內主要矛盾以及主要任務,指出主要矛盾的實質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這一主要認識和定位反映出中國共產黨人對于斗爭任務和方向的清晰認識,能夠準確地把握斗爭的形勢和變化。二是在斗爭中奪取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憑借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頑強意志,依靠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的斗爭精神,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實現“兩彈一星”的科學突破、打破外交壁壘并恢復外交合法權益。
(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斗爭精神的深刻表達
改革開放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轉折。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用敢于創新與勇于突破、把握機遇與頑強拼搏的斗爭精神,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
一是對內改革中凸顯敢于創新與勇于突破的斗爭精神。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斗爭中心變化的必要性,認識到無論是計劃還是市場都是資源配置的手段。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恢復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決定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并確立了改革開放基本方針。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二是對外開放中凸顯把握機遇與頑強拼搏的斗爭精神。從經濟特區到沿海開放城市,再到沿海開放區,中國逐步形成了點線面相結合的開放格局,并持續深化發展。同時,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主動擁抱世界大市場,在機遇與挑戰中拼搏奮進。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斗爭精神的集中表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延續斗爭傳統,始終堅持偉大斗爭,在實踐中探索、在斗爭中開拓,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擼起袖子加油干、風雨無阻向前行,義無反顧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
一是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黨中央精確部署實施精準扶貧戰略,中國共產黨人深入基層扎根貧困村、貧困縣,以必勝的脫貧斗爭決心和因地制宜的脫貧斗爭策略,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愿景。二是以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中國共產黨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一、二、三產業的協調推進和發展。同時,中國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壯大發展,自主研發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有效提升,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三是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中國共產黨人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斷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守護綠水青山,推進綠色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四是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筑牢國家安全屏障。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無論是國家安全體制機制還是國家安全治理體系都不斷健全,與敵對勢力和黑惡勢力的斗爭取得成效,國家安全得到有力保障。五是把黨的偉大自我革命進行到底。黨勇于進行自我革命,以“打鐵必須自身硬”的決心正風肅紀,抑制黨的歪風邪氣,堅決懲治群眾身邊腐敗問題,找到了跳出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六是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決定性勝利。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華兒女以大無畏的抗疫精神,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打贏了抗擊疫情攻堅戰和阻擊戰,極大程度地保護人民的生命安全。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人與人民一道,始終以斗爭的姿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斗爭精神的承襲理論源遠流長、根本遵循科學具體、事實回答生動真實,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中國共產黨人要繼續發揚斗爭精神,以昂揚的精神狀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屬本科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科研項目“中國共產黨胸懷天下的歷史與經驗研究”(2022-KYYWF-018);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國共產黨愛國主義話語體系的歷史嬗變及其基本經驗研究”(20CKS037);2023年度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研究專項:“高校思政課數字化建設與育人效果提升研究”(SJGSZD2023004);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大中小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一體化建設研究”(23KSB109)。
(作者劉佳鶴系哈爾濱金融學院龍江紅色金融研究中心講師,博士;徐欣系黑龍江護理高等專科學校口腔醫學系助教,碩士)
責任編輯/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