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龍究竟長什么樣子?我們所看到的恐龍形象準確到什么程度?恐怕許多人面對恐龍的復原圖時,都會冒出這樣的問題。如同將微觀粒子、遙遠天體等其他無法直接拍攝的內容呈現出來一樣,古生物復原作為一門科學藝術,能讓人們直觀地看到古生物學界的研究成果,感受億萬年前的地球樣貌。

科學藝術既有科學,又需藝術。古生物復原首先要清楚所畫的對象。以大家最熟悉的霸王龍為例,第一步,是測量每塊骨骼化石的大小,并把它們組裝起來。
曾經,組裝骨骼是一個非常浩大的工程,如今可以使用3D掃描技術把骨骼“搬”進電腦中。不僅如此,掃描得到的骨骼模型十分精細,能提供許多微小的特征,例如我們能在霸王龍眼眶上發現鈍的角狀物,可以通過其嘴巴上粗糙的痕跡,判斷出這里曾有鱷魚皮般的硬皮。
根據骨頭上殘留的肌肉附著痕跡,可以推測恐龍全身的肌肉結構,從而準確復原它的體形。


其實,許多恐龍都留下了皮膚化石,霸王龍也是如此。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它的全身較為光滑,滿是幾毫米大、無規則排列的細小鱗片,它的脖子上方生長著圓形的鱗片,腹部的鱗片則是方形。因此,我們能夠非常準確地復原出這種猛獸的外形。而那些沒有留下皮膚的物種,我們則可以根據其被證實的近親和演化規律來進行推測。
目前,霸王龍的體色我們還不得而知,但并非所有恐龍都如此。在我國遼西地區發現的熱河生物群中,出土了大量珍貴化石,許多化石完整到保存了皮毛中的黑素體(存在于黑素細胞中的色素顆粒)。
古生物學家對這些化石中的黑素體進行技術分析,得到相應的細節,我們才能借助這些細節繪制復原圖,為大家展示它們真實的色彩:長滿棕黃色絨羽、尾巴上有黑白條紋的中華龍鳥;灰色身體、紅頭冠、翅膀和尾巴上有帶著黑斑的白羽毛的近鳥龍;黑色腦袋、紅棕色身體、肩膀上有黑斑的鸚鵡嘴龍……
繪圖結束,我可以為大家講述圖中的故事了:1.6億年前,正是侏羅紀晚期,新疆地區火山腳下的一處濕地中活躍著各種恐龍,兩只帶有頭冠的食肉恐龍——冠龍,追著一只身披羽毛的泥潭龍跑進水洼,不料水面下隱藏著陷阱,3只恐龍先后被泥水吞沒,直到被人類發現。
落下的每一筆都要有現實的研究發現作為依據,這是科學藝術的核心。這3只恐龍出土時被發現掩埋在了一起,經骨齡測定,兩只冠龍的年齡分別為12歲和6歲。我們可以推測,幼年冠龍身上可能有條紋樣的保護色,成年冠龍體色相對灰暗,花紋不再明顯,但頭冠更加巨大,且呈現為醒目的鮮紅色。
畫面中,其他動物均為同時、同地出土過的化石。在化石出土的地點有河床的痕跡,巖層中富含火山熔巖形成的凝灰巖和玄武巖等,且常有硅化木(最常見的木化石類型)出土,這些都是畫面中水系、火山、大型松林的理論依據。
想要繪出嚴謹、科學的復原作品,每一片葉子、每一寸骨骼都不能放過,古動物學、古植物學、古地理學、解剖學……只有不斷攝入這些知識,才能為大家呈現那個古老而又神秘的世界。
從事科學藝術創作,就像打開一扇時間之門。我能走上這條道路,全部緣自童年時對恐龍的喜愛。興趣是最寶貴的禮物,不論它多么微小,好好愛惜它,讓它茁壯成長,或許它就會成為你一生的事業。
(責任編輯 / 牛一名 美術編輯 / 徐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