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對勞資關系的重要論述,其中蘊含著勞資共同富裕因子。從“兩個結合”視角解析勞資共同富裕理念,有利于拓展學術視野,深化共同富裕理念研究。
一、“兩個結合”的前提:學懂馬克思主義勞資關系理論基本原理
勞資共同富裕理念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勞資關系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成功實現“兩個結合”,其前提在于學懂馬克思主義勞資關系理論基本原理。
(一)學懂馬克思恩格斯勞資關系理論基本原理
1.資本主義社會的勞資統一。在馬克思恩格斯理論視域下,勞資雙方在資本主義生產鏈條中相互依存,相互結合使生產力獲得了快速增長,“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一則因為在世界范圍上集聚、配置、調動、激活各類生產性資源,“資本量的每一次增加都不僅能按算術級數,而且還能按幾何級數提高生產力”。二則因為相對剩余價值生產依賴技術進步,因此資產階級會致力技術創新,而技術創新帶來生產力突飛猛進。
2.資本主義社會的勞資對立。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勞資對立貫穿于資本主義生產全過程。體現為交換領域形式上的平等與實質上的不平等、生產領域形式上的隸屬與實際上的隸屬、分配領域假象上的共享與本質上資本家獨占、消費領域表象上生活的環節到現實上資本再生產的條件。影響呈現為交換領域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獨立性、生產領域人的本質的異化、分配領域無產階級的赤貧、消費領域無產階級消費的相對過剩。無產階級若要改變現存不合理狀況,必須廢除資本主義私有制。
3.東方落后封建國家的勞資合作。資本主義大工業發展開創了人類“世界歷史”,伴隨而來的是對東方落后民族和弱小國家的侵略,“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不想滅亡的話——采取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據此,東方落后封建國家掀起發展民族工業的熱潮,勞資雙方及其矛盾蓬勃發展。為了共同反對侵略勢力和封建勢力,勞資對立讓位于勞資合作。
(二)學懂毛澤東勞資關系理論的基本原理
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勞資兩利。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是對抗性的,勞資矛盾是非對抗性的。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通過制定正確的勞資政策、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等途徑,既保障勞動者的基本權益,又使民族資本家有利可圖。
2.社會主義革命時期的勞資分配。社會主義革命時期,伴隨國營經濟主導地位確立和新民主主義政權建立,民族資本家自愿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勞資矛盾轉化為人民內部矛盾。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指出通過和平贖買的方式變私營資本主義企業為國營企業。在初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和個別企業的公私合營階段,和平贖買是指按照國家所得稅、企業公積金、工人福利費、資方紅利的“四馬分肥”方式分配利潤。在全行業公私合營階段,通過私營資本家定息、工人福利費的方式分享利潤。
3.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允許勞資關系的存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利用民族資本家的閑散資金、定息和愛國華僑的資金建設社會主義,給國營經濟和合作社經濟建構競爭機制,豐富物質產品的供給,以毛澤東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允許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適度發展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
二、“兩個結合”的條件:掌握中國具體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素
“兩個結合”的條件在于認清中國具體實際、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
(一)第一個結合條件:認清中國具體實際
1.認清和平發展時代主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毅然判斷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主題。順應和平與發展時代發展潮流,我國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據此允許資本所有者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然后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2.認清生產力落后狀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考慮到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人民生活永遠改善不了”。堅持效率優先,允許資本所有者通過辛勤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裕起來。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來。也要防止收入差距過大,要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3.認清勞資矛盾的非對抗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強調勞資矛盾不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而是非對抗性矛盾。中國共產黨人指出我國私營和外資經濟所占份額有限,雖然會產生資產階級分子,但絕對不會形成資產階級,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將勞資矛盾控制在適度范圍內,兼顧效率與公平。
(二)“第二個結合”條件: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素
