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美國不斷強化對華科技制裁,試圖遏制中國科技崛起。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成為美國發起與推進對華科技制裁的核心抓手之一。美國大肆濫用所謂的“民主、自由、人權”等西方身份觀、價值觀要素,借“身份政治牌”維護科技霸權的野心顯露無遺。
身份是人類社會中的重要政治概念與現象。相同的身份,如階級、國籍、種族、民族、宗教、性別、職業等,是把人們組織并凝聚在一起的重要力量,但也是制造“我們”與“他們”對立分裂的主要動因。身份政治往往被稱為“認同政治”,有中國學者提出,身份政治是指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產生的一種感情和意識上的歸屬感,以及相關的政治行為。
美國操弄身份政治實施對外科技制裁的做法貫穿整個冷戰時期。美國商務部咨詢委員會提出建議,要顯著區分資本主義世界與社會主義世界,通過控制對外出口的手段實現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打壓。杜魯門總統采納了該建議,發布了出口管制清單,并聯合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成立“巴黎輸出管制統籌委員會”(巴統)。巴統強硬奉行“西方和東方”“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身份區分邏輯,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全面的戰略物資與高新科技封禁。冷戰結束后,雖然巴統解散,但美國政府實質上維持了巴統的身份政治思維,在對外出口中繼續維持片區制、等級制等歧視性制度。
從美國對外科技制裁的歷史看,與其身份差異巨大的國家往往成為制裁目標,而且美國通常根據身份差異的程度,動態調整制裁手段和強度。同時,身份政治還是美國引導輿論、進行動員的關鍵手段,通過反復強調“己優他劣”的認同感,以在本國以及其他西方國家獲得廣泛支持。
美國之所以要發起嚴厲的對華科技制裁,與對華天然敵視的政治思維有著密切的關系。美國堅持認為,美式觀念、美式制度,乃至美國的人種都值得推崇,在一眾身份“異者”當中,尤數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明與美國的差異最大,因此中國是美國最明顯的“敵對者”。美國沉溺于這種身份“威脅”與焦慮不能自拔。在美國看來,科技上迅速崛起的中國有著更大的“野心”,即動搖乃至取代美國的霸主地位。美國堅持認為,中國科技發展成就給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根本而言,美國的安全觀、身份觀、地位觀蘊含著對自身優越身份的認同與捍衛,對“異者對手”中國的科技制裁既是對“國家安全”的捍衛,更是對霸主身份的維護。
在實施對華科技制裁的過程中,身份政治成為美國的鮮明旗幟與有效工具。美國認為,通過打“身份政治牌”,可以實現以下目標。

第一,樹立對華制裁“正當性”。科技制裁歷來是霸權國的“特權”,美國利用身份政治,將中國污名化為阻礙與侵蝕民主科技發展的“異類”,持續抹黑中國的科技發展模式“充斥對人權的踐踏和侵犯”,是“數字威權主義”,其目的是遮掩美國霸權與特權背后的不正義性。
第二,提升對華制裁共識。美國通過將中國確定為戰略對手,在兩黨、傳媒、智庫,乃至普通大眾中形成了廣泛共識,使得美國政府對中國的科技制裁越來越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同。
第三,劃定對華制裁級別。從巴統時代到當下,美國的科技制裁體系離不開等級的劃定。以現行出口管制體系為例,美國秉持身份差異與歧視的基本原則,將出口管制體系設置為不同等級,加拿大、日本等國享受最上等的優待,中國卻被專門歧視打壓,凡是涉華科技事務,往往都屬于“雷池禁區”。
