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種洪水,不是暴雨后洶涌的地表洪流,而是如脫韁野馬般從平靜的大地下涌出,帶來意想不到的災害。這種特殊的洪水背后,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這些秘密正等待我們去揭開。
地下水洪水,指由地下而非地表水文過程主導的洪水,常常與地表洪水發生混淆,因此很容易被忽視。其實,它與地表洪水在形成機制、運動路徑、發生速度、持續時間、影響范圍等幾個關鍵方面均有所不同。
因強降水、融雪、河流、海嘯等情況,地表水體迅速增加,超過了地表的排水能力,便會引發地表洪水。這些水體通常會沿著河流、溪流、溝渠等自然或人工的水道迅速聚集、移動。相對來說,地表洪水來得快,去得也快,形成時間在幾天甚至幾小時內,降水停止后會在短期內消退。其影響范圍會比較直觀,主要包括河流兩岸、排水不暢的城市地區、農田和低洼地帶。
地下水洪水則是由長期的自然補給(如降水)或人工補給(如灌溉過剩的水,回流到地下含水層)引發的。地下水會通過巖石和土壤的孔隙向上流動、蔓延、滲出,這些補給過程持續而緩慢,逐漸將含水層中的地下水位提升至地表或接近地表,最終形成洪水。地下水流動較為隱蔽、緩慢,泛濫的發生和消退時間可以達到數月甚至數年,易影響整個集水區甚至更大范圍,充滿了不確定性和復雜性。
水是喀斯特地區形成的關鍵、最重要的天然資源,卻也能夠悄無聲息地泛濫。喀斯特地區分布著大量由石灰巖構成的地下洞穴和通道,這種特殊的地質結構看似容量大,卻無法快速吸收大量水分。在短時間強降水后,水迅速填滿了這些通道和空腔,其余的水被推向地表,通過漏斗和泉水溢出,這種反應快速、自然,常被誤解為地表洪水。目前,已被報道出現在我國西南部和愛爾蘭的喀斯特地區。

原本的地上植物與地下水分之間的關系出現變化,會讓地下水和地表洪水出現的風險增加。
例如,在南美洲的平原地區,人們砍伐原有的森林改種農作物,土地利用方式發生巨大變化。科研人員通過衛星圖像、遙感技術和長期地下水監測數據,追蹤了該地40年間(1970年~2019年)的地下水及地表洪水的模式。結果表明,該地地下水的水位顯著升高,從深層(12~6米)轉變為淺層(4~0米)。因為相較于根系深的樹木,根系淺的作物吸收地下水更少。所以整個次大陸范圍內,地下水和地表洪水的風險都增加了。

即便在降水量極少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區,農業用地灌溉不當仍會導致地下水位顯著上升,增加地下水泛濫的風險。例如,研究人員在伊朗的貝赫班市區,進行了長達22年的地下水位波動監測、灌溉網絡水量監控和GIS制圖(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創建包含土地、水等資源數據的地圖,幫助做出決策),發現該地區高度依賴鄰近地區進口的地表水作為農業灌溉水,地下水使用顯著減少,而這導致當地大量灌溉水回流至含水層。
某些地區的地下水并非完全獨立,能夠連通地表的河流或海洋,容易引發地下水泛濫。例如,加拿大卡爾加里艾爾博河沿岸經常出現巨大洪水災害,不僅是河水溢出,也與地下水位上升有關。通過對沿岸房屋實地調查、地下水位長期監測、GIS制圖和水文地質建模,科研人員發現,在河流溢出之前,該地區的地下水含水層完全飽和,已經影響到了該地區住宅的地下室。

地下水從地底深處滲出,一旦積累到一定量級,便會突然涌入地下室、道路和建筑物,給人們的平靜生活帶來威脅。這種泛濫過程十分隱蔽,往往人們在意識到問題時,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應對時機。它不僅破壞基礎設施,還可能引入污染物,造成環境污染,影響農業用地與自然遺產地,甚至危害人類健康。

人們對地下水洪水的重視還十分不足。它的形成原因復雜多樣,具有地區特異性,規模也十分龐大,想要對其開展必要的調查或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依然比較困難。大多數受地下水洪水影響的國家和地區,應對和減少損失的努力主要集中在洪水發生之后,而對于預防此類威脅的研究依然存在很大程度的忽視。
與常規針對地表洪水的應對措施不同,地下水洪水需要特定的、針對性的解決方案。通過建設長期且智能的地下水監測系統,例如配備和擴展實時傳感器網絡、數據分析,以便明確形成洪水的機制和影響因素,利用建模工具來模擬地下水并預測未來的洪水場景,以便作出更好的決策,應對可能到來的災害。
雖是自然災害,其成因卻也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多采用可持續的用水方式,保護身邊的土地和地球的環境,從我們手掌中的一捧水開始。
(責任編輯 / 牛一名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