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吉林省蔬菜產業在快速發展中面臨集約化種植、抗病品種缺乏、土壤連作等問題。本文提出推廣抗病新品種、加強病蟲害防治、合理輪作間作、加強土壤管理、土壤修復、合理施肥、使用環保農藥和支持新技術等建議,以促進吉林省蔬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蔬菜;病蟲害;綠色防治
1 吉林省蔬菜的種植情況
目前,吉林省蔬菜主要品種豐富多樣,包括茄果類如茄子、番茄等;葉菜類如菠菜、油麥菜等;冬儲類如蘿卜、白菜等;山野菜類如蒲公英、蕨菜等,品類齊全,四季供應。我省主要蔬菜品種包括馬鈴薯、番茄、黃瓜、菜豆等,其中馬鈴薯種植分布較廣,主要集中在長春、松原、四平、白城等地,種植面積超過7.33萬hm2;截至2021年,吉林省番茄種植面積超過1萬hm2,其中保護地番茄種植面積已超過0.67萬hm2。番茄種植以春茬口和夏秋茬口,種植分布較廣,主要集中在榆樹地區、扶余地區、四平梨樹地區。2021年黃瓜在吉林省種植面積在0.53萬hm2以上,其中日光溫室1 526.67 hm2,大棚3 806.67 hm2,年總產值60萬t。吉林省菜豆產業年栽培面積達到1.1萬hm2,其中陸地栽培面積最大的是懷德鎮地區。
通過建設設施蔬菜生產基地,提升城市“菜籃子”供給能力,加強冬季“菜籃子”保障水平。在吉林省不斷推進的棚膜經濟高質量發展中,蔬菜種植面積達21.67萬hm2,產值345億元,出口額達7 708萬美元,2022年,全省蔬菜出口額7 708萬美元,位列全國第6位,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組成部分[1]。
面對氣候寒冷干燥的挑戰,吉林省農業部門采取綠色防治技術,保障蔬菜產量和質量,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榆樹市通過發展棚膜經濟,特別是西紅柿產業,成功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全市溫室、大棚面積已發展到4 866.67 hm2,產值達到31億元。公主嶺市懷德鎮發展香蔥產業,年產值接近2億元,帶動村民增收。通榆縣的辣椒產業憑借獨特自然條件和優質品質,助力農民脫貧。
2 吉林省蔬菜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過去,北方城市冬季常遭遇蔬菜供應緊張的困境,居民餐桌上的蔬菜種類有限且單調。自1988年國家“菜籃子”工程實施以來,蔬菜產業歷經四次深刻變革,不僅顯著提升了產量,還極大地豐富了蔬菜種類,并優化了種植布局,有效緩解了蔬菜短缺問題。然而,我省蔬菜產業競爭力還有待提升,面臨著風味單一、營養不足、病蟲害肆虐、農藥殘留超標等嚴峻挑戰,提升蔬菜品質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關鍵難題。具體問題可細化如下:
2.1 病蟲害頻發加劇
隨著溫室蔬菜種植面積的逐漸增長和產業化程度的提高,棚內環境因連續種植、濕度過高、光照不足及通風不暢等因素,成為多種病原體和害蟲的溫床。諸如枯萎病、灰霉病、霜霉病、細菌性角斑病等病害,以及蚜蟲、白粉虱、薊馬等蟲害,已從季節性威脅轉變為全年性難題,嚴重制約了蔬菜的產量與品質[2]。
2.2 農藥殘留和抗藥性問題嚴峻
過度用藥現象普遍,部分農戶為追求高產而頻繁使用中高毒農藥,盡管價格低廉且見效快,卻導致農藥殘留超出安全標準。加之溫室環境密閉,農藥降解緩慢,進一步加劇了殘留問題。[3]用藥時機不當,忽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策略,盲目施藥,錯過最佳防治窗口,不僅增加了用藥量和頻次,還提升了生產成本,同時降低了防治效果,甚至使蔬菜帶毒上市。
2.3 連作障礙日益嚴重
連作障礙隨著蔬菜種植年限增加普遍發生,由于棚室土壤缺乏自然淋洗,加之水肥管理不當和種植模式單一,導致根系殘留物積累,為土傳病蟲害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條件,加劇了病蟲害的循環發生[4-5]。
2.4 化肥污染問題突出
設施蔬菜種植中,品種單一、連作頻繁,導致土壤生態失衡,養分結構失衡。許多農戶過分依賴化肥,忽視有機肥的施用和科學的施肥配方,造成土壤板結、鹽堿化加劇,影響了蔬菜的根系發育和養分吸收。[6]
