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醫學領域,有一顆璀璨的“星”,以仁心仁術照亮了無數白血病患者的生命之路,他就是王振義。
王振義是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校長、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原所長、瑞金醫院終身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這個名字代表了中國血液學研究的高峰,也代表了對患者的無私奉獻和對科學精神的堅守。這位醫學巨匠被國家授予“共和國勛章”,他的傳奇人生激勵著人們在醫學事業上不斷前行,為創造更美好的世界而奮斗。
1924年,王振義出生于上海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自幼聰穎好學,父母親重視子女培養,教導他要成為一個勤奮、誠實且無私奉獻的人。出于對生命的尊重和對科學的向往,在父母期待下,他選擇走上醫學之路。
他深知,醫學不僅是科學,更是藝術,是與生命對話的藝術。
王振義以優異的成績從原上海震旦大學醫學院畢業后,進入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擔任主治醫師,從此踏上了艱辛曲折的醫學探索之路。
在早期的醫學實踐中,王振義看到有些急性白血病患者因缺少治療方法被奪去了生命,也看到了他們背后被巨大的痛苦籠罩著的家庭。這些殘酷的現實,激發了身為醫者的王振義的內心責任感,他發誓,要和白血病這個“惡魔”戰斗到底,希望能挽救那些無辜的生命。
當時的急性白血病治療藥物雖能殺死腫瘤細胞,但也會傷害人體造血組織。
為攻克最為兇險、死亡率最高的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找到最佳治療方案,王振義帶領團隊夜以繼日地工作,不斷研究試驗、失敗,又不斷從失敗中站起來。
在多年苦心探索后,他發現全反式維甲酸可以在體外將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細胞誘導分化為正常細胞,即可以將腫瘤細胞轉變為良性細胞,讓“壞”細胞變“好”,而不損害自身的組織和細胞,使疾病得到緩解。
之后,王振義及團隊成功將全反式維甲酸應用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方案得以普及,不僅為無數白血病患者帶來了生的希望,更開創了白血病治療的新紀元。這種治療方法,被國際血液學界譽為“王氏療法”,成為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黃金標準。
獲得成功后,王振義依然堅守初心:“錢或者名譽的問題,我不會去想,我只想病人能好。”
為了讓更多的患者能無負擔地使用藥物,王振義放棄了專利申請,還盡自己最大努力,將藥物價格降到最低,把“救命藥”納入醫保。
除了在臨床治療上的卓越貢獻,王振義在醫學教育和人才培養上也傾注了大量心血。他教導青年人要淡泊名利、甘于奉獻,更鼓勵他們勇于探索,敢于創新,在他的影響下,許多學生都成為醫學界的中堅力量。
晚年的王振義,將獲得的千萬元獎金全部捐贈給醫院、學校及研究院。他個人依然活躍在醫學研究的第一線,關注著白血病和腫瘤疾病研究的最新進展,思考著如何將傳統醫學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為患者帶來更多的福音。
王振義詮釋了醫者仁心和科學探索的意義,心底宏大而高遠的理想信念支撐他不斷攀登荊棘之路,書寫著“與國同行”的壯闊人生。他所點燃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們前行的道路,激勵一代又一代的醫學工作者為人類的健康福祉不懈努力。

(責任編輯 / 王佳璇 美術編輯 / 徐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