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我國發布首個國家空間科學規劃《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
根據規劃,我國空間科學發展路線圖將分為三個階段:至2027年,運營中國空間站,實施載人月球探測、探月工程四期與行星探測工程,形成若干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2028~2035年,論證實施載人月球探測、月球科研站等的科學任務,取得位居世界前列的原創成果;2036~2050年,論證實施30余項空間科學任務,重要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我國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學主題為:“極端宇宙”,即探索宇宙的起源與演化,揭示極端宇宙條件下的物理規律;“時空漣漪”,即探測中低頻引力波、原初引力波,揭示引力與時空本質;“日地全景”,即探索地球、太陽和日球層,揭示日地復雜系統、太陽與太陽系整體聯系的物理過程與規律;“宜居行星”,即探索太陽系天體和系外行星的宜居性,開展地外生命探尋;“太空格物”,即揭示太空條件下的物質運動和生命活動規律,深化對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等基礎物理的認知。


10月15日,大熊貓“寶力”“青寶”搭乘專機抵達美國首都華盛頓,隨后被運至市區西北的史密森學會國家動物園,正式開啟為期十年的旅居生活。它們將在大熊貓館內至少隔離30天,逐步適應新環境,并于明年1月24日首次公開亮相。
史密森學會國家動物園大熊貓館助理館長、飼養員勞里·湯普森表示,大熊貓館沒有大熊貓的日子“非常悲傷”,當得知新的大熊貓要來時,她激動不已。此前的2023年11月8日,大熊貓“添添”“美香”和它們的雄性幼崽“小奇跡”啟程返回中國,大熊貓館便暫時沒了“住客”。三歲的“寶力”和“青寶”到來,給動物園帶來了新活力。“寶力”還與這家動物園淵源不淺,其母親“寶寶”2013年在這家動物園出生,而其外公外婆就是“添添”和“美香”。
湯普森還表示,雄性大熊貓“寶力”從外形到性格都和它的外公“添添”小時候很像,很喜歡與人親近,而雌性大熊貓“青寶”則有些拘謹。湯普森稱,希望“青寶”在這里安頓好了以后,大家能更好地了解它的性格。

近日,一個由意大利地質學家、考古學家、化學家和藝術史學家組成的團隊介紹了一項引人注目的新發現:矗立在花崗巖柱的頂部,俯瞰著威尼斯圣馬可廣場的標志性青銅飛獅“威尼斯之獅”可能起源于八世紀的中國。
據了解,至少自1293年以來,“威尼斯之獅”就成為了威尼斯的象征之一,并被認為與威尼斯守護神圣馬可有關,因為后者的化身是一頭飛獅。上世紀90年代,人們對該青銅飛獅進行了多次修復,期間發現其身體部分的歷史可能不止數百年。意大利帕多瓦大學專家取了三份青銅樣本(其中兩份來自身體中心部位,一份來自翅膀)進行冶金分析,發現中心部位樣本和中國長江中下游的礦物高度吻合,很可能是在唐代鑄造的。
在對飛獅的造型進行多方面分析后,專家們提出一個可能性較大的假設:“威尼斯之獅”最初的造型或許是來自唐朝的頭上有犄角的青銅“鎮墓獸”。在1172~1295年之間,這頭“鎮墓獸”輾轉來到威尼斯,被本地工匠改造,變成了現在人們熟悉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