3 蔬菜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通過對各類蔬菜病蟲害的生物學特性、發生規律、危害程度等進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綠色防治技術方案。主要包括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種手段。結合溫室主要病蟲害發生情況,需切實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7],應用綠色防治技術如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促進蔬菜產業生態、高質、高產、高效發展。
3.1 農業防治
3.1.1 選用抗(耐)病蟲品種
根據當地種植情況因地制宜選擇抗性強,經濟價值高的蔬菜品種。通過選育抗病性強、適應性好的蔬菜品種,提高作物自身的抗病能力,減輕病蟲害發生的可能性。
3.1.2 輪作倒茬
通過不同種類作物輪作,可減輕猝倒、立枯、枯萎和各種線蟲等土傳病害的發生;比如前茬種植蔥蒜,后茬種大白菜,可以減輕十字花科軟腐病的發生。
3.1.3 清潔田園
清除前茬作物的植株和葉片,減少初始病原菌的數量,在生產中看到病葉病果,及時摘除并深埋處理,切忌隨意拋棄,保持田園衛生,清除雜草,破壞病蟲的寄生環境。
3.1.4 培育壯苗
精選飽滿種子,育苗營養土徹底消毒。精細管理,適時間苗,強化水肥調控與病蟲防治。定植時,優選莖粗根旺、無病蟲、葉厚色綠的壯苗。
3.1.5 科學施肥灌水
依據蔬菜需求與土壤狀況,平衡施肥,重有機肥輕化肥,追肥少量多次。采用節水灌溉技術,如滴灌、微噴灌,避免水澇,確保作物健康生長。
3.1.6 建立生態景觀
增加蜜源植物、花草、灌木等,吸引天敵、益蟲,形成生態平衡,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
3.2 物理防治
3.2.1 高溫悶棚技術[8]
此技術可以殺死多種病原菌和害蟲,如枯(黃)萎病、根腐病和線蟲等地下害蟲是解決連作障礙的重要手段。一般在拉秧后或者兩茬作物間隔期進行,首先清除蔬菜秸稈,撒施石灰氮、威百畝、棉隆等土壤消毒劑,深翻,灌水至60%~70%濕度,覆蓋塑料地膜,密閉棚室2~3周。
3.2.2 色板誘殺小型害蟲[9]
黃板、藍板誘殺害蟲是一種綠色環保、安全的農業措施。根據不同害蟲對顏色趨性來防控害蟲。黃板能誘殺蚜蟲、粉虱、潛葉蠅等小型害蟲,藍板能誘殺薊馬等害蟲。黃藍板30塊/667 ㎡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按照黃藍板3:1比例設置,懸掛高度是色板底部高于植株即可,待色板沾滿蟲子后及時更換。
3.2.3 安裝防蟲網[10]
在大棚出入口設置緩沖間并安裝防蟲門,在通風口和天窗處安裝60目防蟲網,可以有效阻隔害蟲,進而減少害蟲對植株的危害和引起病毒病的發生。
3.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指利用一種生物對付另外一種生物的方法。傳統的生物防治大致可以分為以菌治蟲、以蟲治蟲、以菌治菌三大類,這種方法不使用化學物質殺死病原菌或蟲體,對環境不會造成二次污染,是一種綠色環保的生物控制的方法。生物防治技術就是基于生物防治方法的環保、健康、安全的農業生產技術。
3.3.1 以菌治蟲
3.3.1.1 細菌類生物殺蟲劑
蘇云金桿菌[11]是一種廣譜微生物殺蟲劑,能有效控制包括鱗翅目害蟲如菜青蟲、小菜蛾等在內的多種害蟲,以及鞘翅目和雙翅目害蟲。近年來,還發現其對線蟲具有殺蟲作用,使其成為應用廣泛的生物防治手段。農用抗生素中,阿維菌素[12]以其高效性和安全性,對螨類和多種昆蟲具有顯著的防治作用,而多殺菌素則針對小菜蛾、菜青蟲等鱗翅目害蟲以及薊馬和潛葉蠅等。
3.3.1.2 真菌類生物殺蟲劑
白僵菌和綠僵菌[13],對菜青蟲、蚜蟲、紅蜘蛛等害蟲具有顯著的防治效果,廣泛應用于農業害蟲管理。
3.3.1.3 昆蟲病毒性殺蟲劑
核多角體病毒[14](NPV)、顆粒體病毒(PXGV)和質型多角體病毒(CPV),以其高度寄生專一性和環境友好性,被用于小菜蛾、甜菜夜蛾等害蟲的生物防治。
3.3.2 以蟲治蟲
天敵昆蟲在生物防治中同樣發揮著關鍵作用。蚜繭蜂[15]能有效控制桃蚜、蘿卜蚜和甘藍蚜等蚜蟲。保護天敵如七星瓢蟲、草蛉和小花蝽,能有效控制蚜蟲和紅蜘蛛。瓢蟲,如七星瓢蟲、異色瓢蟲和龜紋瓢蟲等,是農作物、果樹、溫室蔬菜和害蟲的克星,尤其擅長控制蚜蟲、蚧殼蟲、粉虱和葉螨等。對于紅蜘蛛、薊馬和蚜蟲等小型害蟲的防治,智利小植綏螨或胡瓜頓綏螨可在紅蜘蛛初期釋放以進行生物防治。薊馬初期可通過東亞小花蝽進行生物防治。煙盲蝽[16]則專注于防治農作物和果蔬上的小型害蟲,如薊馬、蚜蟲、螨類、粉虱等,以及斜紋夜蛾、小菜蛾等鱗翅目和同翅目昆蟲的卵和幼蟲。
