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探討了臨邑縣在保護地蔬菜種植中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研究涵蓋智能溫室控制系統、無土栽培技術、LED光照技術、農業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新型施肥方法以及生物防治措施等多個方面。這些先進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夠顯著提高臨邑縣保護地蔬菜的產量和品質,還能促進當地農業向更加可持續的方向轉型與發展。
關鍵詞:保護地蔬菜;種植新技術;應用;臨邑縣
臨邑縣地處山東省西北部,東與濟南市商河縣毗連,西與禹城市、平原縣、陵城區為鄰,南隔徒駭河與齊河縣相望,北以馬頰河與樂陵市為界。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具有四季分明的特點。春季(3—5月),干旱少雨,天氣多變;夏季(6—8月)炎熱多雨,濕度大;秋季(9—11月),秋高氣爽;冬季(12—翌年2月),寒冷干燥。優越的地理位置適合蔬菜的種植。且隨著蔬菜實際需求和標準的不斷出現,在這種種植環境中,保護地蔬菜種植不僅能在種植期間提升蔬菜整體質量,也能在后續滿足社會市場對于無公害化蔬菜的需求。這種新技術也在當前發展背景中范圍逐漸擴大。但是在這項新技術應用期間,仍然需要解決一些問題,種植人員也要集中針對現階段的實際問題優化種植技術應用,不斷在新種植技術的應用下提升臨邑縣蔬菜整體品質,為社會市場以及群眾供應新鮮綠色健康的蔬菜,體現技術的應用價值,促進產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 智能溫室控制系統
在保護地蔬菜新種植技術應用期間,臨邑縣工作人員通過安裝在溫室內部的各種傳感器,實現能在種植期間實時監測并收集參數數據,保證能在種植中結合蔬菜的種植要求和生長階段,自動調節溫室內部的環境條件。智能溫室控制系統主要由傳感器、執行器、控制器、連接設備共同構成,能夠對溫室內的溫度、濕度、光照等關鍵參數展開有效監測、控制。例如,在種植中,系統能夠對溫室內的濕度水平進行監測,結合植物生長期間的不同需求,調節噴霧系統或通風設備,保持適當的濕度水平,防止植物因干旱或潮濕而受到影響[1]。同時,也可以將溫室的通風、遮陽、灌溉、加熱等設備作為基礎,針對溫室內各項環境數據展開監測,以實時化的數據分析幫助臨邑縣種植人員更好地理解植物生長情況,為種植方案、管理決策提供有效依據,促進種植產量、質量提升,讓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得到有效強化。
例如:“番茄是喜光作物,利用智能溫室控制系統在環控電腦中可設定光照強度上限,當超過該光照強度,電腦自動給幕簾系統信號,讓幕簾鋪展開,起到遮光的作用。”再例如,臨邑縣目前智慧大棚的產量是40~50 kg/㎡,三年之內的目標是85 kg/㎡。而傳統溫室番茄產量只能達到25 kg/㎡。
2 無土栽培技術
首先,在臨邑縣傳統的蔬菜種植土壤中,因為各種原因可能造成土壤存在各種病原微生物和病害,直接影響蔬菜在生長和種植期間的質量。其次,臨邑縣傳統土壤中土壤顆粒的密度和排水性,會在后期影響蔬菜根系的生長和呼吸,降低蔬菜的整體質量。因此,無土栽培基質在臨邑縣種植中就能解決這些問題,因為這項技術中通常具有較好的通氣性和排水性,可以避免根系因缺氧或水分過多而引發的問題,有利于蔬菜根系的生長和發育,保證蔬菜生長的基本質量[2]。另外,無土栽培技術可以在有限的空間內進行種植,并且可對環境條件展開更為精確地控制,實現更快、更多的生產,顯示出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
3 LED光照技術
