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中國古代的神獸之首,海納百川匯集了多種怪異的獸形象,形成了龍生九子各不相同的說法。九個兒子,各有各的權力和作用,性格和外形都不一樣。然而,雖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但九子中還是有一些相同的地方,如長子囚牛和四子蒲牢都喜音樂,六子赑屃和八子負屃都圍著石碑,三子嘲風和九子螭吻都位于屋頂。
在中國古建筑上,除了三子嘲風和九子螭吻,還有很多小獸。為什么古建筑屋頂上裝飾著神獸呢?這主要是反映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尊貴地位。此外把這些神獸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處,還象征著消災滅禍、逢兇化吉,且含有剪除邪惡、主持公道之意。中國古建筑屋頂上的神仙與神獸主要是吻獸、垂獸、蹲獸、套獸、騎鳳仙人等,螭吻屬于吻獸和蹲獸。古人在建筑上裝飾這些,除了保護建筑的實用性,還能使古建筑更加雄偉壯觀,富麗堂皇,充滿藝術魅力。
說到九子螭吻,又名鴟吻,龍頭魚身,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好四處眺望,也喜歡吞火,遂位于殿脊兩端。據北宋吳楚原《青箱雜記》記載:“海為魚,虬尾似鴟,用以噴浪則降雨。”在房脊上裝飾上兩個相對的鴟吻,能避火災。據傳說,鴟吻住在南海,能噴水成雨。相傳漢武帝時,有人上書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虬尾似鴟鳥,也就是鷂鷹,虬尾是水精,噴浪降雨,可以防火。所以,在建柏梁殿時,因宮殿經常發生火災的原因,于是依據術士的說法,在宮殿頂上裝飾了鴟吻,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用于鎮火,后來沿襲成制。
鴟吻起初并不是龍形的,更多的是魚龍形的。清朝以后龍形的鴟吻逐漸增多,表面龍紋四爪騰空,龍首怒目做張口吞脊狀,背上插著一柄寶劍,立于建筑物的屋脊上,被稱作“好望者”。相傳這把寶劍是晉代名道士許遜之物,插在鴟吻背上以防鴟吻逃跑,使其永遠噴水鎮火。
故宮曾遭受了多次雷擊,能夠在雷擊中幸存而不被燒壞,原因就是房頂的鴟吻,有記載的雷擊中,有六次擊中了鴟吻,鴟吻被雷擊壞但是故宮安然無恙,可以說是鴟吻起到了保護的作用。也正是這樣的設計,為我們保留了故宮這個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