線蟲在生物防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中斯氏線蟲屬和異小桿線蟲屬的成員尤為突出。在韭菜大棚中,韭蛆問題曾十分嚴重,但通過施用“奈瑪”昆蟲病原線蟲[17],10 d后韭蛆數量顯著減少,韭菜恢復了健康生長,葉片濃綠且有光澤。
3.3.3 以菌治菌
在生物農藥領域,芽孢桿菌作為細菌類生物農藥,以及淡紫擬青霉、黑曲霉、木霉菌等真菌類生物農藥,均在土傳病害和葉部病害的防治中發揮重要作用。這些生物農藥能有效對抗枯萎病、黃萎病、紋枯病、立枯病和疫病等土傳病害,保護作物根系健康。它們還能防治灰霉病等葉部病害,同時促進植物生長,增強作物的自然抵抗力。
針對白粉病和灰霉病等植物病害,初期防治措施包括使用哈茨木霉菌、枯草芽孢桿菌、寡雄腐霉或武夷菌素進行噴霧處理。哈茨木霉菌:通過競爭作用來防治黃瓜霜霉病和灰霉病、番茄立枯病和猝倒病;枯草芽孢桿菌可以防治草莓白粉病。鏈霉素和新植霉素可用于防治茄果類和瓜類角斑病,以及十字花科蔬菜軟腐病等細菌性病害。農抗120[18]:能防治包括枯萎病、白粉病、白絹病、立枯病、紋枯病、莖枯病、銹病和根腐病在內的多種病害。中生菌素:對白菜軟腐病菌、黃瓜角斑病菌、水稻白葉枯病、蘋果輪紋病和小麥赤霉病等病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3.4 科學用藥與精準施藥技術
堅持“控、替、精、統”防治策略,實現病蟲害綠色防控。“控”即利用農業、生物、物理技術預防病蟲;“替”即用低毒農藥和高效藥械替代高毒落后產品;“精”即精準施藥,避免過量;“統”即推廣專業化統防統治,提高防治效率。
農藥選擇標準:使用低毒農藥,盡量不用有機磷、菊酯和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劑型環保劑:多使用水基型農藥,少用有機溶劑型農藥。
噴藥時應確保全株均勻覆蓋,包括葉面的正反面。需避免在晴天溫室內高溫時段噴藥,以防藥劑蒸發過快。噴藥后適時通風,降低室內濕度,避免在開花期施藥,以免影響植物正常授粉。
藥液回收技術[19]通過在噴霧機上安裝回收裝置,有效回收未附著于植物的霧滴,并通過過濾系統將其重新利用,這不僅提升了農藥使用效率,也顯著減少了農藥的環境污染。防飄移技術[20]通過安裝特殊設計的噴頭,能顯著降低農藥飄移造成的損失,減少高達30%~60%的飄移損失,有效控制農藥的非目標區域沉降。靜電噴霧技術利用高壓靜電在噴頭與目標間建立靜電場,霧化時農藥液體帶電,形成帶電霧滴群,在靜電場作用下實現定向吸附,提高沉積效率,減少露滴源的損失,對生態環境起到保護作用。
通過這些技術的應用,可以在提高農藥使用效率的同時,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4 結語
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的不斷進步,設施蔬菜種植的規模正在迅速擴大。然而,這一發展過程中也遭遇了諸多挑戰。為了推動設施蔬菜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必須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完善相關政策、鼓勵種植多樣性,以及提升農民的種植技能等。在當前社會背景下,設施蔬菜產業的發展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為了掃清這些障礙,政策的完善和種植技能的提升顯得尤為關鍵。政策的完善可以為設施蔬菜產業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而種植技能的提升則有助于提高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未來,吉林省將繼續致力于蔬菜和病蟲害的綠色防治技術的研究與實踐。研究的重點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通過育種技術,培育出更抗病的蔬菜和品種,增強作物的自然抵抗力;完善物理防治手段,利用物理方法如防蟲網、黃板籃板等,減少害蟲對作物的侵害,同時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加強生態防治建設,通過生態農業的實踐,構建更加和諧的農業生態系統,提高作物的自然抗病能力。提高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效果,通過深入研究,提升生物防治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有效性,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依賴。加強與農民的交流與合作,通過教育和培訓,提高農民對綠色防治技術的認識和應用能力,促進綠色防治技術的普及。推廣綠色防治技術,通過各種渠道,如農民培訓、技術推廣會等,廣泛宣傳綠色防治技術,增強農民的綠色防治意識。