不同蔬菜種類和生長階段所需的光照條件作為依據,利用LED光源提供特定波長和強度的光照,以調控蔬菜的生長和發育過程,從而提高蔬菜整體的產量和品質。相比傳統的光照方式,LED光照技術具有更高的能效和可控性。例如,與傳統的照明種植系統相比,LED光源能夠將電能更高效地轉化為光能,減少能源浪費和熱量排放。在種植工作中不僅能節約能源成本,還可以降低溫室內部的溫度,改善蔬菜的基礎生長環境,提高蔬菜最終的生產效率和質量。同時,最智能的是LED可以根據臨邑縣具體種植需求進行布局和控制,使種植人員能根據不同蔬菜的需求和生長階段,制定最佳的光照方案,最大限度地促進蔬菜生長和產量提高[3]。另外,LED燈具有光照均勻性好的特點,可讓蔬菜在生長過程中獲得更加均勻的光照,并且能夠實現光照時間、強度的精確控制,通過模擬植物所需不同季節的光照條件的方式,實現蔬菜生長周期、產量的有效控制。
臨邑縣從2023年7月用物理農業的補光燈和物理調溫設施這兩項技術的蔬菜,株壯葉厚,果實更多、更大、更均勻了,色澤、口感上也有明顯提升。同樣的管理,從去年12月采摘至今,產量提升14%,而另一個辣椒棚,產量提升了30%以上。此外,在冬天效果尤為明顯,設備開啟2 h,可提高地溫1.7 ℃。一個大棚一次性投入6 000元,可使用近10年。
4 農業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
農業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是對秸稈等農業廢棄物進行利用,借助生物發酵產生的生物氣體、有機肥料進行利用,實現秸稈的有效處理,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 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以及環境的污染影響,是一種可以促進蔬菜早熟、高產的生態農業新技術。具體來說,秸稈分解時會產生一定的熱量,其反應堆地溫可升高的溫度為3~5 ℃,讓整體氣溫提高1~2 ℃。同時,還可在分解時產生CO2,讓溫室里的CO2濃度處于升高表現,發揮出促進蔬菜生長的作用。同時,秸稈生物反應堆所使用的菌種具有高活性特征,可在發酵中產生一些有機肥料與有益菌,為農業生產提供足夠的能源與營養物質的同時,對部分致病菌產生有效抑制作用,讓化學農藥的使用量與頻率得以降低[4]。另外,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的應用可在農業領域形成良好循環,促進土壤環境改善,減少各類不良因素的影響,在環境保護、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均顯示出重要價值。
5 施肥新技術
一是在臨邑縣蔬菜種植中最為常見的是葉菜類,葉菜類蔬菜具有生長速度快、生長期短等特性,所以在追肥與施用基肥時應當盡量選擇速效氮肥。在施肥過程中可以施用少量基肥,并使用濃度較低的化肥或者腐熟的農家肥追肥,除此之外也可以使用氨水、硫酸銨、碳酸氫銨以及尿素等肥料追肥。二是在根菜類作物施肥過程中需要確保地上部分與地下部分的均衡,以促進葉片與根莖生長作為施肥主要目的,為促進蔬菜葉片生長,種植人員可以將速效肥或者農家肥作為基肥,在蔬菜進入旺盛生長期前追施速效氮肥2~3次,在進入快速生長期后便不能再追施氮肥,這是由于過量氮肥將會導致蔬菜葉片徒長,當蔬菜葉片消耗大量養分后將會對肉質根生長造成影響,所以此時追肥應當以磷鉀肥為主。三是針對白菜類種植人員需要施用充足的基肥,并做好生長期以及葉球期追肥,尤其是在葉球期時不僅需要確保氮肥用量,而且還需要施入足量的速效磷鉀肥;四是茄果類蔬菜施肥原則為確保果實、根系以及葉片的營養需求,通過施肥確保蔬菜前期不早衰、后期不徒長,通常情況下在第一花序坐果前應當避免施用大量的肥料和水分,以此避免莖稈和葉片生長過于旺盛,當蔬菜結果后則需要配合施用氮、磷、鉀肥料。五是薯芋類蔬菜施肥要求是需要同時滿足地上莖葉與地下莖塊、根系的生長需求,為此,種植人員可以在深耕過程中配合施用大量基肥,在薯芋類蔬菜生長前期需要施用充足速效氮肥,生長中期時需要施用充足磷鉀肥料,以此確保作物同化產物能夠及時向地下莖塊輸送。六是針對豆類作物,種植人員需要結合不同類型展開施肥,通常情況下毛豆和蠶豆對氮元素的需求量較低,而菜豆、豇豆等豆類在生長時則需要非常多的氮元素,但是所有的豆類蔬菜都需要磷肥,以此滿足根瘤菌的生長。
