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華北地區為例,主要闡述了草地螟的形態識別要點,并對甜菜草地螟的綜合防治措施進行歸納總結,以期為甜菜科學生產提供技術支撐和實踐指導,促進農民增收、企業增效。
關鍵詞:草地螟;甜菜;形態特征;防治措施
甜菜(Beta vulgaris L.)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也是主要的工業制糖原料[1]。華北地區作為我國甜菜栽培的主要地區,廣泛分布于烏蘭察布、錫林郭勒、張家口、赤峰等地,甜菜產量位于全國前茅。近年來,在華北地區甜菜生產種植過程中蟲害頻發,對甜菜種植區域造成嚴重經濟損失,其中草地螟為主要的害蟲之一。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鱗翅目,螟蛾科,草地螟種,又被稱為黃綠條螟、螺蟲、羅網蟲、甜菜網螟。此種多食性害蟲,廣泛分布于華北、西北、東北,可取食、危害200多種植物[2]。綜上,為保障華北地區甜菜產業健康發展,甜菜草地螟防治尤為重要。
1 草地螟的形態特征
1.1 卵
草地螟的卵橢圓形,長0.75~1.05 mm,寬0.45~0.55 mm。初產時卵乳白色,表面光澤,然后變黃色,臨近孵化時卵變為黑色,瓦狀排列在葉被,通常十個左右形成卵塊。
1.2 幼蟲
共5齡,1齡身體亮綠色;2齡,身體呈污綠色,有多排黑色刺瘤;3齡,身體呈深灰色或深褐色;4齡、末齡(體型比4齡更大),體色為暗黑或暗綠色,頭部黑色有白色斑點,身體側、背面的深色縱帶十分明顯,腹部各節剛毛肉瘤較為明顯。
1.3 蛹
體長15 mm,黃褐色,腹末有8根剛毛,蛹期8~12 d。
1.4 繭
蛹外包被泥沙及絲質口袋形的繭,繭長20~40 mm,繭垂直立于土壤表面10~20 mm處。
1.5 成蟲
前翅呈灰褐色,翅中有一個似菱形的斑跡,翅外緣有點狀的黃色條紋,前緣可見“一撇一捺”的斑點,頂角有1個長形斑,都為黃白色;后翅灰色;外緣的波浪紋平行。
1.6 寄主植物
大豆、玉米、甜菜、亞麻、高粱、豌豆、胡蘿卜、馬鈴薯、瓜類、甘藍、茴香、蔥、向日葵等。
2 危害特點
2.1 暴食性
幼蟲主要存在于雜草上,灰菜上居多[3,4]。1、2齡的幼蟲多以灰菜為食,在嫩葉上吐絲結網,潛藏在葉苞中進食。當幼蟲達到3齡以后,就會在甜菜的葉片上拉網吐絲。情況較輕時,只吃光甜菜的葉肉,使甜菜只剩下葉脈和表皮,情況嚴重時只剩下葉脈或將整個苞葉全部吃光。
2.2 爆發性
在田間調查發現,各代幼蟲密度一般為50~100頭/㎡,還有部分為200~300頭/㎡,更有地塊密度高達4 000~5 000頭/㎡。吃掉一塊作物后,其幼蟲會成群結隊地爬行遷移,爬行速度1~1.5 m/min。防治時間稍不及時,就會造成巨大損失。
2.3 遷移性
在發生年,幼蟲在整個危害時期會發生三次遷移:第一代幼蟲多見于雜草上。三齡后就會遷移至甜菜等田地,隨即開始集中危害地邊的作物,幼蟲吃光葉片后就會逐漸遷移至田地內部。幼蟲密度越大,對寄主作物的危害也越大,且會不斷擴大受害面積[5]。成蟲在作物上產的卵,孵化出幼蟲后,不僅會寄生作物,還會在田間繁殖遷移。當幼蟲量較大時,幼蟲在吃光作物的葉子后,會為尋找新的食物群向外遷移,波及更大范圍。
3 生活史
3.1 第一世代
老熟幼蟲在土壤里吐絲作繭越冬[6]。第二年春季5月初化蛹、羽化。5月中下旬開始出現越冬代成蟲,2-4星期后就會進入盛發期。6月末至7月初第1代幼蟲出現,約半個月左右就會進入嚴重危害期。
3.2 第二世代
每年7月中下旬時,第2代成蟲盛發;到了8月上旬,第2代幼蟲就會發生,本階段的危害程度較輕。在積溫達到80 ℃/d,平均氣溫達到15 ℃以上,就會越冬代羽化變為成蟲,積溫在升高至160~200 ℃/d時,夜間或清晨會大規模羽化。
3.3 成蟲
雌蛾3 d可進入性成熟,一般于午夜進行交配,幾個小時或1 d后產卵。成蟲可活10~12 d,卵期3~10 d。
3.4 卵期
初產時多為乳白色,孵化前,為灰黑色。在灰菜[7]、菊科雜草及大田作物產卵,可產卵于葉背、莖、葉柄、枯葉以及土壤表面,其中莖葉靠近地面2~8 cm處最多,一頭雌蟲可產200~600粒卵。
3.5 幼蟲
初齡幼蟲早期取食雜草,之后開始破害作物,葉片越多汁,越柔軟越受其青睞;3齡幼蟲取食葉片,不喜葉柄、葉脈;暴食期多出現于4~5齡,這一時期取食量在食物總量中的占比較大,約可達到60%~90%,在食料缺乏時還會危害禾本科植物。
