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轉化是加強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關鍵環節,是催生新引擎、激發新動能、提高生產力水平的關鍵一步。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前不久指出,當前高校科技成果雖取得轉化更加有力、科教融匯和產教融合生態加速形成等成效,但也面臨著轉化效能有待提升的問題。未來,如何有效協調高校學科齊全、融合交叉、人才匯聚、科教協同、產教融合的整體優勢,使其最大程度地發揮科技成果轉化鏈條中重要的成果供給方作用,值得研究。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完善高校科技創新機制,提高成果轉化效能。在政策和科技營商環境持續提升的激勵下,我國高校科技成果及轉化數量不斷攀升。
不過,眼下有些短板弱項亟待補齊。比如,有些科研項目從立項之初缺乏實用性,專利是“為申請而申請”,有的短期內即失效,產出成果不“真”;部分科技成果轉化出現停留合同“紙面”等問題,有的簽約后應用項目長期停滯,有的轉化資金長期不到位,有的企業很快注銷,成果轉化不“實”。破解這些難題,要從多個視角觀照。
對于國家層面的教育、科技等部門來講,應對科研項目按照目標導向和基礎研究探索等分類管理,在論證評估高校科研項目立項時明確國家需求和市場需求導向,對從基礎前沿研究和技術產業化應用類項目統籌布局,從立項源頭就考慮成果的應用推廣問題,促進研究真問題、真研究問題,力爭不斷實現技術創新突破。
對于地方政府而言,應為高校和企業架好“產學研”橋梁,解決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卡口。發揮政府引導作用,結合區域產業鏈發展布局,搭建集高校、科研機構、科技服務組織、企業等于一體的技術轉移服務平臺,打通高校參與行業龍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技術創新應用的渠道。
對于高校來說,要持續完善相關機制辦法,跟蹤后續績效,確保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走深向實。實施以產業化前景分析為核心的專利申請前評估制度,加強科研項目驗收專利真實性審核,將科技成果轉化產生的經濟社會價值納入評價考核體系。加強科研團隊對受讓企業的技術研發支持,實現“企業出題、政府立題、高校解題”的目標。