蔬菜節肥新技術應用原則較多,但是最為重要的是依土而施以及依溫而施,一是不同土壤條件的保水、保肥能力存在明顯差異,且土壤自身的肥力也存在很大差距。若使用沙質土壤種植蔬菜,由于其保肥能力較差,因此在施用速效肥時應做到少量多次,而黏質土壤的保肥能力較強,所以可以施用大量的廄肥與農家肥,這些肥料肥效能夠持續很長時間,同時還可以提升土壤的通透性。冷性土壤則適合施用半腐熟暖性肥料,相反則應當施用完全腐熟的農家肥。除此之外,種植人員需要結合測土配方技術展開施肥,按照土壤中缺少什么元素就補充什么元素的原則施肥。二是溫度不僅會對蔬菜的生長速度造成影響,同時還會影響到蔬菜植物根莖對肥料的吸收效率。在夏季秋季高溫季節施肥時,臨邑縣種植人員可以在肥料中摻水,以此避免出現燒根情況,而在冬春寒冷季節時則可以施用半腐熟的農家肥,這是因為半腐熟農家肥在土壤中發酵以后能夠產生熱量并提升地溫,以此促進蔬菜根系對營養物質的吸收效率。當降水較多或者土壤比較濕潤時種植人員可以按照重肥輕施的原則施肥,即濃度高的肥料需要少施,相反則可以多施。值得注意的是,種植人員在施肥階段需要嚴格控制與根系的距離,通常情況下應當與根系保持5 cm距離,且采用穴施,在干旱或者土壤比較干燥時應當輕肥重施,即控制好肥料的濃度并加大肥料用量,而施用化肥時則需要隨水施入,以此提升蔬菜根系對肥料的吸收速率。
針對番茄的施肥期與施肥方案。①在番茄苗栽種定植前,施入4 000~5 000 kg/667 ㎡的腐熟農家肥和35~40 kg的磷肥(北方用過磷酸鈣,南方用鈣鎂磷肥)做底肥。②等到番茄第1穗果坐住且長到核桃大小時(第1穗幼果坐住后開始膨大時),此時追施8~10 kg/667 ㎡的尿素和12~15 kg的硫酸鉀。③等到番茄第1穗果成熟采收前且第2穗果長到核桃大小時(第2穗幼果坐住后開始膨大時),此時再追施10~12 kg/ 667 ㎡的尿素和15~18 kg的硫酸鉀。④等到番茄第2穗果成熟采收前且第3穗果長到核桃大小時(第3穗幼果坐住后開始膨大時),此時再追施10~12 kg/667 ㎡的尿素和15~18 kg的硫酸鉀[5]。
6 生物防治技術
6.1 引入天敵昆蟲
在臨邑縣蔬菜種植中,有關人員使用生物防治技術,通過引入天敵的形式,可以對害蟲進行有效防治。其中這些天敵昆蟲如捕食性昆蟲、寄生性昆蟲等,因為與害蟲之間存在天然的捕食和寄生關系,因此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蟲種群的增長。與化學農藥相比,這種放置方式不會在治理期間產生殘留物,對環境和生態系統影響較小,也能有效地保證臨邑縣蔬菜的質量。
6.2 利用微生物制劑
微生物制劑中包括一系列對害菌有特異性殺滅或抑制作用的微生物,如細菌、放線菌等。這些微生物制劑可以在土壤中生長繁殖,通過競爭營養、產生抗生素等機制,有效控制病原菌的數量,減輕病害對蔬菜種植中出現的危害[6]。例如,可使用液體EM益生菌。具體使用方法為:噴施:原液用水稀釋200~300倍直接噴施。浸種:用100~200倍的稀釋液噴灑種子,邊噴邊翻動,待所有種子浸濕即可播種。灌根:用原液稀釋300倍分別灌根。澆灌:將原液按1~2 kg/667 ㎡的量稀釋后進行澆灌(滴灌方式效果更佳),可配合大量元素肥同時使用。
7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群眾對于蔬菜食用要求和標準的不斷提升,在臨邑縣進行蔬菜種植期間,保護地蔬菜種植作為一種新型的種植技術,不僅能提升蔬菜的種植品質,也能滿足市場對于蔬菜的實際需求。基于此,在這一種植技術的實施中,需要有關人員不斷結合臨邑縣實際的情況優化種植技術,完善種植環節,最終提升蔬菜的種植質量,體現新技術的種植優勢。
參考文獻
[1]李建磊.高溫天氣下溫室蔬菜種植管理方法[J].農業工程技術,2023,43(12):56-57.
[2]趙娜.綠色食品蔬菜種植及管理技術要點研究[J].種子科技,2023,41(03):88-90.
[3]呂開周.保護地無公害、綠色蔬菜種植技術與推廣思路探索[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2(11):150-152.
[4]楊康,俞雪美,許士芳,唐紀華.適合秋季保護地栽培的菠菜新品種篩選試驗[J].上海蔬菜,2021(06):6-7+33.
[5]張躍武,魏鵬.有機肥在保護地蔬菜種植中的應用[J].農業工程技術,2020,40(29):94-95.
[6]邵淑芬.推廣保護地溫室蔬菜種植新技術的重要性[J].現代農業,2020(0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