1.民為邦本的治理思想。民為邦本的治理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相互契合。為了解決剩余勞動力就業、豐富產品供給、促進生產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生活需求,中國共產黨人允許資方通過辛勤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同時警惕資方對勞方的剝削超過一定限度,督促其遵循法律法規,自覺維護勞動者權益和承擔社會責任,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勞資共同富裕。
2.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與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相互契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在愛國情懷驅動下,在實踐中摸索,在守正中創新,在自我革命中前進,最終生成勞資共同富裕理念。勞資共同富裕理念的生成還得益于對勞資雙方愛國情懷的堅信。引導勞方遵守勞動紀律,引導資方合法經營、維護勞方權益、先富帶動后富。
3.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與馬克思主義分配正義理論相互契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強調勞資雙方既要注重自身經濟利益,又要注重社會義務和責任。勞方應該自覺提升自身意識和能力,資方應該合法經營、保障勞方權益、投身公益,助力共同富裕。
4.革故鼎新的進取精神。革故鼎新的進取精神與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相契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打破社會主義社會只能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思想束縛,作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允許資方通過合法經營和辛勤勞動先富起來,然后資方先富帶動勞方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5.實事求是的哲學思想。實事求是的哲學思想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相互契合。改革開放以來,針對認為私營經濟和外資經濟會導致中國西化的黨內“左”的錯誤思潮,中國共產黨人指出我國私營經濟和外資經濟所占份額有限,絕對不會形成資產階級。針對黨內自由放任資本發展的右的思想,中國共產黨人強調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三、“兩個結合”的動力:堅持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兩個結合”提供精神動力。
(一)堅持初心使命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不盲從、不懈怠、不害怕、不動搖,其背后力量源于初心。“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人民根本利益出發,既牢記工人階級是中國共產黨的階級基礎,切實維護工人階級的合法權益;又引導資方在增加稅收、活躍經濟、解決就業和滿足需要方面發揮作用。
(二)堅持守正創新
一個國家和民族妄想依賴別人抑或亦步亦趨模仿別人,是不會獲得成功的,要么遭受慘重的失敗,要么成為別人的附庸。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堅信馬克思主義只是提供了進一步研究的方法。共同富裕理念是適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的獨版,不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母版,不是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再版,也不是其他國家的“翻版”。
(三)堅持問題導向
“問題就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個人的時代聲音。”改革開放以來,單一公有制經濟生產能力有限,提供產品有限,難以滿足人民生活需求。在巨大就業壓力面前,僅靠單一公有制經濟是難以解決的。“就業問題,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回城市問題,這些都是社會、政治問題,主要還是從經濟角度來解決。”應該允許資方通過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然后引導資方先富帶動后富,實現勞資共同富裕。
(四)堅持自我革命
改革開放以來,右的錯誤思潮宣揚資產階級自由化,主張全盤西化。“左”的錯誤思潮片面地懷疑、揣測和擔心非公有制經濟導致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共產黨人成功的奧秘不在于不犯錯誤,而在于不刻意回避、不刻意遮掩、不刻意隱瞞錯誤,在批判中建設,在自我革命中淬煉。中國共產黨人警惕右的錯誤思潮,防止“左”的錯誤思潮。
勞資共同富裕理念是馬克思主義勞資關系理論與中國的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理論成果。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成功實現“兩個結合”,是因為學懂馬克思主義勞資關系的基本原理,是因為認清時代主題、生產力發展狀況和勞資矛盾性質等中國具體實際,是因為汲取民為邦本的治理思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革故鼎新的使命擔當、實事求是的哲學思想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是因為堅持初心使命、守正創新、問題導向、自我革命等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本書編寫組.改革開放簡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8]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基金項目】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美好生活的書信文本研究”,編號:23YJC710078;安徽省科研編制計劃重點項目“馬克思勞資關系理論中國化歷程與經驗研究”,編號:2022AH050419;202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勞資關系建構歷程及其經驗研究研究”,編號:24YJCZH346。
(作者陶春麗系安徽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武奎系合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陳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