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時期是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探索革命發展道路的重要歷史階段。毛澤東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結合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時期從事革命斗爭和社會建設的實踐,深刻闡述關于開展土地革命、發展經濟、改善醫療衛生條件、普及文化教育等民生問題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實現解決民生問題與土地革命的良性互動,推動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發展。
一、推進中國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理論建設
在毛澤東民生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過程中通過制定解決民生問題的方針政策,加深對中國革命的性質、任務、依靠力量和革命道路等的認識,從而推進新民主主義理論建設。
(一)從革命力量構成看,壯大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力軍
大革命的失敗,固然是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革命力量僅依靠工人階級,在產業十分落后的中國顯得尤為弱小,在勢力強大的反對派面前,革命往往很難取得成功。這就需要對中國革命的道路、領導階級、依靠力量等問題進行重新思考和審視,農民出身的毛澤東通過對當時中國社會各階級的認真分析,指出中國革命的敵人、領導階級和革命最接近的朋友。雖然毛澤東在此時沒有明確提出中國革命的主力軍是農民階級,但是已經較為具體地指出他們是中國革命的團結力量,然而這種認識沒有被認可。如果說此時的毛澤東沒有提出土地革命的口號,對中國革命道路還處于探索階段,那么經過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動員農民參加革命的實踐,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對農民的革命行為和巨大力量進行了正確評價,從而糾正黨內對農民階級的錯誤認識。而農民的革命態度取決于對民生狀況的解決程度,這就需要通過解決民生問題去培養和鍛煉他們的革命熱情,使其成為源源不斷的革命力量。土地革命在農民階級的擁護和支持下取得巨大勝利,使全黨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通過開展土地革命來解決農民民生問題的正確性,找到革命的主力軍。
(二)從根據地的建設看,實踐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綱領
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建立工農蘇維埃政權,開展土地革命,維護工農階級的權益。經濟建設方面是以發展農業、工業生產,發展對外貿易、合作社為中心,經濟成分由公有制經濟、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組成,產生新民主主義經濟的雛形。同時,進行轟轟烈烈的文化教育運動,目的是進行義務教育,開展全面的社會教育,大力掃除文盲,普遍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從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時期解決民生問題的政治、經濟、文化措施來看,這些方針、政策都貫徹落實了毛澤東民生思想。
(三)從黨群關系的變化看,加強土地革命時期黨的作風建設
黨群關系的好壞影響黨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關系到人心向背,新民主主義革命事業的興衰成敗。因此,毛澤東指出,中國共產黨只有把解決民生問題和革命斗爭相結合,改善人民的生活,實現和維護好人民的切身利益,才能密切黨群關系。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有計劃地進行經濟建設,解決人民群眾的各種實際困難,滿足他們的生活需要,人民群眾從內心真正接受、熱愛和擁護黨的領導,以參軍、參戰等各種形式支援革命,使“工農武裝割據”得以不斷發展。黨的優良作風的形成,為黨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奠定群眾基礎。如果沒有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那么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就不能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需求。黨在制定和實施政策的過程中,必須以是否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最高標準。只有關心人民群眾疾苦,解決民生問題,黨群關系才能改善,為奪取中國革命的勝利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促進新民主主義革命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土地革命時期,解決民生問題不僅使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得到具體實踐,保證革命發展的正確方向,而且有力地推動根據地的經濟建設,奠定革命勝利的物質基礎。同時,解決民生問題也贏得根據地廣大人民群眾的鼎力支持,強化革命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
(一)踐行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保證革命的正確方向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首先,解決民生問題保持黨的階級性和先進性,始終代表著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毛澤東指出:“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這就要求蘇維埃政府和共產黨員要以民族和人民群眾的利益為重,設身處地為人民群眾著想,堅持將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作為黨的根本政策提出來,并上升到指導思想的高度。其次,解決民生問題反映了中國革命的方向,體現著革命的最終目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目的是推翻一切反動統治,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最終解決民生問題。因此,解決民生問題成為動員人民群眾參加革命最有力的工具,將被剝削和被壓迫的廣大人民群眾的革命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調動起來,為爭取民族獨立和社會進步而斗爭。對處于戰爭狀態的根據地政權來說,解決民生問題不僅能有效保障戰時軍需物資的供應,而且對戰后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都起到巨大作用。
(二)推進根據地的經濟建設,保障革命發展的物質基礎
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解決民生問題推動根據地的各項建設事業順利開展。農民通過土地革命,獲得土地,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例如,“1933年的農產,中央蘇區是比1932年增加了15%(一成半),而閩浙贛蘇區則增加了20%。……現在則在有些地方不但恢復,而且超過了暴動前的生產。有些地方不但消滅了在暴動過程中荒廢了的土地,而且開發新的土地。很多的地方組織了勞動互助社與耕田隊,以調劑農村中的勞動力;組織了犁牛合作社,以解決耕牛缺乏的問題。”隨著農業產量提升,農民收入迅速增長,生活水平也相應提高,為支持革命戰爭提供不竭動力。