3.6 蛹期
蛹期在8~25 d。一部分幼蟲鉆進土壤后進行越冬,滯育不化蛹。第2代幼蟲越冬后在第二年春季化蛹羽化。由于光周期反應,滯育也會受到一定影響,在日光16 h,溫度在19~25 ℃期間,幼蟲發育期仍在發育。
3.7 繭
老熟幼蟲入土結繭直立于土壤表下,上端(地表開口處)有薄絲封閉。翌年春季5月化蛹、羽化成蟲。
4 蟲情預報
4.1 燈光誘測
成蟲發生期,可提前通過黑光燈誘測調查。針對黑龍江墾區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建議從5月20日設立觀察,成蟲發生盛期要由專人徹夜捕捉調查。如成蟲數量過多,建議每天解剖雌蛾(10~20頭),觀察并記錄孵巢的發育進度[8]。
4.2 田間步測蛾蟲數量
成蟲發生期間,隨機選擇發生蟲害的田間地塊,以行走驚擾的方法每隔3天測量一次蛾蟲數量。蛾蟲數量一共分為5個級別,如果田間實際步測在3級以上,則應將預測幼蟲期工作提上日程。
蛾蟲數量分級:
1級:行走50步內,飛起的蛾蟲數量≤1頭;
2級:行走50步內,飛起的蛾蟲數量≤5頭;
3級:行走50步內,飛起的蛾蟲數量6~50頭;
4級:行走50步內,飛起的蛾蟲數量51~500頭;
5級:行走50步,飛起的蛾蟲數量≥500頭。
4.3 幼蟲調查
選代表田塊,用棋盤式取樣法10點取樣,每個壟作甜菜點取10株,結合幼蟲密度,具體確定防治地塊。每株甜菜有幼蟲達到2頭以上,就需進行防治。
5 綜合防治
5.1 中耕種植誘集帶滅卵
5.1.1 具體分析草地螟成蟲的寄主種類,包括喜食、產卵寄主等。
5.1.2 在卵孵化時期耕除草[9],有效降低田間草地螟落卵量。
5.1.3 通過誘集帶的種植,誘導控制草地螟產卵。這樣有利于防治此類害蟲繁殖,同時能夠降低植物受損的情況。
5.2 天敵種類及利用
初步確定草地螟的三大天敵,具體如下:
5.2.1 寄生昆蟲
有20多種寄生蠅,10多種寄生蜂等寄生天敵,其中姬蜂與繭蜂為優勢種[10]。
5.2.2 病原菌微生物
病原菌細菌和真菌包括白僵菌、桿狀細菌等,地下結繭的幼蟲寄生率會高于地上未結繭的幼蟲。
5.2.3 捕食性天敵
如螞蟻、步甲等。
5.3 燈具誘集控制
普通頻振式殺蟲燈[11](220 V、15 W)無需在對燈控區進行防治,能節省30%的費用,化學防治區,需要用藥2~3次。
5.4 應用高效環保型農藥
5.4.1 生物農藥
防治效果:阿維菌素達濃度為80%~100%(1~7 d),苦內酯濃度為85%~98%(1~7 d),除蟲菊素70%~83%(1~7 d),苦參堿濃度為71%(7 d),蘇云金桿菌濃度為60%~87%(7 d),楝素54%~70%(7 d)。
最大稀釋倍數:1.8%阿維菌素EC最大稀釋倍數為3 000倍,而0.6%苦內酯AS最多稀釋1 500倍;2%阿維菌素ME、2%阿維菌素EC以及1.5%除蟲菊素為2 000倍,1.1%苦參堿DP、0.1%阿維菌素DP等均為1 000倍,5%除蟲菊素EC為800倍,每畝建議使用100 g 0.5%阿維菌素。
效果評價:苦內酯、阿維菌素兩者的持效期都較長,且藥效快,從卵盛期直至3齡幼蟲高峰期都適用;雖說藥效方面1.5%除蟲菊素也有出色表現,但7 d后藥效降低,所以適用于3齡前幼蟲高峰期;而藥效慢的蘇云金桿菌殘效長,卵盛期可使用藥效較慢的苦參堿與楝素,但7 d后防治效果一般。
5.4.2 菊酯類農藥
防治效果:施藥1~7 d后防治效果最佳可達到94%~100%,有兩種,其一是氯氟氰菊酯;其二是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的防治效果略低,但也達到84%~89%;而溴氰菊酯的該值通常只有82%~85%。
最大稀釋倍數:4.5%高效氯氰菊酯EC最大可稀釋4 500倍,2.5%氯氟氰菊酯EC最大稀釋可達4 000倍,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2.5%溴氰菊酯EC等的最大稀釋倍數為2 000倍。
效果評價:此類藥物高效性、速效性和持久性強,毒性低于有機磷為主要成分的殺蟲劑,與環境兼容性較好,并且在稀釋4 000倍以后依舊可以保持顯著的藥效,還可以與其他的生物類農藥循環交替使用,有效預防蟲害對藥物的抗性。
5.4.3 酰基脲類、苯基甲酰基脲和苯基吡唑類農藥