第四,完善西方世界對華科技制裁網絡。美國通過不斷鼓吹“科技民主”與“科技威權”的身份對立,貶損中國獨立自主的科技發展道路與成就,妄圖營造西方世界共同的認同與優越感,并利用七國集團、美英澳“三邊安全伙伴關系”、美歐科技委員會、“五眼聯盟”等具有共同身份的盟友網絡推進對華科技一體化制裁。
目前,美國正在從三個方面加強操弄身份政治,以擴大對華科技制裁的成效。
第一,炒作“他者”(中國)的“技術領先化”“技術武器化”威脅。美國不斷夯實對中國實施科技制裁的“正當性”,鼓吹中國的“技術領先化”威脅。今年9月,華盛頓智庫信息技術和創新基金會(ITIF)發布報告,宣稱中國在電動汽車和電池、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領域發展飛速,嚴重挑戰美國的科技領先地位。同時,美國還大肆污蔑中國正在推行“技術武器化”,“以技術工具構建全球監控鏈條,威脅西方自由世界的安全”。
第二,強調中國“身份原罪”,升級對華科技制裁。從華為到大疆,從騰訊到阿里,美國肆意炒作中國明星科技企業“統統都為中國政府的稱霸野心服務”。在一系列炒作之下,美國對華科技制裁層層加碼。除了加強對關鍵和新興技術的常態化制裁外,美國還借“身份原罪”推進在關鍵基礎設施和社交平臺兩大領域的對華制裁。在關鍵基礎設施領域,拜登政府以振華重工為重點制裁對象,對其開展全面起底調查,提出加快港口起重機安全立法、擴大美國海岸警衛隊的審查權與監管權、征收船岸起重機關稅等多項制裁舉措。在社交平臺領域,自2019年以來,美國不斷空口無憑地指責字節跳動旗下的海外版抖音TikTok“威脅美國國家安全”,在聯邦與地方層面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打壓運動。有分析指出,美國的根本目的是要將TikTok占為己有,對其進行美式“基因改造”。
第三,基于身份差異推行聯動化的制裁政策。基于差異性管控原則,美國商務部在出口管制規則中新增“國家安全”和“地區穩定”兩項許可證要求,以此推行全球管制,進一步加緊對中國的出口管制,而日本、荷蘭和韓國等盟國則被排除在新規之外。除此之外,美國還不斷推進多邊平臺的制度化建設。隨著“四方安全對話”峰會的召開,美日印澳等所謂的西方政體國家以“維護共同原則和支持共同愿景”為由,就制裁中國達成了多項落地實施的具體措施與進一步制度化的具體途徑。
盡管美國竭力大打“身份政治牌”,試圖為自己的全面對華科技制裁注入強大精神動力,但這一操弄仍然面臨諸多內外限制。身份政治是一把“雙刃劍”,它對外的確能夠打壓中國,但對內卻在撕裂美國自身。有學者指出,身份政治業已成為美式民主危機的重要根源,造成美國政壇與社會的極化分裂。身份政治難以調和美國國內不同利益集團、相關企業以及民眾的根本分歧,甚至反向誘發了國內的群體抗議,阻礙著對華科技制裁的深入推進。加利福尼亞州的一些民主黨人明確反對拜登政府的新一輪出口限制計劃,強調單邊出口管制政策會損害美國企業的利益。在對大疆的制裁過程中,美國政府試圖將《反中國無人機法案》納入《2025年國防授權法案》,但遭到許多公共安全機構與商業無人機企業的反對,致函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表達反對的代表數量高達6000多個。另外,權威民調顯示,美國年輕一代反對封禁TikTok的比例一度高達70%以上,美國各地街頭還出現了大型抗議集會,反對美國政府的這一措施。
從國際社會來看,美國的虛偽兩面正在愈發暴露。美國一方面大談特談所謂的身份政治“正義性”,強調西方世界要全面追隨自己,加強對華科技制裁;但另一方面,其所施行的許多政策措施正在對西方盟友造成傷害。美國打著遏制中國、產業回流的旗號,將世界各國的金融投資、實體產業吸引到美國國內,對西方盟友的經濟形成了巨大挑戰。這些事實正在推動美國盟友反思,在對華與對美政策上應該更加均衡,不能輕易被美國打出的“身份政治旗號”所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