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吉林省的蔬菜生產將更加注重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為農業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這不僅有助于提高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還能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實現農業的綠色發展。
參考文獻
[1] 丁曉云. 2023-08-06,吉林省農村經濟信息中心,吉林省特色蔬菜產業蓬勃發展,https://www.jl.gov.cn/szfzt/jlssxsxnyxdh/gzjz/202308/t2023
0806_2483214.html
[2] 張安平,楊磊.設施蔬菜主要病蟲害發生特點及綠色綜合防控技術探析[J].種子科技,2018,36(12):79+81.
[3] 張真和.我國設施蔬菜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蔬菜,2009(01):
1-3.
[4] 任文藝,薛爭,樊曉萍,徐婉榮.吉林省蔬菜病蟲害發生趨勢與無害化綜合治理對策[J].吉林農業科學,2002(S1):78-79.
[5] 李樹軍.吉林公主嶺市設施蔬菜病蟲害發生特點與綠色防控技術[J].農業工程技術,2020,40(17):28-35.
[6] 汪興漢.南方蔬菜設施栽培現狀及前景對策[J].長江蔬菜,2000,(12):1-4.
[7] 劉正雄,胡學軍,徐崢,湯澤瀅,劉瑩蕾,李錦,楊建強.北京市昌平區溫室草莓主要病蟲害發生特點及綠色綜合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22,(06):76-79.
[8] 胡俊峰.設施蔬菜土壤消毒與修復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7,(22):73+76.
[9] 孟迪.設施蔬菜植保綠色防控技術[J].種子科技,2023,41(10):124-126.
[10] 仲艷梅.吉林省綠色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要點[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2,(10):8-10.
[11] 范建,杜紅蓮,馬玉梅,楊繼瓊,普林莉.蘇云金桿菌對青花菜菜青蟲的田間防效[J].云南農業科技,2022,(05):49-50.
[12] 神興明,王娜,任士偉,喻大昭,劉村平,鄭磊,陳宏坤,張獻民.0.5%阿維菌素液體藥肥抗番茄根結線蟲病及促生的效果[J].浙江農業科學,2024,65(05):1194-1197.
[13] 張祥雷,張武.PBS與小球孢白僵菌復配對溫室小菜蛾幼蟲的防治效果[J].現代農業研究,2024,30(05):54-57.
[14] 王金昌.草原毛蟲多角體病毒復配增效殺蟲劑關鍵技術及應用研究[Z].
[15] 唐醒,吳定發,劉瓊,周程愛,譚放軍.南方設施蔬菜害蟲綠色防控技術[J].湖南農業科學,2021(06):118-120.
[16] 黃儉,葛立傲,吳雪霞,劉小英,季香云,陳紅輝.煙盲蝽對茄子煙粉虱的防控效果研究[J].上海蔬菜,2022,(06):44-46.
[17] 郭午英.河津市連伯韭菜韭蛆綠色防控技術概述[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3,(09):169-171.
[18] 朱昌雄,田云龍,蔣細良,姬軍紅.4%增效農抗120對幾種主要果樹病害的試驗效果[J].中國生物防治,2004(03):190-192.
[19] 姜賽珂,何雄奎,劉亞佳,王昌陵,宋堅利,曾愛軍.智慧植保裝備與技術發展現狀及展望[J].植物醫學,2023,2(04):1-11.
[20] 周宏平,張超,許林云,茹煜,鄭加強,李秋潔.樹木精準施藥技術研究進展[J].林業工程學報,2022,7(05):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