防治效果:氟啶脲大約3~7 d見效,防治效果可達到92%~99%;氟蟲脲之約1-7 d見效,防治效果可達87%~96%;氟鈴脲約1~3 d見效,防治效果為88%~100%;氟蟲腈也是1~7 d就可見效,其防治效果為86%~100%;滅幼脲[4]防治效果低于上述各種,只有41%~81%,一般1~7 d見效。
最大稀釋倍數:5%氟蟲脲EC、5%氟蟲腈ME均為2 000倍,5%氟啶脲EC為3 000倍;25%滅幼脲SC,為 1 000倍,10%氟鈴脲OL每畝用100 g即可。
效果評價:論持效期最長的有三種:一是滅幼脲;二是氟蟲脲;三是氟啶脲。三者的共同缺點是見效慢。速效性較好的是氟鈴脲。持續性與速效性均兼具的是氟蟲腈。但是考慮到對水生動物的影響及藥物光譜性,不建議本土使用上述藥物。
5.4.4 有機磷及其復配劑類農藥
防治效果:阿維菌素辛硫磷施用1~7 d后,防治效果可達到99%~100%;阿維菌素三唑磷的防治效果也可達到90%~100%;相較而言阿維菌素殺螟松的防治效果略低于上述兩者,但仍可達到88%~100%;高氯馬、氰辛、增效馬氰等的防治效果80%~84%。
最大稀釋倍數:20%阿維菌素三唑磷EC和25%阿維菌素殺螟硫磷EC為4 000倍[12],40%辛硫磷EC、20%三唑磷EC為3 000倍,21%增效馬氰EC以及37%高氯馬EC均為1 500倍,25%氰辛EC為1 000倍。
效果評價:生產時首選的是三唑磷EC,其次是、阿維菌素辛硫磷、辛硫磷、阿維菌素三唑磷,再者是阿維菌素殺螟硫磷,最后是高氯。
5.5 指導意義
甜菜草地螟的防治,幼蟲3齡時是最佳防治時間,1代草地螟雖然危害較輕,但卻是2代草地螟爆發的基礎,因此要在1代草地螟幼蟲3齡時及時防治。發現草地螟時,優先采用4.5%高效氯氰菊酯進行防治,其毒性低于有機磷殺蟲劑,兼具“速效與持效”的特點,且具有環境相容性的優點,防效較好。發現低齡幼蟲時,選用16 000 IU/mg蘇云金桿菌WP500倍進行防治,防效可達80%以上,因此,可將此種藥劑作為無害化防治草地螟的主要防治措施。同時,建議將此類生物農藥與辛硫磷、20%阿維三唑磷等化學農藥交替使用,能夠有效提高防治效果。并將其他藥劑作為備選藥劑,防止草地螟產生抗藥性。
6 結語
對于華北地區甜菜草地螟的防治,首先要對蟲情進行實時監測,掌握草地螟的生活習慣和特性。其次,在不破壞生態系統平衡的情況下,根據實際情況在最佳防治時間對其進行防治,進而保證華北地區甜菜正常生長,有效減少草地螟對產量造成的損失。
參考文獻
[1] 李廣闊,王鎖牢,李榮躍.新疆甜菜主要病蟲草害防控技術要點[J].農村科技,2021(02):33-35.
[2] 胡敏,程云霞,張蕾等.草地螟幼蟲和蛹的形態特征及雌雄鑒別方法[J].植物保護,2020,46(02):181-185+192.
[3] 王健.草地螟監測與防治[J].新疆畜牧業,2021,36(02):42-43+46.
[4] 姜玉英,康愛國,王春榮,孟正平,曾娟等.草地螟產卵和取食寄主種類初報[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07):266-278.
[5] 孫勝偉,趙廣山,劉宇,宋麗敏.北方地區草地螟發生規律及防治方法[J].中國科技財富,2009(03):23.
[6] 陳曉,翟保平,宮瑞杰尹,明浩,張友,趙奎軍.東北地區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越冬代成蟲蟲源地軌跡分析[J].生態學報,2008(04):1521-1535.
[7] 范錦勝,張李香,顧鑫,王明月.寄主植物對草地螟幼蟲的營養利用和中腸酯棧活性的影響.中國農學通報,2011,27(21):292-295.
[8] 王秀敏.北方大豆常見病蟲害的防治措施[J].農民致富友,2019(02):78.
[9] 石偉.草地螟發生與防治技術[J].江西農業,2017(03):37.
[10] 梅春光,曹福中,劉雪平.淺談如何防治農田玉米紅蜘蛛和草地螟[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6(02):117.
[11] 趙冬曄,曹紅偉.大豆草地螟的綜合防治措施[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4(01):18.
[12] 張躍進,姜玉英,江幸福.我國草地螟關鍵控制技術研究進展[J].中國植保導刊. 2008(05):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