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和國家生存發展的基本前提,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對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國家治理現代化是我國改革的總目標,是一個兼具重要性、緊迫性和長期性的過程。安全的環境是黨有效治理國家和社會的重要前提條件,營造新形勢下的安全環境必須以新的安全理念引領、新的安全制度賦能、新的安全能力支撐。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營造安全新環境的實踐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總體國家安全觀關鍵在“總體”,突出一個“大安全”的理念。隨著國家安全形勢的變化,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內容也在不斷豐富和完善來滿足當前的國家安全需求。在首次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時,習近平總書記講到包括人民安全等在內的十二種安全要素,后來又將網絡安全等四種安全納入其中,體現了安全理念的與時俱進。實踐是最好的試金石,制度是否科學、有效、管用關鍵看實踐。現階段我國國家安全制度的整體性優勢還沒有完全體現出來,如何把國家安全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國家安全治理效能是今后一項長期的課題。國家安全從來不是抽象的,而是存在于具體的時代和環境之中,維護國家安全的能力是在時代發展的過程中根據威脅國家安全因素的變化動態提升。供應鏈是芯片產業發展的基礎,供應鏈安全是未來的重要挑戰,自從中美貿易摩擦以來,美國政府不斷通過“實體清單”等手段制裁我國的科技企業,尤其是半導體芯片領域,打壓芯片供應鏈企業,妄圖讓中國“芯梗”,維護我國芯片供應鏈安全在于能否掌握核心技術,運用科學技術手段維護國家安全已成為增強塑造國家安全態勢的一種新能力。
平安是人民安康幸福的基本要求,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最基本的發展訴求。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平安中國建設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明確指出要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平安”已成為一張亮麗的國家名片。“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既是對過去平安中國建設成就的充分肯定,更是對未來平安中國建設提出的新要求。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是一個動態發展、不斷升級的過程,當前改革發展穩定任重道遠,金融風險、社會矛盾風險等重點領域的風險不容忽視,公共安全事件易發多發,網絡違法犯罪活動層出不窮,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是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的重中之重。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是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開創平安中國建設新局面的切入點,“市域”指的是市行政管轄的全部地域,是宏觀與微觀的轉承點,是重大矛盾風險的集聚地,是具有較多行政資源與較強執法司法能力的綜合體。市域社會治理是“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組合體,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是社會治理現代化在市域的具體體現,是包括理念、制度、體制、布局、方式、能力在內的全方位、多層次、高標準的社會治理現代化。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的關系,新時代的安全是在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升的安全,新時代的發展是在安全的保障下不斷拓進的發展,應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新安全格局之政治格局。新安全格局必須把旗幟鮮明講政治擺在最突出的位置。深刻領會“兩個確立”對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的決定性意義,在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進程中增強“四個意識”,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安全的“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系統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安全的重要論述,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為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新安全格局之思維格局。當前安全因素之間的傳導性日益增強,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單一的思維方式無法應對國家安全環境的深刻變化,必須牢固樹立、系統思維、戰略思維、底線思維等多元思維。多元的思維方式需要把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并貫穿在一個系統的思維框架中通盤考慮,將“有守”與“有為”結合起來。新安全格局之國際格局。維護我國安全和發展的利益不僅要“走出去”,更要“走進去”。保持好與世界大國、周邊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密切聯系,引導國際社會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在涉及國際安全的議題上積極發聲、堅定表明核心立場,提升我國國際話語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向世界展示中國愛好和平的國際形象,為我國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安全環境。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