(三)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鞏固革命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
毛澤東極為重視作為實踐主體的人民群眾在革命戰爭中的作用,指出:“對于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群眾的生活問題,就一點也不能疏忽,一點也不能看輕。”解決民生問題不僅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況,使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同時也使黨解決民生問題的思想轉化為人民群眾的集體意志,自覺踐行解決民生問題的方針和政策,從內心感激、擁護和支持黨的各項政策,從行動上大力支持黨的革命事業。另一方面,解決民生問題糾正了黨內一些人不為人民生活困難著想,只考慮政府和軍隊的物質需要,只知道向群眾要東西,而不去幫助人民發展生產的片面認識和做法。毛澤東指出:“我們的第一個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東西,而是給人民以東西。……幫助人民發展生產,增加他們的物質福利。”有效避免了黨解決民生問題工作中存在的政策導向和實踐相脫節的問題,統一黨員干部的思想認識,從而獲得根據地人民群眾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的支持,為土地革命勝利夯實了階級基礎。
三、維護和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中國革命道路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包含著豐富的內容。革命過程中能否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滿足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則關系到革命事業的成功與否。在土地革命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保障人民群眾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利益,為人民群眾謀取實實在在的利益。
(一)保障人民群眾的政治利益
毛澤東認為,人民群眾政治利益的根本要求,是迫切希望建立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制度。這是解決民生問題的前提和基礎。因此,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革命的過程中,始終把創建革命民主政權作為實現人民民主權利和平等地位的前提,以法律法規的形式體現和保障人民的政治利益,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愿望。土地革命時期成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頒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等法律法規,明確保障工農勞苦民眾的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權利,享有普選權、武裝自衛權等政治權利。蘇維埃政權維護工人、農民、紅軍戰士和一切勞苦大眾的正當權益,保障蘇區工農群眾的政治利益。
(二)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利益
在土地革命過程中,毛澤東認識到,只有給人民群眾以看得見的物質利益,人民群眾才能支持戰爭直至勝利。為此,毛澤東要求每一個真正的革命者都必須關注民生問題,幫助人民發展生產,通過解決民生問題來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利益。毛澤東主持制定的井岡山《土地法》《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等法規都確認農民的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蘇維埃政府對農民實行低利借貸,組織各種合作社,幫助農民發展生產。同時,蘇維埃政府注重保障工人的經濟利益,制定了相關的法規。例如,《憲法大綱草案》規定:“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蘇維埃政權,一定要堅決地擁護工人的利益,實行對于一切中外資本家的嚴厲監督——有工人群眾組織執行監督生產的任務。鎮壓中外資本家一切怠工破壞等陰謀,堅決執行八小時工作制及勞動保護法。”各級蘇維埃政府以這些方針政策為指導,開展經濟建設,解決民生問題,從而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利益。
(三)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利益
只有提高文化教育水平,人民群眾才能更好地實現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土地革命時期,各地蘇維埃政府就著手制定一系列有關教育的法律和法規,提高工農群眾的文化素質。湘鄂贛省工農蘇維埃制定的《文化問題決議案》,提出鏟除舊文化,建立工農階級的文化事業,注重無產階級文化教育,提高群眾的文化素質。《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規定工農群眾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各蘇區隨之制定文化建設計劃,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隨之擴大,提倡職業教育,設立俱樂部、歌舞團等。蘇維埃政府盡可能創辦符合當地實際的各類教育機構和設施,為工農群眾及其子女提供受教育的機會;社會教育使工農群眾的識字人數大幅增加,掃盲成果顯著,報刊發行量也逐漸增多,極大提高了蘇區工農群眾的文化水平。
總之,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民生思想在解決民生問題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實現了黨的中心任務與解決民生問題的有機結合,把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落實到具體實踐中,人民群眾從黨的方針政策和為民行動中認同革命給他們帶來切身利益,由自發的反抗斗爭轉變為與黨一起的自覺斗爭,擴大了革命的群眾基礎,為革命勝利提供了可靠保障。毛澤東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民生思想與中國的國情、民情相結合,以解決民生問題作為革命戰爭的最終目的,取得巨大成績,不僅有理論上的重要貢獻,而且也有實踐上的突出成就,為土地革命的勝利作出重大歷史貢獻。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
[2]江西省檔案館.中央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325.
[3]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6.
[4]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67.
[5]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法律文件選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7.
(作者系菏澤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